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南牧區建立氣象為農服務業務技術體系的思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在新的時代,氣象事業對于“三農”建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氣象服務與“三農”工作密切相關,而且氣象條件是農牧業生產的生命線,要做好地方農牧業生產工作,就需要充分了解當地的氣象條件。基于此,從高原牧區氣象為農服務業務技術體系的建立方面進行思考,并提出相應的措施。
關鍵詞 牧區氣象;“三農”服務;業務技術
中圖分類號:P4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06.078
1 牧區氣象為“三農”服務現狀
全國氣象部門一直把為農服務作為氣象工作的重點,在開展氣象“三農”服務的同時,一直在不斷引進新的技術和方法,努力做好農牧業氣象災害預防、農牧業氣象情報等相應的服務工作。隨著當前農牧業結構的不斷調整,青南牧區氣象為農服務領域不斷發生變化,服務范圍不斷擴展,包括農、林、牧業等領域,服務對象也在不斷發生轉變。同時,為農服務的內容也在不斷增加,不僅有常規的氣象預報,還提供專題和專業的農牧業生產服務。另外,服務手段和技術也在不斷更新,從最初的報紙、廣播已經發展到電視、網絡、微信、微博等多媒體融合的終端通訊手段,大大提高了信息傳播的效率[1]。
目前,農牧業經濟發展迅速,農牧業氣象工作已不能滿足現實需求,而且目前氣象部門獲取“三農”服務方面資料信息的能力較差,觀測方法和手段較落后,而且也缺乏氣象為農管理方面的人才,管理工作已跟不上農牧業發展的趨勢。因此,應注重調整氣象為農服務戰略,做好氣象科普宣傳工作,促進農牧業經濟社會發展,做好“三農”服務工作。
2 氣象為農服務的重要性
2.1 為農牧業發展提供氣候參考
農牧業的發展十分依賴天氣條件,高原天氣預報的精準度,是氣象為農服務取得實際效益的最大因素。農牧業經濟發展需要良好的生態環境作為支撐,合理利用氣候資源,優化農牧業生產結構,能夠實現生態農牧業的良性發展,形成一種協調、持續的農牧業生態系統。氣象為農服務在遵循生態環境建設和發展規律的基礎上,能夠為農牧業發展提供氣候參考,進而促進農牧業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2]。
2.2 滿足發展特色農牧業的需求
氣候預測一般可以準確預報30 d的天氣情況,隨著各種科學設備的投入使用和預報技術的不斷完善,氣象預報越來越準確,能夠對某一階段內的農牧業生產開展指導,減輕災害帶來的損失。先進技術的應用對檢測土壤水分的要求也越來越精確,根據當前區域土壤環境條件,可以適當發展區域內特色農牧業,種植經濟價值較高和具有區域特色的農產品。同時,天氣預報能夠減少作物和牲畜因病蟲害帶來的損失,滿足區域發展需求,促進區域農牧業經濟快速發展。
2.3 實現氣象保障服務
通過建立專業的氣象服務體系,能夠及時傳播天氣和農牧業信息,對于做好農牧業安全保障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青南是一個以牧業發展為主的地區,氣候異常和氣候變化會對社會安全造成很大威脅,做好精準的氣象預報,能夠為政府部門調整農牧業結構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準確地分析和評估氣候災害對于農牧業生產造成的影響,有利于提前做好預防工作,保證農牧業生產有序發展;利用現代化的工具和技術建立專門的氣象網站,能夠及時傳播天氣狀況和農牧業氣象災害防御指南,為農牧業做好減災防災工作提供信息支持,還可以對區域內的農產品選擇和加工等提供氣象服務支持。
3 氣象為農服務中存在的問題
3.1 氣象預報的精準度較低
目前,農牧業生產與氣象條件有著緊密聯系,農牧業生產已經離不開各類氣象信息。但是,目前青南高原地區氣象預報的精準度相對比較低,對于指導農牧業生產有著很大的影響,因此,提升氣象預報的精準度是當前最為迫切和重要的事情,有了精準的天氣預報預測,才能保證農牧業生產經營和農牧事活動有序開展。
3.2 防災減災工作不夠完善
目前,青南地區農村牧區的防災減災知識相對比較匱乏,對于防災減災的認識不夠,由于牧區地廣人稀,人口分散,防災減災體系不夠完善,服務手段相對比較單一。
4 氣象為“三農”服務業務技術體系的建立
4.1 建立完善的氣象災害預報服務體系
在不同的季節會發生不同的氣象災害,其中青南牧區影響農牧事活動的氣象災害有干旱、雪災、大風和暴雨等,嚴重危害區域內的農牧業生產。當地應建立保護所有氣象災害指標的農牧業氣象災害預警服務系統,根據氣象災害指標提高農牧業氣象災害的預報精準度,通過農牧業氣象災害預警服務平臺,及時發布雪災、冰雹和泥石流等災害預警,保障農牧業生產的有序性。
4.2 建立農牧業遙感監測系統
1)利用3S技術建立生態環境模型,對農牧業生態系統進行監測和評估,根據當地氣候環境條件開發有特色的農牧業服務產品。2)建立的遙感監測系統要以提供農牧業安全生產氣象保障服務為重點,能夠預測出農作物的種植面積,不斷提高預測的準確率,提前對重大農牧業氣象災害進行評估,做好農牧業的防災減災工作,為建立農牧業生態系統提供相應的科學支持。
4.3 加大農牧業氣候資源開發力度
1)建立示范基地,及時調整“三農”服務中的農牧業結構,發展特色農牧業,加強試驗研究,通過基地的試驗、示范等進行推廣應用。例如,利用衛星遙感進行監測,結合氣象觀測站的監測資料對農牧業氣候資源進行監測和評估,為氣候資源的綜合分析提供相應的依據,合理調整農牧業結構,適當引入新的品種和技術,為農牧業發展提供氣候資源依據。2)建立以農牧業產業帶為主的氣候劃分區域服務系統,針對“三農”服務的主要內容總結科學的方法和技術,為農牧業生產提供更好的服務。3)對主要農作物的生長動態進行模擬和分析,利用農牧業科研成果、實際監測資料等建立動態跟蹤模式,并根據相關的信息資料進行分析,提供相應的氣象服務。
5 結語
青南牧區在建立氣象為“三農”服務體系的過程中,應根據當前農牧業經濟發展的趨勢對氣象服務工作進行改善和改革,不斷滿足農牧業生產的實際需求,積極采用現代化的先進監測技術,加大氣候資源開發力度,并積極引進省內外的先進技術和科研成果。
參考文獻:
[1] 金宣喜,卿國清.氣象部門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的作用及對策探討[J].湖湘三農論壇,2015(00):176-182.
[2] 孟霞.提高氣象為三農服務的水平[N].伊犁日報,2016-03-10.
(責任編輯:劉昀)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17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