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煤制乙二醇生產裝置的節能措施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乙二醇作為基礎的有機原料,在化工生產中應用較多,常見的有防凍液、聚酯等。隨著煤制乙二醇生產工藝的發展,生產規模越來越大,極大推動了化工業的發展。本文將簡述煤制乙二醇技術現狀,然后介紹了煤制乙二醇生產裝置的節能措施。
關鍵詞:煤制乙二醇;生產裝置;節能措施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速度很快,在煤制乙二醇需求上也逐步增加,由于生產量較小,與實際需求還有很大差距,自給自足率在50%以下。由此可見,超過一半的煤制乙二醇需要進口,為企業發展帶來了巨大負擔。因此,我們要加深對煤制乙二醇現狀與發展的研究,為提升煤制乙二醇生產水平與節能效果提供有利條件。
1 煤制乙二醇技術現狀
對煤制乙二醇技術來說,雖然國內外出現時間相差不大,但是技術水平則差距較大,國外合成路線為氣—草酸酯—乙二醇,其有利于實現工業化,并可以短時間內形成產能,國內在煤制乙二醇上為間接合成技術,常用的是草酸酯合成法,在技術上較為成熟。合成氣制乙二醇產能規模增長迅速,2018年里全國投產裝置達到152萬噸,產量不斷提升,投產裝置的生產負荷不斷提高。近年來煤制乙二醇技術得到了迅速發展,典型的有北京興高化學技術有限公司的SEG技術、通遼金煤煤制乙二醇技術、上海浦景化工煤制乙二醇技術及由五環工程、 華爍科技和鶴壁寶馬合作開發完成的WHB技術等。整體上看,在國內煤制乙二醇技術發展過程,其應用范圍將進一步拓展,并取代石油制法,與傳統生產工藝相比,在草酸二甲酯平均轉化率上能夠超過99%,乙二醇純度也可以超過95%,且優點眾多,包括工藝流程簡單,在溫度與壓力上要求較小,且能耗也不大,避免對環境造成污染。
2 節能措施
2.1 優化設計,在源頭上實現節能
2.1.1 回收氫氣弛放氣
裝置內加氫回路由于進行了副反應會形成CO2、CH4等氣體,要想實現循環回路氫氣純度的提升,應該把系統中存在的雜質氣體排干凈,防止放空氫氣量較高的氣體。在設計過程中要增加變壓吸附裝置,通過對變壓吸附技術的運用,將加強循環氣中的氫氣提取出來。由于吸附劑在各種吸附存在選擇與吸附能力,不斷提升了循環氫氣純度,也達到了生產要求,最大限度降低氫氣放空量,防止出現浪費。
2.1.2 回收反應熱
裝置內草酸酯合成反應和乙二醇合成反應都是放熱反應,反應期間將釋放大量的熱量,會對反應器內的夾套水進行加熱,副產低壓蒸汽。設計過程中應該將工藝反應形成的熱量利用起來,在相應壓力等級的蒸汽管網中并入副產蒸汽,在整個工藝中實現預熱、加熱等目的,減少了能量的消耗。
2.1.3 回收氮氧化物
氮氧化物作為裝置內反應的一種有效物質,在設計過程中應該設置尾氣吸收系統,由于甲醇中各組分氣體有不一樣的溶解度,把一氧化氮轉化為亞硝酸甲酯,其易溶于甲醇,在噴淋甲醇后通過吸收送至合成系統內。對于氮氣、甲烷、二氧化碳等難溶于甲醇的惰性氣相組分外送至火炬燃燒,并對合成系統內的惰性組分含量進行控制,確保各組分維持平衡。
2.2 科學利用蒸汽凝液
在裝置之后的技術改造過程中,讓蒸汽凝液總量超過原始設計量,為凝液外排帶來了阻礙,系統也無法實現安全、穩定運行的目的。同時因為不同等級蒸汽用戶在冷凝液品質上有一定差異,當凝液管網中并入溫度較高的凝液后,則容易發生水擊的情況,不利于系統運行的安全與穩定,為消除以上現象,應該將一閃蒸罐設置在凝液外送總管出口處,在罐內引入高品質冷凝液,并通過管網對閃蒸出的蒸汽進行回收利用,凝液是除氧水返回到除氧槽,由前系統汽包上水進行使用。通過采取這種方法,除了能夠讓所有用戶冷凝液順暢排放意外,還減少了除氧水的浪費,讓蒸汽的消耗減少。
2.3 加快新技術的應用
通過在將新的生產技術應用到裝置上,站在理論角度來說,能夠在系統內循環使用一氧化氮,不用進行其他的補充。然而由于生產過程中系統內會形成副產物,這需要利用亞硝酸鈉與甲醇和硝酸進行反應,可以獲得亞硝酸甲酯,確保生產能夠正常進行,但是這樣將造成人力與物力的浪費。目前已實現工業化的硝酸還原工藝主要有四種:①攪拌釜式反應工藝。不使用催化劑, 硝酸轉化率較低;攪拌釜反應停留時間較長,高轉速攪拌,功率消耗大;設備投資、運行及維護費用大;②無催化塔式反應工藝。不使用催化劑;硝酸轉化率較低,設備選材要求高;③稀硝酸濃縮工藝。不使用催化劑;設備投資大、能耗高;④高效催化法反應工藝。硝酸轉化率高達90%以上;運行能耗低;對設備材質要求低等。以上工藝技術各有利弊,需要進一步優化,不斷提高硝酸轉化率、降低投資及能耗、減少廢水排放。
3 結語
總之,近年來我國乙二醇需求量不斷提升,然而生產能力卻長時間得不到提升。但是我國煤制乙二醇項目有著非常廣闊的前景,需要在節能上加大研究力度,確保技術更加完善,并盡快應用于生產中。
參考文獻:
[1]曉銘.我國乙二醇的供需現狀及發展前景分析[J].乙醛醋酸化工,2019(01):11-16.
[2]師少杰.煤制乙二醇裝置氮氣系統優化改造小結[J].中氮肥,2018(06):77-8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25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