高職英語分層次教學的可行性探討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高職英語教學中由于生源質量的參差不齊引發的教學問題亟需解決。分層次教學有其充分的教學理論依據,而且也有較多成功的案例。現以福建電大鐵路高職為例,分析探討在高職院校中踐行英語分層次教學模式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關鍵詞:高職;英語;分層次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9)12-0096-04
Abstract: It is urgently necessary to solve English teaching problems caused by uneven quality of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hierarchical teaching has its full theoretical rationales, and it has brought about many successful cases. This research analyses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for hierarchical English teaching in 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y taking the vocational college of Fujian Open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Keywords: higher vocation; English; hierarchical English teaching
雖然近年高等職業教育不斷發展,招生規模不斷擴大,但是由于院校與專業之間的差異,高職院校的生源質量差距明顯,生源質量的參差不齊對高職公共英語教學造成極大的困擾和挑戰。
在課程教學中,“以人為本,因材施教”是其重要的基本原則之一。由于高職生源質量的良莠不齊,英語各方面能力的差異性,所以探討高職英語教學中有效的教學組織形式是極其必要的。筆者近年任教福建電大鐵路高職公共英語課程,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習者英語水平與學習能力存在很大的個體差異性,導致教師難以設計開展教學活動,同時也難以實現統一的教學目標、教學測評,提高教學效果。據此,本研究以福建電大鐵路高職學院學生為例,從實施英語分層教學的必要性、分層教學的理論依據及實際意義等方面進行分析探討,并在教學實際的基礎上,借鑒參考一些高職院校分層次教學的實踐經驗,由此提供分層次教學的建議和思路,以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高職英語教學的質量和效果。
一、英語語言學習的特點和高職英語教學現存的問題
?。ㄒ唬┯⒄Z語言學習的特點
隨著國際間交流的日益頻繁,英語作為世界性的語言工具,在對外交流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中,對英語的要求是,“強調打好語言基礎和培養語言應用能力并重;強調語言基本技能的訓練和培養實際從事涉外交際活動的語言應用能力并重?!盵1]可見,高職英語教學旨在訓練學生基本聽說能力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綜合的語言交際應用能力。這種能力的培養需要師生互動和生生協作。但實際教學情況表明,在高職英語的班級教學中,由于學生英語水平的較大差異性,學習能力較好的學習者由于無法獲取有效的生生協作從而提升水平,而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習者卻囿于自卑膽怯等心理障礙不敢進行交流與表達,逐漸產生學習倦怠。而分層次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這個矛盾:水平相對較高的同學可以相互學習,取長補短,追求卓越;而水平較低的同學可以比較容易克服或消除自卑心理,樹立學習信心,增強學習動機。
(二)高職英語教學的現狀問題分析
1. 學生的英語學習現狀不容樂觀
筆者在所任教的鐵路高職學院,通過與高職英語任教教師的訪談,發現部分高職學生持有“英語學習沒有用”的錯誤觀念,認為英語與自己所學專業或未來所從事的工作無關,因此對英語學習沒有學習熱情和學習動力。還有部分學生在中學階段英語水平就很低,基礎薄弱,進入高職學習后心理壓力較大,無所適從,成績難以提高,久而久之失去學習信心。筆者對近幾年所任教的高職教學班做過調查,發現僅有大概10%的高職學生英語基礎良好。但是,由于受班級大環境的影響,這些基礎較好的學生英語各方面的技能學習提高較慢。同時,由于學生剛剛擺脫高考的壓力,對英語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也相對較弱。
2. 教師的教學方法陳舊單一
相當一部分高職院校的英語課堂仍然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課堂上“滿堂灌”,大量講解單詞、短語,分析句子結構,師生間缺乏有效的互動與交流,學生成為學習的配角而不是學習的主角。這種落后的填鴨式教學方法,阻礙了學生英語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
3. 英語教材未充分體現職業教育的特點
高職英語教材每一單元的內容大多提供聽說練習、兩篇課文以及課后練習題,教材兼顧到聽、說、讀、寫、譯等各方面技能的培養, 其綜合能力的培養目的明確。但對于高職公共英語的學生而言,對所有內容的兼顧實難實現,學生常常面對繁多的學習任務無所適從甚而產生畏難情緒,挫敗其學習的積極性。此外很多高職院校,不同專業的學生使用同一套公共英語教材,缺乏專業針對性,容易使學生產生“學不致用”的想法,削弱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英語分層次教學的理論依據
?。ㄒ唬┮虿氖┙痰慕逃砟?
