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大悟習素言悟妙法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在蘇教版教材中,有兩位大家的書信都談及了“奉獻”的道理?!督o家鄉孩子的信》是巴金給家鄉孩子的一封回信;《高爾基和他的兒子》一文中,高爾基在給兒子的信中也談到了“奉獻”的道理。
兩封大家的書信是學生學習的寶貴教材。其樸素又不乏生動的語言,正是學生學習語言的范本;其對生命意義的感悟,是學生成長過程中亟待補充的思想之鈣;其就地取材、現身說法的大智慧,則給學生學習說理以很好的啟示。教師要充分利用文本價值,引導學生了其大悟,習其素言,悟其妙法。
一、走近大家,了其大悟—— 大道至簡,大理至明
現在的孩子,多在愛中泡大。他們習慣于“被愛”,而不懂得“去愛”?!胺瞰I”的道理恰是亟待補充的思想之鈣。后天的教育,也許讓他們具有了相關的道德認知,但依然缺乏元認知。他們知道要奉獻,但不知道為什么要奉獻,更不知怎樣去奉獻。在他們看來,“奉獻”往往跟“偉大”相連,與“平凡”難沾邊。
兩位大師所講的“奉獻”道理,簡單明了,接地氣。教師引導學生用心品讀,讓學生在與兩位“高尚的人”對話的過程中真正吸納奉獻的人生道理。
且看如下教學片段:
師:同學們,“奉獻”在你的感覺中是怎樣的?
生:是無私的,高尚的。
生:還是很偉大的。
師:你想起了誰?
生:雷鋒。
生:焦裕祿、葉欣。
生:譚千秋。
師:是啊,“奉獻”是個很高大上的詞,它往往跟“偉大”相聯系。那么,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是不是也能“奉獻”一番呢?
(很多學生有點尷尬)
師:讀這兩位文學大師的書信,就是在聆聽他們的教誨。用心讀讀,你對“奉獻”一定有新的認識。
生:高爾基說:“要是你無論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留給人們的都是美好的東西……”原來,奉獻就是在別人需要的時候給予幫助。一句問候、一個鼓勵、一次捐助……都可以。
師:是啊,這有何難?
生:在溫暖別人的時候,還能收獲快樂,所謂“贈人玫瑰,手有余香”。
師:對,這又何樂而不為?
生:巴金說:“我們每個人都有更多的愛,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時間……”原來,奉獻只是為別人花費多余的愛、同情、精力和時間。
師:是啊,這似乎只是為了不浪費而已,信手拈來,何難之有?何樂不為?
師:有道是“大道至簡”,兩位大師用簡潔明了的語言,將奉獻的道理解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讓我們輕聲讀讀,用心記記。
以上片段,教師充分利用文本,讓學生在品讀兩位大師的諄諄告誡中,明白了為什么奉獻、怎樣奉獻。于是乎,“奉獻”就悄然走下神壇,來到了學生身邊,直至潛入他們的心間。
誠然,大道至簡,大理至明。教師要引導學生走近大家,了其大悟。
二、走近大家,習其素言——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綜觀兩位大家的書信,沒有修辭,沒有成語,明白如話,似乎毫無文采可言。這樣的素言,往往被很多老師所忽略,更不會引起學生的關注。
其實,仔細品讀,不難發現,兩位大家的語言簡潔明快, 樸實而不乏生動,看似不施粉黛,實則內蘊大美。高年級的學生對語言文字稍具審美意識,他們喜歡華麗的辭藻,追求修辭的豐富,往往忽視語言表達的樸素之美。這樣的審美觀,顯然不利于審美情趣的培養,也不利于表達能力的發展。
為此,教師要引導學生發現這些看似不事雕飾的語言中所蘊含的大美。且看如下教學:
師:同學們,讀了巴金和高爾基兩位大文豪的書信,你是否感覺他們的語言特別高大上呢?
生:沒有。我感覺這些話好像很樸實,似乎沒什么特別高級的。
師:辭藻華麗是濃妝艷抹的
美。其實,樸實無華,不事雕飾是渾然天成的自然之美。請你再用心讀讀,是否能欣賞其中之美呢?
