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三穢素理論(Ⅱ)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對印度學者Madhabendranath Pal原著The Tridosha Theory第7~9部分內容進行編譯。原著者意圖通過介紹著名學者用生理學和生物能量學研究方法,闡釋阿育吠陀醫學三穢素(三體液)理論科學性的觀點,試圖證明三穢素理論假設是成立的。本文選取此論文進行編譯,其目的是為科學實證蒙醫學三體素理論假設提供研究思路和示范。
  【關鍵詞】 印度阿育吠陀醫學;三穢素理論;瓦塔;皮塔;卡法
  【中圖分類號】R79 【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19)4-0001-03
  Abstract:This is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part 7~9 of the article titled in The Tridosha Theory written by Madhabendranath Pal. In these three parts of the original article the author introduced the famous Indian scholars’ modern view points from the physiological and bio-energetic aspects that they explained the scientific attributes pertaining to the Tridosha theory in Ayurvedic Medicine. Furthermore, he attempts to verify that this ancient theoretical hypothesis could be established supporting by the modern scientific statement. Why the translator selects these three parts to compile here is that it would give an enlightenment and provide a paradigm to the researchers whom are interested in studying the Gurban Mahabuud theory which is originated from The Tridosha Theory in Traditional Mongolian Medicine.
  Keywords:Indian Ayurvedic Medicine; Tridosha Theory;Vata;Pitta;Kapha
  阿育吠陀(Ayurveda)是源于古印度最古老的《吠陀(Vedas)》(3080B.C.)經典的關于生命科學的醫學理論與臨床實踐體系。阿育吠陀醫學治療模式是在三穢素理論(Tridosha tatwa,The Tridosha Theory)指導下形成的傳統醫學臨床實踐模式。5000多年來,印度次大陸和喜馬拉雅地區各國的醫療實踐證明,指導阿育吠陀治療模式的基本理論——三穢素(三體液)理論是充滿實踐智慧的、成功的理論假設。歐美國家醫藥衛生保健領域的科學家和眾多普通民眾對阿育吠陀醫學診療實踐所取得的成效也十分關注。因此,向國內傳統醫學界同行和感興趣的讀者編譯介紹阿育吠陀醫學基本理論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
  1 三穢素與現代生理學
  阿育吠陀醫學認為,人類生理學功能受支配于三大基礎物質的調節。據此,一個精通西方醫學的印度人——M.K.Gananath Sen(1877-1944)嘗試用人體生理學功能解釋三穢素理論的現代科學內涵,其理論解釋概要介紹如下。
  第一種物質是動力(或動機)物質(dynamic or motive principle)——Vata(漢譯為體風素[1],蒙醫學稱其為“赫依”,藏醫學稱其為“隆”——編譯者)。這種動力物質源于受精卵繁殖的細胞。在受孕過程中,當這些細胞漸漸分化、繁殖和生長成為活體時,動力物質也漸漸轉變成了固有的動能。阿育吠陀把這個動能稱作vayu或vata。在體風素的影響之下,不同的細胞承擔著發育成為不同器官的功能,靜脈、動脈和神經網絡等發育成為人體肉眼可見和不可見的精細部分??傊?,體風素的影響涉及人體各項功能,它是彌散于細胞之間的、維持生命的能量之一,也被稱作細胞力(cellular force)。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是調節和整合細胞內的一切活動,體風素似乎調節中樞神經系統的這種功能。因此,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高度類似于體風素的功能。