“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學家孔子在其教學實踐的基礎上提出的。該理念可謂分層次教學的起源,同時是此種教學模式的思想基礎。在分層次教學模式下,教師可以依據學習者學習能力和學習水平的差異性,明確不同層次學習者的教學目標,實施不同層次的教學、測試和評價。這種模式可以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比較有效地促進各個層次的學習者的學習進步。同時由于對不同層次的學習設定了符合其身心能力發展的學習目標,更有益于挖掘學習者的潛能,發展學習者的個性,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蘇聯心理學家、教育家贊可夫在其著作《教學與發展》中也提出“使包括后進生在內的全體學生都得到一般發展”。[2]該觀點認為教學在學習過程中必須為每一位學習者創造提供平等且各異的學習機會。分層次教學模式尊重和符合學習者的個性發展,是促進各個層次的學習者發展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措施和手段,能夠在最大程度上為學習者提供創造符合其能力和發展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機會,擴展了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的時空范圍。 ?。ǘ┱莆諏W習理論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盧姆創建了掌握學習理論,用以適應不同學生的個體差異。在這之前傳統的班級教育通常預設班級學生中將有1/3的學生學有成效,1/3將處于平均水平,而另外1/3將會無法通過或勉強通過考試。掌握學習理論批判了這種面向小部分成功學習者的學習預設,提出了面向大部分學習者,促進絕大部分學習者取得良好學習效果的學習理論。布盧姆認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培養正確的學生觀,要有合理完善的課程設計和方法,并且要充分期待包括后進生在內的學習者對學習內容的掌握,這種期待不僅僅針對一小部分能夠勝任的學習者。該理論認為個體間之所以存在個體差異是由于學習者先前的學習水平和所受的教育質量的不同。在教學中結合個體差異,假以足夠的時間,尋求幫助符合個體學習者的學習方法,每個個體學習者都能掌握學習內容。掌握學習理論主張通過形考評價發現個體學習者的問題,而后采取合適的方法再次進行講解促進學習者的掌握;強調掌握學習的策略要結合學習者的個別差異,把教學與個體學習者的特點和需求相聯系,采取分組和個別指導的方式,促進教學內容的掌握。[3]
所以根據掌握學習理論,如果每個學習者都有一個了解其實際狀況的個別輔導者,就能比較有效地掌握知識。在高職英語教學中針對學習者不同的個體差異,結合不同水平的群體的特點和需求而展開分層次教學,可以使其比較有效地掌握語言學習內容,促進語言文化的了解,為未來的職業應用打好基礎。
?。ㄈ┯幸饬x學習理論
有意義學習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提出的。該理論認為要實現有意義學習,學習者所使用的學習材料必須具有邏輯意義,是在學習者學習能力可以接受的范圍內;同時學習者的認知結構中必須存在著與新知識產生聯系的知識儲備,而且具有積極主動的心理意愿聯系認知結構中的新舊知識。
這種新舊知識的相互作用,受制于學習者自身本來的認知。如果教學活動中新的認知超過了學習者原有的認知結構,亦即超出其學習能力,教學者的啟發即是無效教學,有意義學習就不可能產生。[3]
踐行分層次教學旨在實現有意義學習。英語教學要適應不同英語水平學習者的需求,激活不同層次學習者已有的知識儲備,實現有效教學和有意義的學習。
?。ㄋ模┛死甑膇+1理論
美國語言學家克拉申在其語言習得理論中提出輸入假說,用公式i+1進行表達,其中i表示語言習得者目前現有的水平,1表示稍稍高于學習者現有水平的語言材料。克拉申認為,語言學習者只有有機會接觸到可理解的語言輸入,而且能把注意力集中于輸入材料的意義理解或信息的理解,才能獲得語言習得??死陱娬{理想的語言材料輸入應該是可理解性的、有趣相關聯的、非語法程序安排的,而且要有足夠的輸入量。[4]
分層教學模式是克拉申的i+1理論的實踐,可以針對不同英語層次的學生輸入略略高于他們現有水平的語言學習材料,保證語言輸入的可理解性,促進有效學習。
三、分層次教學模式實踐的成果和問題
?。ㄒ唬┎糠指呗氃盒嵺`成果
