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薄弱學校信息化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探索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提出,明確要求學校的信息化改革要跟上時代的步伐,通過師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不斷提升,實現信息技術素養的真正提升。信息化教學改革對促進教育均衡發展,提升薄弱學校教育教學水平有著更為積極、深遠地影響。通過調查問卷和訪談發現,薄弱學校教師對信息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師教學水平、改變學生學習方式有較高的認同度。筆者結合所在薄弱學校信息化教學改革的實踐探索得出,學校的信息化改革應注重探索信息化環境下教師的專業化發展途徑,探究信息化環境下有效課堂的呈現,探索信息化環境下學生的自主學習策略等方面內容,以信息化教學改革為契機,實現薄弱學校的跨越式發展。
關鍵詞:信息化教學;薄弱學校;自主學習
一、薄弱學校信息化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2018年4月13日,教育部印發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正式提出“教育信息化2.0”,教育信息化的升級明確要求學校的信息化改革要跟上時代的步伐,要求通過實施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實現師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提升,即信息技術素養的提升,“以信息化引領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全新教育生態”。
經過多年的教育信息技術探索實踐,教育教學模式和學生學習方式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值得一提的是,信息化教學改革對促進教育均衡發展,提升薄弱學校教育教學水平上有著更為積極、深遠地影響??v觀教育信息技術的發展過程,結合筆者所在薄弱學校的實踐探索可知,信息化教學改革有兩個核心內容,一是重構教師的教,二是重構學生的學。
二、信息化教學改革促進薄弱學校發展的現實基礎
通過對筆者學校的調查問卷和訪談發現,信息化教學促進薄弱學校發展的現實基礎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師對信息化教學的重要性認可度高。91.3%的教師認為 “日常教學應了解、掌握多媒體、智能手機等信息化的基本操作,通過信息化途徑獲取相關的教育教育資源”,以及“熟練運用電腦制作教學課件”的教師超過75%,約有10.2%的教師“了解信息技術發展的前沿資訊”。一線教師認為信息技術“能提高教學效率”的占91.13%,認為“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有70.65%。綜上可知,廣大教師們意識到并充分認可信息技術在現代教學中的重要意義,這是信息化教學改革促進薄弱學校發展的必要條件。
2.學生的學習方式逐漸向信息化轉變。填寫調查問卷及受訪學生普遍表現出對信息技術課程強烈的興趣和學習意愿。學生自主學習方式的調查結果為文檔材料占比34.52%,微課視頻占比24.33%,ppt占比13.6%。分析可知,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信息化途徑獲取知識的比重占比較高。
綜上可知,筆者所在學校的教師和學生均對信息技術對學校和個人的發展影響持積極正面的看法,這是薄弱學校信息化教學改革實現的重要契機。
三、信息化教學改革促進薄弱學校發展的實踐探索
(一)加強信息化培訓提高教師信息素養
筆者所在學校持續開展多形式、多層次的信息技術培訓活動來提升教師的信息化能力。如:微課制作、平板電腦的交互使用技術、希沃培訓、錄播教室培訓等,以保證學校擁有一支能靈活運用信息技術進行現代化教學的教師隊伍。
學校不定期地采取派出去、請進來的方法,組織教師到先進地區和學校參觀學習,還邀請技術人員到校作講座、指導,提高了教師運用信息技術的水平。如:派教師參加中央電教館舉辦的“2018年新媒體新技術教學應用研討會暨第十一屆中小學創新課堂教學實踐觀摩活動現場會”。經過不斷的培訓與自學,學校絕大部分教師已基本掌握了信息技術的基本知識,能獨立制作課件,通過網絡交流教學資源,共享網上教學資源,利用信息技術資源開展教學。部分教師運用平板電腦在課前、課中及課后與學生進行教學互動,提高了教師的課程設計能力、教學實踐能力和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
?。ǘ╅_展行動案例研究推進信息化教學改革
筆者學校以信息技術課題研究為抓手,推動信息化教學改革的深入開展。如:學校于2017年成功申報了全國教育信息技術研究重點課題《信息化環境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案例研究》。學校通過課題示范課、研討課,對信息化環境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課堂教學實踐做詳細的記錄和分析研究。如:2017年12月27日,2018年4月10-12日,課題組成員分別上了語文、英語、歷史學科翻轉課堂研究課,展示課均采用先教再學,探索如何通過前置學習來設定核心教學以及分層教學,旨在探索信息化環境下“以學習者為中心”理念的課堂教學模式。教師、學生在課堂活動中通過音頻、視頻、即時討論研究、屏幕批注,答案即刻生成等信息化方式參與課堂,充分提高了課堂教學的互動性以及充分關注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真正參與到了課堂教學中。課后開展了課例研修活動,并邀請特級教師蘇興衛進行了點評并提出了建議。
學校堅持以學習者為中心的信息化課堂為載體開展了一系列的教研活動,既推進了課題向縱深層面發展,同時積累了大量可供大家學習、分析和借鑒的信息化教學改革的實踐案例。
四、信息化教學改革實踐探索中存在的問題
?。ㄒ唬┙處煂π畔⒒虒W在提升教學質量、個人能力、學生發展等方面的認知程度存在差異
在薄弱學校師資水平相對不高的情況下,不同學歷、不同職稱以及不同學段的教師對于信息化教學對學生學習產生的影響存在明顯差異。如:學歷較高、處于初、中級職稱的年輕教師普遍認為信息化教學是“實現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途徑”,能夠較好地將信息技術與教學整合;部分達到高級職稱的教師則認為信息化教學“使學生分心”。思想固化阻礙新技術的學習,難以順應新時代發展,跟上信息技術改革的步伐。不同學段對于教師認知信息技術也有較大影響,如:高學段教師對信息技術的使用需求明顯高于低學段教師。教師是學校變革的核心力量,在信息技術促進教師的教以及學生的學等方面的改革實踐中,教師的認知程度是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 ?。ǘW生的信息化學習實踐存在諸多限制
