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霧潤滑的技術特點及經濟效益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油霧潤滑是一項改變傳統潤滑方式的先進集中潤滑技術,具有智能化程度高、覆蓋面廣、潤滑性能高效、安裝要求高等特點,可有效降低軸承溫度,減少軸承故障,改善裝置環境,并為石化企業有效降低生產管理和設備維護成本。
關鍵詞:油霧潤滑;技術特點;經濟效益
1 引言
隨著全球優質原油資源的逐漸匱乏、國內產品市場的競爭激烈、產品質量和環保排放標準的日趨嚴格以及煉化工業技術的不斷革新,國內煉化行業正在向著大型化、一體化、智能化、清潔化的方向發展。
2 油霧潤滑在惠州石化的應用
中海油惠州石化有限公司(簡稱“惠州石化”)是中國海洋石油集團公司獨資建設的第一座煉廠,現有原油加工能力2200萬噸/年,生產裝置37套,國際先進專利技術28項,加工規模和技術水平位居國內煉油企業前列?;葜菔謨善诮ǔ?,一期1200萬噸/年煉油項目、二期1000萬噸/年煉油項目先后于2009年、2017年建成投產。目前全廠機泵大部分為OH1、OH2、BB系列非強制潤滑的懸臂式和兩端支承式離心泵。實踐證明,使用油霧潤滑的機泵,軸承故障率小于1%,安全性和可靠性得到了保障。
3 油霧潤滑的技術原理
油霧潤滑是利用儀表風以及渦流霧化工藝,將液態潤滑油霧化成極小的油霧顆粒,并連續有效地傳送至軸承箱,為軸承金屬表面提供充分的潤滑。油霧潤滑系統主要由油霧發生控制主機、油霧輸送管網、集流腔、噴嘴、集油箱等部分組成。
油霧發生控制主機是油霧產生和控制的核心,里面包括微電腦智能處理系統、霧化工藝部件、儲存油箱、輸送設備和加熱等設備等。油霧的產生由微電腦智能處理系統控制,將儀表風接入主機,利用壓縮風的能量,將油箱中液態的潤滑油通過渦流霧化工藝霧化成1~3微米的油霧顆粒,并懸浮在儀表風中混合形成含油量僅為百萬分之五(5 ppm)的油霧流。油霧流保持0.05-0.1bar微正壓,先后經過主管、下落管傳送到遠程機泵群,再通過油霧集流腔、噴嘴將油霧準確分配到潤滑點,為軸承提供充分潤滑[1]。
4 油霧潤滑系統的技術特點
4.1 智能化程度高
在霧化部件和微電腦智能處理系統結合后,油霧發生控制主機可以連續自動運行產生油霧,智能監控油霧產生和傳輸的重要參數,并準確分配到百米以外機泵群的軸承,實現了智能化的集中潤滑方式?;葜菔瑫r將重要參數以及報警信號引入中控室DCS系統中,以便于監控和管理。
4.2 覆蓋面更廣
1臺油霧潤滑主機的油霧有效傳輸距離可達百米以上,可以同時覆蓋幾十臺機泵,惠州石化每臺油霧主機可覆蓋30~60臺機泵。
4.3 潤滑性能更高效
油霧發生控制主機可以輸出濃度極稀的油霧,每個潤滑點對應的噴嘴可以確保油霧的精確計量,因此潤滑油的總耗用量可大大降低,潤滑性能更加高效。
4.4 可靠性得到保障
油霧潤滑是一項成熟的潤滑技術,在國內外煉油裝置已有幾十年的運行經驗,技術安全可靠性得到了保障。
4.5 軸承故障大幅減少
惠州石化地處廣東沿海地區,空氣相對濕度大,海風腐蝕性強,嚴重影響設備使用壽命設備。油霧潤滑系統可使與潤滑有關的軸承故障降低90%。
4.6 軸承溫度明顯下降
持續傳送的油霧能夠在軸承和金屬表面連續形成潤滑性能效果更好的保護油膜,減小了摩擦及發熱,使軸承溫度明顯下降。使用油霧潤滑的軸承,運轉溫度可以下降5℃以上,因此可以關閉或關小軸承套的冷卻水。
4.7 裝置環境大大改善
采用油霧潤滑系統后,惠州石化實際生產中還購置了多臺加油車,負責到現場直接注油,大大改善了裝置環境。
4.8 更適用于相對集中的機泵群
油霧潤滑目前主要應用于OH和BB型的非強制性潤滑的機泵,對于高速泵、液下泵、計量泵、無泄漏泵、風機等惠州石化未予考慮。
5 油霧潤滑的經濟效益評估
5.1 有效降低生產管理和設備維護成本
?、俟澕s人工成本:與傳統油浴潤滑相比,人員使用的效率和靈活性提高,不需要設專人定期頻繁檢查和維持機泵油位,也不需要頻繁更換潤滑油;②減少潤滑油消耗:少量的潤滑油產生的油霧遠遠小于油槽中的潤滑油消耗。同等條件下,采用油霧潤滑后潤滑油用量降低40%;③降低機泵維修和維護成本:使用油霧潤滑系統后,機泵軸承故障率減少60%,同時減少軸承和密封更換數量以及備件庫存,有效降低機泵維修和維護成本;④降低運行成本:機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得到了保障,延長了機泵使用壽命。
5.2 增加設備投資和主機維護費用
使用油霧潤滑將一次性設備投資和主機維護費用,其中單套油霧潤滑主機大約在30~60萬元,每臺機泵配大約件在0.6~1萬元。
5.3 經濟效益好,投資回報期短
隨著國產化油霧潤滑系統的成功應用和快速發展,油霧潤滑一次性設備投資將進一步降低。盡管短期上油霧潤滑系統增加了新建項目固定資產投資以及老廠設備更新改造投資。
6 結論
油霧潤滑系統滿足煉廠機泵群的使用條件,技術先進,安全可靠,維護方便,經濟可行,可以有效降低軸承溫度,減少軸承故障,延長機泵壽命,改善裝置環境,增加裝置運行安全性和可靠性,并為企業降低生產管理和設備維護成本。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08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