生:對于生命的意義、奉獻的道理,作者用一小段話就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感覺這些話干干凈凈的。
師:這就是簡潔明快的語言。
它帶給我們輕松愉悅的閱讀感受。
生:高爾基把奉獻說成“給”,把索取說成“拿”,好像特別接地氣。
師:對,作者把書面化的語言用口頭化的語言來表達,讓人感覺很親近,又覺得很形象。
生:巴金爺爺把“實現生命的價值”說成“讓我的生命開花結果”,把“碌碌無為”或者“一味索取”說成“白吃干飯”,把“為社會做貢獻”說成“給我們生活其中的社會添上一點光彩”,讓我覺得很形象。
師:對,這些形象化的語言,點綴在簡明樸實的語言中,讓字里行間多了些趣味。這便是大作家那樸素語言中蘊藏著的大美。這樣的語言是我們學習表達的好范式。讓我們在朗讀中好好欣賞吧!
以上教學,教師有意引導學生去發現這些看似簡簡單單的語言背后的大美所在,培養了學生的審美情趣,夯實了他們語言學習的根基。
確實,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教師先要有一雙慧眼,善于發現語言內蘊的大美,再引導學生去欣賞,去內化。
三、走近大家,悟其妙法——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兩位大家講述的人生意義、奉獻道理,為什么讓孩子和讀者這么容易接受?析理透徹是原因之一,而就地取材、現身說法則是更重要的原因。其間沒有旁征博引,沒有引經據典,而是信手拈來,“現炒現賣”。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抓住文中重點詞句,體會高爾基種花的辛勞,更欣賞繁花盛開姹紫嫣紅的美景,體會父親睹物思兒的欣慰。學生充分領略“美好的東西”帶給人的無限美好的過程,也是盡情體驗“給”帶來的愉悅心情的過程。再讀“寫信教子”部分,對奉獻這一道理也就感同身受了。最后,教師再引導學生發現其說理方法的巧妙——巧借對方深有感觸的經歷來說明道理,更易讓對方接受。
巴金關于奉獻的人生感悟,教師引導學生這樣品讀:
師:巴金爺爺對于生命意義的感悟,是他認真思索、苦苦追求之后“終于”得出的。請你讀讀這些發自肺腑的話語,聯系你對巴金爺爺的了解,來談談對這些話的理解。(出示)
我思索,我追求,我終于明白生命的意義在于奉獻而不在于享受。
我愿意再活一次,重新學習,重新工作,讓我的生命開花結果。
人活著不是為了白吃干飯,我們活著就是要給我們生活其中的社會添上一點光彩。
我們每個人都有更多的愛……我們的生命才會開花。
生:巴金爺爺一生筆耕不輟,
他寫下了《家》《春》《秋》《霧》《雨》《電》……為我們留下了上千萬字的作品。這些作品,帶給讀者很多精神財富。他沒有白吃干飯,而是為社會做出了巨大貢獻。他讓自己的生命開出了美麗的花朵,結出了碩大的果實。
生:巴金爺爺不是富翁,他是一位幾十年不要工資的作家,全靠自己的稿費生活。他還資助一些困難的人。巴金爺爺曾向希望工程捐款59萬多元。他確實把更多的愛和同情給了需要的人。
師:是啊,巴金爺爺用自己奮斗而充滿愛的一生,闡釋了生命的價值,讓我們看到了什么是奉獻,什么是讓生命開花結果。這是巴金爺爺自己悟出的生命真諦,也是我們學習的重要道理。讓我們用心讀讀,把巴金爺爺的諄諄教導記在心間。
?。ㄉR聲朗讀)
師:巴金爺爺身體力行,現身說法,不失為一種最有效的說理方法。
以上教學,教師循著兩位大家的說理思路,帶著學生“順藤摸瓜”,最后小結說理方法。這一過程,既讓學生領悟了奉獻之道,還學習了兩位大家巧妙的說理方法。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就地取材,現身說法,確是一種大智慧。教師要在循法導學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領悟其方法之巧妙。
了其大悟,習其素言,悟其妙法。這樣,學生也就在不知不覺中走近了大家。而這,需要教師先行一步,更近地走近大家。
?。ㄗ髡邌挝唬航K常熟市大義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 郝 帥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86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