1.學生在信息化學習實踐中受到的限制主要來源于學校和家庭兩個方面。學校信息化課堂的普及性不高,信息化教學層次較低以及多數家庭限制學生使用電子媒介都使學生的信息化學習受到限制,只有少數家庭能做到有意識地正確引導學生使用電子媒介。
2.學習方式單一,傳統學習方式依然占主導。從調查問卷分析可知,受訪學生仍主要通過教師課堂教學、課后練習、復習的方式學習,超過90%的學生通過教師指導、課外輔導學校、家長輔助解決學習問題,通過電子媒介解決學習問題的學生不足10%。
薄弱學校信息化教學改革的發展,最終的評價標準在于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系統、科學地創設信息化學習條件,努力滿足學生學習的需求,是薄弱學校提升學生素養的重要方式。
五、信息化教學改革促進薄弱學校發展的建議
由以上分析可知,信息化教學改革是提高教師教學水平、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的重要途徑,為了更有效發揮信息化改革在促進薄弱學校發展中的作用,必須圍繞信息技術開展相應的變革。
?。ㄒ唬W校層面應注重變革的核心著力點
通過信息技術引領學校變革,應從三個方面開展:首先,學校應借助信息化手段來建構教師、學生的新型關系,實現學校的信息化改革;第二,教師教學要借助信息化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為抓手,實現教學的現代變革;第三,學生學習要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為著力點,通過各種信息化媒介,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動力,實現學習方式的變革。
?。ǘ┨剿餍畔⒒h境下教師專業化發展途徑
教師專業發展是教師個體的、內在的專業性的提高,是教師的專業成長或教師內在專業結構的不斷更新、演進和豐富的過程。引導教師充分運用信息技術創新教學方式,提高教師教育技術應用的能力,讓教師能夠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環境提高教學質量。信息化環境下探究教師專業化發展包括教師職能的變化、教學方法的變革、教師角色的變化等方面內容,使廣大教師不斷通過思想提升、加強信息技術學習、提高信息運用能力和學習創新等方法不斷充實和完善自身素質。因此,探索信息化環境下加強學校師資培訓、擴大師資培訓面,提高教師的課程設計能力、教學實踐能力和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等途徑迫在眉睫。
?。ㄈ┨骄啃畔⒒h境下有效課堂的呈現
有效課堂,既要能吸引學生自主學習,自覺地去預習、復習或者拓展加深,其核心是學生的進步和發展,同時也能促進教師的進步和發展。信息化環境為學生和教師提供了主動學習與教學互動的平臺,在這種環境下,師生從講授者轉變為引導者,學生從接收者變為主動的知識探索者。例如:傳統的教室提升為多媒體錄播教室,有利于實現教師教學過程的完整記錄,使教師能夠獲得自己教學過程的一面“鏡子”,便于教師在課后進行自我教學反思。幫助教師沖破經驗的束縛,不斷對自我進行診斷、糾錯、創新,并自覺地將新的理念轉化為教學行動。通過教學反思逐步培養和發展自己對教學實踐的判斷、思考和分析能力,從而為進一步深化自己的實踐性知識,直至形成比較系統的教育教學理論提供了有效的途徑。
?。ㄋ模┨剿餍畔⒒h境下學生自主學習策略
新課程要求,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為重點,建立新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習方式的變革,要構建以“活動”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為特征的新的學習方式。目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仍以教師要求、學生自覺、家長督促為主要手段。借助信息化建設的成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學習是當前建設需要考慮的問題。因此,通過基于信息化課堂教學應用與創新的信息化平臺,將優秀教師的優質資源以知識點形式或同步課堂的形式呈現給學生,將實驗室內才能體會的實驗過程以網上仿真實驗室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既滿足優質教學資源的共享,又能不斷培養并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信息化教學改革促進薄弱學校發展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必由之路,筆者認為薄弱學??梢越柚畔⒒侄螌崿F跨越式發展,但薄弱學校在探索信息化教學改革的道路上還存在諸多問題。只有抓住教師的教、學生的學這一核心要素深入探究、實踐,才有可能實現薄弱學校在“以信息化引領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全新教育生態”中占有一席之地。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印發《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通知,2018.4.18
[2]王馨、郭麗文.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設計基礎[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3]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學方式變革研究[J].康淑敏.教育研究.2015(06)
[4]我國信息化教學模式的20年研究述評:借鑒、變革與創新[J].林書兵,張倩葦.中國電化教育.2015(09).
作者簡介:王宇洪(1982.06-),女,滿族,內蒙古烏蘭浩特市人,碩士研究生,一級教師。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05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