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淡小學生獨立能力的分析與培養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針對目前小學生自主管理意識與能力低下的問題進行分析探究,教師應創設豐富多彩的活動.創建良好的班級環境,構建相互監督體系,實施班級的自主管理,從這幾個方面培養小學生的自主管理意識,提高自我管理能力,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關鍵詞:小學生;自主管理;獨立;習慣
實行小學生的自我管理是班集體教學得以順利進行的前提和基本要求,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的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理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情況都有所不同,而提高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有助于提高小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學習的能力。從小培養學生的自覺意識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對小學生良好人格的形成乃至對他的終身發展而言都是至關重要的。要想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意識,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首先就得轉變學生的觀念,引導學生把獨立自主變成一種自覺行為。
一、小學生自主管理意識與能力低下現狀
在學校里,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學生在課堂上趁老師不注意時講話、搞小動作;做作業拖拉,做一會兒,玩一會兒,消磨時光。這類學生控制不了自己,不能認真地做某件事情,自制力差。對于學校的規范,家里的要求,什么時間該做什么都沒規劃,缺乏自我管理意識。他們課堂自我約束能力弱,對所學的知識不能做到課前預習;不能在復習的基礎上做作業,不能按時獨立完成作業或作業質量不高;不能及時進行復習鞏固;上課時無法集中注意力,自我約束和控制的能力差;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和干擾,反復性較大。
二、小學生自主管理意識淡薄,自主管理能力低下形成原因分析
1.缺乏自我管理養成行為訓練
現在大部分家庭為獨生子女家庭,許多孩子社會化發展停滯在“自我中心”期,許多家長重知識輕能力的培養方式,也使兒童缺乏了一些基本的溝通技巧和社會適應能力,造成與他人不互動模式,從而大大限制了他們的身心發展。
2.家庭教育不當,行為習慣教育缺失
當今不少家長對行為習慣教育不夠重視,忽視對孩子自我管理意識的培養,很大程度上淡化了孩子的自我管理意識。特別是獨生子女孩子被長輩溺愛嬌寵,過分保護和照顧,使兒童過著依來伸手飯來張口的舒適生活,導致孩子產生極大的依賴性,導致自我管理意識嚴重缺乏。
3.部分家庭教育走入誤區
家長對孩子沒有期望,或期望值過高,造成很多家長對行為習慣養成的忽視,或過于追求高分數,只一味要求孩子學習而缺乏基本的學習和生活能力的培養,也導致了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缺乏。除此之外,留所兒童也是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的孩子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農村小學里,父母親外出打工占的比例比較大,有的孩子隨祖輩生活,受祖輩溺愛,養成任性、嬌縱、懶惰、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對學習和生活習慣持無所謂的態度。
4.教師對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不夠重視
除了家庭之外,學校也是培養孩子自主管理能力的主陣地。由于部分教師沒有認識到德育對學生的健康成長起著的積極促進作用,只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而忽視學習良好素養的養成也是造成孩子缺乏自主管理能力的原因之一。
三、培養小學生自主管理的策略
1.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培養學生自主管理的意識
積極開展各項豐富多彩的活動,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自主管理意識的同時鍛煉學生自主管理的能力。 只有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日常管理能力的訓練,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育活動中去,經常性開展活動,才能使學生在自我實踐中增長知識能力,才能使學生更深刻地認識問題、理解問題進而解決問題,才能更有利于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和自我學習意識的增強。如利用重大節日定期召開主題班隊會、演講會、故事會,培養學生的自信感、自豪感,培養學生自我認識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與自我約束的能力。還可以通過組織體育活動、興趣小組活動、春游等活動陶冶情操、增長知識,鍛煉學生的意志,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品質。在開展這些活動時,教師要敢于放手,高年級學生還可以讓他們自己找材料,自己確定主題,自己組織活動,給予學生鍛煉自我管理能力的機會。讓孩子在活動中接觸各種事物,積累生活知識,學會合作,也能較好地促進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
2.在良好的班級環境中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與自我管理能力
班級是一種較為特殊的社會組織,它是學生在學校中學習,交往,成長,開展各類活動的基本場所,是學生在學校中的“家”,有位學者說的好:“進行教學,它首先必然包含紀律管理”通過課堂紀律管理,可以培養學生自覺遵守紀律的好習慣,良好的課堂紀律管理應該是自覺的紀律管理。在班集體中,教師應有意識地讓孩子感受到他也是班集體當中的一份子,有責任和義務為這個班做些什么。如打掃衛生,擺桌子,擦黑板、自己收拾桌面、書包等工作都是他的義務,而不是幫別人干活。使他們明白遵守紀律、自覺學習,使班級保持良好的學習氛圍也是他們應盡的義務。孩子會從中感受到來自于班級的歸屬感和責任感,同時為自己能盡一份力而感到自豪。因此,教師可通過打造良好的班級環境去培養學生的自我約束意識,讓他們從自學遵守班級紀律開始,逐步形成自我管理能力。
3.在相互鼓勵相互監督體系中培養自主管理的習慣
在班級管理中有效地實施學生的自我管理,有利于小學生真正地認識自我,了解自我,清楚的認識到什么是集體,什么是團隊精神,什么是人與人之間的合作關系,讓小學生參與自我管理活動,可以更好地引導學生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培養全面發展的意識。如:為了達成培養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小目標,我設計了“每周成長足跡”方案,里面有學生自己的成長日記、自我評價,還有小組同學、老師、父母對自己一周的學習、生活、工作的評價與寄語等,活動中,我們評選出每日,每周,每月和每學期的“自我管理之星”,分別給予不同的表揚或獎勵。較好地培養班級學生自主管理的意識,促進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形成,促進學生自身發展,實現班級管理“從自律走向自覺”的目標。
4.家校聯合,在平時生活中培養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培養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需要學校與家長密切配合,讓學生把在學校學到的內容在家中得到延伸。父母要切實做好“第一任老師”,才能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對孩子這方面的培養教育。家校結合,注意從平時生活細節中去養成自我管理的習慣,是培養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一種有效手段。不少父母總會替孩子包辦好一切事物,以此來表現自己對子女的疼愛。但不管孩子多小,他都是一個獨立的個人,需要有獨立生活的能力,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是培養孩子這一能力的重要方式。所以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要多與家長溝通,爭取家長的配合。與家長制定培養計劃,讓家長配合學校,與教師一起進行孩子自主能力的培養。比如說讓孩子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如幫父母洗菜、做飯、打掃衛生等,勞動時應當放手讓孩子自主進行,讓其學會照料自己的生活,諸如穿衣、系鞋帶、梳頭、洗臉、吃飯、整理書包、收拾房間等,父母盡量不要替孩子代做。如果父母在生活方面過分照管,不僅不利于孩子獨立性、自主性的發展,而且還容易使其養成一些諸如懶惰、依賴等不良品質。小學階段的兒童自我調節、控制行為的能力還很差,所以,僅僅用講道理的方式教育孩子還不足以使孩子養成獨立性,必須把抽象的道理和具體的活動結合起來,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總之,我們要從多方面關注孩子的成長,讓學生成為自己管理自己的主人,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良好的生活管理能力和班級的管理能力等,真正成為一個獨立的人。
參考文獻
[1]楊芷英,劉雪松. 教師職業道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
[2]黃向陽.德育原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6).
[3]魏書生.魏書生班主任工作漫談[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5(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35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