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體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閱讀教學,從教學時間來看占語文教學總量的70%左右,從教學內容來看不僅具有獲取信息、積累知識、培養能力、開發智力的價值,還具有陶冶情操和塑造品格的價值。所以閱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既是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又是培養閱讀能力、實施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徑,擔負著構筑學生“精神家園”、重塑學生“個體人格”、凈化學生“靈魂世界”的重大使命。更重要的是閱讀教學質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語文教學質量的高低優劣。許多語文教育工作者認為,只要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整個語文教學的有效性也必將有顯著的提高。所以如何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構建閱讀教學的生機與活力,發揮其傳遞文化精神、浸潤人文靈魂的功能,是我們必須認真思考的一個問題。在這個問題上,筆者在多年的閱讀教學實踐中,總結了以下體會:
  一、讓語文課堂“響亮”起來
  “響亮”語文就是在閱讀教學中,要重視誦讀,以讀書訓練為主線,加強學生的讀書活動,讓學生享受朗讀,用心吟誦,使他們的“心”與“文心”相共鳴。
  古語說得好,“讀書百遍,其義自現”“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作家的創作總是披情入文,思想感情流露在字里行間,學生反復地把書面文字轉化成有聲語言,學生的頭腦中就會連續再現文章中的抒情載體——藝術形象。這樣一來,學生能夠更好地感受到文章中蘊含的思想感情,從而產生共鳴。如:在教朱自清的《背影》時,講到父親是如何讓孩子體會到濃郁的父愛,作者又是怎樣在文中訴父子情時,我讓學生跳讀并劃出文中寫“父親”舉動的句子和寫“兒子”心理的句子,并要求大聲反復誦讀。結果,學生驚奇地發現了父親舉動的“四個終于”和兒子心理的“三個自然”,并有學生發言道:“一個‘終于’,寫滿了父親身心的疲憊煎熬,寫透了兒子惶恐、痛苦而又柔情的等待,也寫盡了被歲月打磨之后沉淀下來的父與子之間無言的深情溝通。”“‘終于’和‘自然’在文章中不經意地反復出現,體現了父子間深沉的愛,于平淡中見神奇?!笨梢姡瑢W生在反復的誦讀中,體味了“文心”,做到了口誦心悟。
  二、讓學生的主體意識融入語文課堂
  陶行知先生曾說:“我認為,教育就跟喂雞一樣!先生強迫學生去學習,把知識硬灌給他,他是不情愿學的,即使學,也是食而不化,過了不久,他會把知識還給先生的。但是,如果讓他自由地學習,充分發揮他的主觀能動性,那效果一定好得多!”可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做得個引路底人,做個證明人,有疑難處,同商量而已”(《朱子語類輯略》)。他的目的是使學生有興趣有計劃地“卷入學習”,讓學生自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那么,如何讓學生的主體意識融入語文課堂呢?
  1.設疑激趣,讓學生成為語文知識的探索者
  學貴有疑,語文課堂也是如此。朱熹早已指出:“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闭Z文學習過程要圍繞一個“疑”字展開:無疑——有疑——質疑——釋疑。每一個疑問的提出,都能帶動學生語文智慧活動的深入,引發出另辟蹊徑、柳暗花明的另一開端;每一疑難的解決,又將智慧活動推向更高境界,使人在更高境界生發疑問。
  2.創設情境,讓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實施者
  所謂“情境”“情”與“境”密切相關,情之生總是有賴于境之存,情之性乃境之性。“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边@是亡國之境所生沉郁之情;“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是送別之境所生纏綿之情。情境活動運用到教學中去,可以引發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通過情境的刺激,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主動探究學習內容。
  在不斷的教學實踐中,我驚喜地發現,學生一旦成為語文學習的主體,他們的學習就會變得輕松而富有效率;作為教者則教得輕松。這時教與學相得益彰,如魚得水。
  三、讓語文課堂成為平等對話的平臺
  在閱讀教學活動中,如果把閱讀教學的“教”處理為教師把自己閱讀感受或領悟全盤托出地倒給學生,“學”就是學生聽取教師分析講解的過程,這就剝奪了學生通過閱讀而感悟的權利。如果教師自己都未進行認真的思考而直接把教學參考書的課文分析照本宣科,這樣的教學就是教師放棄自己感悟的權利,又進一步剝奪了學生感悟的權利。這是過去流行的一種“談話法”教學。處于現時代的青少年學生視野特別開闊,思維特別活躍,接受新生事物特別快,對傳統文本、經典文本的詮釋往往也很“前衛”,帶有鮮明的個體體驗色彩,其理解不僅是多元的也是全新的,甚至是匪夷所思的。尊重他們的理解,就不只是呵護了他們的熱情和智慧,保護了他們的原創力,更重要的是尊重了他們的思想權利,判斷、選擇權利,用一句時髦的話說就是“維護了學生的人權”。因此,要把過去的“談話式”教學改為平等的“對話式”教學。
  對話教學是對話精神在教育領域的體現,《語文新課程標準》在關于閱讀教學的建議中提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睙o疑,對話將成為閱讀教學活動的一種新形態。它意味著學生從各種束縛、禁錮、定勢中超越出來,挑戰書本、挑戰教師、挑戰權威。對話過程中的每一個場景都將成為積極的生命流程中的驛站。交際理論告訴我們:必須營造民主、平等的對話氛圍,消除師生雙方的心理距離。
  四、讓生活走進閱讀教學的課堂
  劉國正先生說:“教室的四壁不應成為水泥的隔離層,而應該是多孔的海綿,透過多種孔透使教學和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通。”因此,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方法要靈活多變,思路要課內外并舉,聯系生活,聯系大千世界,改變“一支筆、一張嘴、一本書”、“閱讀教學就是教課文,處理完課文就完成了閱讀教學”的教學模式,要把語文“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緊密結合起來,建立一個課堂內外互相結合的新語文課程體系,實行教學內容開放性,讓語文教學與學生生活息息相聯,做到語文教學生活化、社會生活語文化,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815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