高職院校公共英語分層次教學模式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符合因材施教、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這一教學模式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其自主學習的能力,促進其使用有效的學習策略,從而提高英語教學的效果。廈門華夏學院、山東交通職業學院、亳州職業技術學院、江蘇財經職業技術學院等眾多院校的英語分層次教學實踐都收效甚好。
?。ǘ┐嬖趩栴}
高職院校在英語教學中踐行分層次教學模式,必須注意處理教學中出現的一系列實際問題,方能保證該種模式的良性效果。筆者通過文獻調查,總結并發現高職院校在實施過程中主要集中在如下幾個問題:
1. 分層次教學模式實施的表面化
有些院校僅僅依據學生的入學成績,簡單地劃分A、B兩個班,而且在教學中仍舊使用同一教材,沒有制定科學的分層教學目標和課程標準,對分層次教學模式的認識不透徹,落實不到位,實施僅僅停留于表面和形式,因此無法企及分層次教學預期的學習效果。
2. 學習者對分層次模式的偏見
許多學生認為分層教學模式就是中學階段所謂的“重點班”與“差班”,相對于提高班的學生,基礎班的學生擔心自己由于是“差班”的學員而成為教師放棄的對象,容易產生自卑和倦怠的學習情緒。根據情感過濾假說,學習者的情緒心理是影響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過高的壓力和焦慮將抑制學習者的學習效果。因此,教育者在分層次教學的實施實踐中,尤其要關注學習者對該種模式的理解認識和心理狀態。實施分層次教學模式之前,要做好學生對教學模式的心理預備工作,讓學生對分層次教學有比較清楚、正確的認識;要疏導學生的偏見情緒,需要向學生說明分層次教學的目的正是為了兼顧每一位學生,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
3. 新模式帶來教學和管理上的壓力
在分層次教學模式下,基礎班的教學和管理壓力較大?;A班學生英語基礎薄弱,學習習慣不好,又由于對分層教學認識不夠容易產生不良學習情緒,更容易在學習上自暴自棄,因此基礎班的教學和管理就更有挑戰性。同時,實行分層教學后,不同自然班的學生構成了一個新的班級,這給考勤和教務管理也帶來了更大的工作量。
四、分層次教學的實施
為了最大化地達到高職英語的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果,針對實踐中分層教學存在的問題,福建電大鐵路高職英語教學要從科學分級、學生的心理疏通、教學管理等方面著手做好分層教學模式的系統化改革,讓學生真正受益于這種新的教學模式。
?。ㄒ唬┛茖W劃分學習者層次,分層確定教學目標
高職學生的英語水平與學習能力存在較大的個體差異性。分層教學模式下的英語教學班可以依據學生的英語基礎重新分班,統一安排教學時間。學校教務部門可在新生開學伊始組織安排英語水平測試,之后綜合參照測試成績與高考英語成績,參考學生志愿,設立英語提高班、普通班和基礎班,并確定相應的教學目標。以普通班為主體,其它兩種教學班為輔,因材施教,教學相長。在新模式實施實踐過程中要特別重視學生的心理疏導,需要向學生說明新模式的實施并非是為了分流低水平的學習者,而恰恰是從“一切為了學生”的理念出發,針對不同層次學生而量身定制的學習模式,其最終目的是努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原有的英語基礎上獲得提高,獲得有效發展,提高學習質量和學習效果。 ?。ǘ┏鋵嵭袠I英語知識,調整教學內容
用人單位和市場是高職教育的檢驗者,他們的評價體現著高職教育的質量。高職高專教育的目的是培養面向社會實際崗位需求的實用型人才,其考核評價體系必須明確指向以就業為導向的人才培養目標。因此,高職英語分層教學模式也必須兼顧不同層次學生的就業需求。教學者要掌握行業英語的理念和知識,在教學中豐富充實不同層次學習者的行業英語知識,使各專業學生在英語學習中都能學有所得,從而為將來的就業儲備行業知識。比如鐵道運輸專業學生可以學習列車常用英語,以便將來能更好地為即將開通的進港高鐵和其它列車的國際乘客服務。
針對該模式下不同層次的學生和班級,教學者可以選擇使用符合教學實際需要、難度系數不同的教材內容。對于英語基礎較好的提高班,學習者對大學英語四級、六級考試的學習有較強的需求,CET證書對學習者未來的就業與繼續教育具有較大的含金量。因此,提高班的教學中可以嘗試使用難度接近或等同于普通本科英語教學水平的教材,鼓勵學生把獲取CET證書作為沖刺目標,在綜合訓練學生聽說讀寫譯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閱讀和寫作能力的培養。