  第二種物質是熱能物質——Pitta(漢譯為膽汁素[1],蒙醫學稱其為“希拉”,藏醫學稱其為“赤巴”——編譯者)。膽汁素的影響是在吸收、消化過程中的生物化學反應中發生的,它與各種新陳代謝和生熱作用過程相關,它的主要作用是主導人體的氧化反應與產熱效應,保持恒定體溫。另外,膽汁素還為外界光能在人體感官中的轉換提供物質基礎,膽汁素的此項功能與主司視覺的Alochoka pitta(漢語音譯為阿里其可皮塔[2],蒙醫漢譯為能視希拉[3],藏醫漢譯為能視赤巴[1]或赤巴同且[4])相關?,F代科學認為,成像是發生在視網膜白色邊緣上的光化學反應造成痕跡的結果。因此,光化學反應或光敏物質是視覺功能的生理基礎。據推測,阿里其可皮塔的功能類似于這種光敏物質。膽汁素的另一個亞型—Bhrajaka pitta(漢語音譯為巴其可皮塔[2],蒙醫漢譯為明色希拉[3],藏醫漢譯為赤巴多塞[1]或明色赤巴[4])的功能可能與皮膚、肌肉細胞內的新陳代謝相關。古代阿育吠陀醫生認為,膽汁素就是指“內火(antaragni,internal fire)”,生命在其作用下有節律地延續著自身運動。   第三種物質是粘性物質——Kapha(漢譯為粘液素[1],蒙醫學稱其為“巴達干”,藏醫學稱其為“培根”——編譯者)。隨著熱能和在膽汁素影響之下的內火的持續作用,也就需要通過另外一種非同質物質來維系人體處于冷卻狀態。在冷卻“膽汁素內燃機”方面,粘液素的非同質作用恰好創造了維持這種“內燃機”內穩態低溫環境,這種內穩態低溫環境基本類似于一個冷卻系統(水套或水箱)。粘液素支配不同關節腔滑膜以及胃腸道、呼吸道、口腔粘膜分泌不同類型的粘性物質。當這種粘性物質在體腔內流動時,就起到了防護液的作用。只要體內產生任何熱量或存在任何摩擦,粘液素的影響就會相應地顯現出來。在本質上,粘液素與激素或內分泌液相關。
  生命經由惰性物質(inert materials)與能量的轉化而得到進化,并以最低級的活細胞單元組織自身。就單細胞生物(unicellular organisms)而言,維持生命所必需的一切功能均存在于這個單細胞內,而在包括人類在內的多細胞生物(multicellular organisms),其維持生命所必需的全部功能是經由多個細胞群承擔完成的。人類成年個體由約100多萬億個細胞組成,它們構建起了由特殊細胞群組成的不同器官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肌肉骨骼系統、血液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生殖泌尿系統、免疫系統與皮膚等。
  研究證明,這些由特殊細胞群集合而成的不同器官系統的全部功能就是為了保持一個恒久穩定的內平衡。這些海量數字的特殊細胞群存在于人體軀殼之內,又被細胞外液包圍在“內?!敝?。這些特殊細胞群從其細胞外液中接受氧氣和營養,并將代謝廢物釋入其中,其正常功能的發揮依賴于細胞外液的穩定性。事實上,調節系統的逐步進化保持了細胞外液的穩定性。在包括人類在內的高等動物,這些調節系統的進化是非常精致完美的。為了描述生命以何種方式維持體內液體環境之理想平衡狀態下的內在機制,W.B.Canon提出了“homeostasis”(自穩態或內穩態)概念。通過腎和肺,體液緩沖系統對過多的酸和堿進行調節,便是自穩態調節機制的實例。大部分生理學功能涉及調節機制,而這種調節機制維持了自穩態的穩定性。自穩態調節的理想結果表現為通過呼吸系統提供細胞必需的氧氣,通過腎臟的調節功能使電解質或無機鹽保持理想的血液濃度,通過胃腸系統提供細胞必需的營養物質。在細胞外液(即內環境)中,每個特殊細胞群對于維持自穩態的平衡發揮了獨特作用。只要自穩態平衡,細胞就可以繼續生存和發揮正常功能,每個細胞都能從自穩態中獲利。反過來,每個細胞也對自穩態平衡做出了各自的貢獻。因此,生命運動在互惠互補作用(reciprocal interplay)影響下自覺延續,直到一個或多個功能系統喪失與自穩態的這種互惠互補作用?;セ莼パa作用的喪失,會使所有細胞受到損傷。任何特殊細胞群所整合起來的某一系統的功能發生輕度紊亂,會導致心理或精神虛弱或疾病;任何整合系統的功能發生極度紊亂,最終將會導致衰竭或死亡。
   體風素、膽汁素與粘液素三者之間的“內衡態”理論似乎與W.B.Canon提出的人體自穩態概念提法存在著異曲同工的相似性,這一相似性賦予了三穢素理論現代生命科學理論價值。
  2 三穢素與生物能量