一般而言,在分層教學模式下,學生人數最多的是普通班,福建電大鐵路高職學院的狀況也不例外。因此,普通班的教學成果是分層教學模式改革最為集中的體現。這一層次的學生群體基本符合高職英語教學的學前基本要求,但其英語語言綜合應用能力尚待提升。教學設計要針對該層次學習者學習基礎,既要結合學生的學習基礎,也要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力圖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應用能力。對于福建電大鐵路高職的普通班學生而言,教學的重點可以是行業英語的學習,如車輛英語、軌道交通英語等,培養學生的行業英語口語、聽力以及實用應用文寫作技能,力求結合專業的實用性,以學以致用的理念吸引學生英語學習的注意力,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進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綜合應用能力。另外,針對目前鐵路交通英語教材并不豐富的現狀,建議鐵路高職學院集結外語師資力量,編撰適合自己學院和專業特點的校本教材。
基礎班學生的英語基礎很薄弱,筆者任教班級大約有50%的學生的英語學習處于極其不理想的狀態。一方面,學生學習習慣差,學習倦怠現象很嚴重;另一方面,英語詞匯貧乏,尚未掌握基本的句型和語法知識點。對于該層次的學生而言,教學者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要選擇采用難度較小的教材,科學設置符合該群體特點的教學目標,循序漸進地推進英語教學;另一方面,要善于使用情感策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通過設置較低的學習目標讓學生擁有成就感,幫助學生樹立學習信心,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ㄈ┰诜謱咏虒W模式中貫穿發展性評價
傳統的高職英語課程評價以終結性考核為主,平時考核為輔。以福建電大鐵路高職為例,目前的英語課程考核體系中,期末終結考核占比70%,平時成績占比30%。這種傳統的考核評價體系注重學生的測試成績,不利于對學生日常學習的監控,忽略了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因此,隨著分層次教學模式的踐行,課程評價模式的改革勢在必行。新的教學模式下,應實現發展性評價,重視學習者學習過程的管理和監控。無論是提高班、普通班還是基礎班的學生,都必須針對每一群體學生學習現狀和特征,設計科學適宜的平時作業,也可稱作形成性考核作業。建議可以擴大平時作業在課程考核中的占比,而且平時作業宜與教學過程同步,根據課程內容安排階段作業的次數,作業內容可以多樣化,包含聽說讀寫譯各項技能的練習。階段性作業可以檢測學生每一階段的學習情況,幫助他們逐步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時每一階段目標的實現程度,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的成就動機,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從而實現該模式下不同層次教學的良性循環和可持續性發展。
五、結束語
筆者通過對福建鐵路高職學院英語教與學現狀的分析,結合語言學習相關理論,借鑒部分高職院校的教學經驗,探討了高職院校踐行分層次教學模式的可行性,并在此基礎上嘗試性地提出分層次教學的實施方案。該教學模式能針對學習者的個體差異,實現因材施教,因勢利導,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高職英語教學中的現狀問題;有益于培養學習者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習效果,促進其能力素質的綜合提升。教學者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探索方可進一步完善分層模式,從而提高高職英語教學的質量和效果,培養符合社會要求的高職人才。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試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列·符·贊可夫(蘇).教學與發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3]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7.
[4]Krashen.S·D.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M. Longman.198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71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