   阿育吠陀醫學將人類基本體質的心身特質稱為prakriti或prakruti[5](初生體質,也稱先天體質,即出生最初由三體液不同構成比例形成的體質,blueprint of birth constitution)。根據三穢素理論,廣義上將初生體質劃分為體風素體質、膽汁素體質與粘液素體質。為了闡明初生體質概念,C.V.R.Pandit Shiv Sharma(1906-1980)觀察如下:假如讓一個膽汁素體質個體和一個粘液素體質個體在酷熱的陽光下并肩行走,前者則會行走不遠就開始萎靡不振,而后者則鎮定自若前行不止,且會因酷熱陽光的照射而感覺舒適。這兩種迥然不同的反應與兩個個體的健康狀況、體力耐力、疾病抵抗力等毫無關系。因此,不能將個體之間的體質差異僅僅簡單地看作是像陽光及其影子之間的物理關系。個體體質差異會通過生理學和心理學的表象清晰地表現出來,那就是不同體質的個體對紅辣椒、對憤怒、對過敏物質分別表現出來的不同反應。
   C.V.R.Pandit Shiv Sharma還觀察到了dosha(體液)、dhatu(體組織[1])是不能還原的基本生物復合物,它們與一切生命有著某種聯系。三穢素分別形成的三種生物復合物構成了生命運動的“三腳架”。在細胞、動物或植物的生命運動中,三穢素生物復合物將在一個和諧平衡中相互支持,此平衡應保持在某種容許的偏差范圍(permissible variation)之內。無論是在動物植物體內,還是在活的原生物體內,一定普遍存在三穢素。否則,他們就是無生命的物質。
   D.M.K. Gananath Sen和C.V.R.Pandit Shiv Sharma所進行的觀察表明,不論在動物界還是在植物界,每種生命形式中的基本力量(essential forces)是相同的,它源自于相同類型的能量,即現在所述的“生物能量”。
  3 結論
   物理學與化學基本規律同樣適用于生物圈的生物能量觀點,這已經被今天的科學家們認可。根據這些基本規律,以公式化的形式有效定義生命現象的不懈努力有可能得以實現。其實,分析研究有機體的生命運動行為及其能量轉換規律的一個獨立的分支學科——生物能量學已經形成。事實證明,生命體的一切生理或心理功能的發生均需要以能量交換作為最基本的代價。眾所周知,生命自身的延續應該通過新陳代謝——一個特殊的、最基本的能量交換形式而完成,基礎代謝率(BMR)就是這一最基本的能量代謝的公式化表述。
   前述內容將當前生物能量概念與體風素、膽汁素、粘液素概念聯系在了一起。有充分的理由認為,在廣泛意義上的生物能量可以分類為三大生物能量,而每一種生物能量又可以被看成是分別對應于由體風素、膽汁素、粘液素所代表的三種生物能量,即:體風素是對應于與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相關的生物能量,簡稱V;膽汁素是對應于與新陳代謝功能相關的生物能量,簡稱P;粘液素是對應于與激素功能相關的生物能量,簡稱K。
   為了維持生命的自身周期性運動,在正常狀態下的V、P、K三種生物能量的原有(初生或先天——編譯者注)平衡代表著健康狀態;假如V、P、K三種生物能量的平衡關系處于能夠回歸的范圍之內,那么輕微偏離原有平衡態就有可能導致疾病;假如V、P、K三種生物能量的平衡關系處于無法回歸至原有平衡的范圍之程度,那么極度偏離原有平衡態就有可能導致死亡或滅絕。因此,這一假設特別需要得到來自于受到物理學、化學、生物化學、生理學和生物能量學啟迪的不同學術觀點的驗證。假如這一理論假設能夠切實得到不同學科的科學實證,那么完整的三穢素理論將會跨入現代生命科學理論范疇,而且這個理論假設對于健康與疾病所具有的深邃洞察力的學術價值也將會得到現代生命科學的普遍認同。
   注:本文根據印度學術刊物Ancient Science of Life上發表的Madhabendranath Pal的The Tridosha Theory編譯。
  參考文獻
  [1]廖育群. 阿輸吠陀——印度的傳統醫學[M]. 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56-284.
  [2]狄帕克·喬普拉著.完美健康(Perfect Health)[M].耿丹譯.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1.
  [3]白清云主編.中國醫學百科全書·蒙醫學[M].蘇和畢力格等譯.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92:7.
  [4]蔡景峰.中國傳統醫學叢書·中國藏醫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5:47.
  [5]Sunil V.Joshi. Ayurveda and Panchakarma:the Science of Healing and Rejuvenation[M]. Lotus Press(Twin Lakes, Wisconsin 53181),  1997:10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58400.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