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巖鄉貧困地區留守學生教育現狀的調查報告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留守兒童是社會的一個弱勢群體,需要全員去關注與呵護。我作為龍巖鄉小學課題研究小組的成員,對本鄉中心小學片區留守學生教育現狀作了一年來的走訪調查,有了一個深刻的了解,并將本組的調查結果作出了總結和分析,對其面臨的問題以文字的形式作出匯報,并提出了幾點解決建議。
關鍵詞:調查;現狀;建議
一、 本鄉留守兒童各種比例結構狀況調查
(一)父母外出打工比例情況
父親母親雙方外出打工的占32% ;父親單方外出打工占的60%; 母親單獨外出打工的占8%。
(二)父母探親時間
一年一次的占82% ;兩年一次的占15% ;三年一次的占3%。
?。ㄈ┍O護人狀況
與母親居住的占40%; 與父親居住的占8%;與祖父母居住的占32%;與外祖父母居住的占10% ;與旁親居住的占8%;獨居的占2%。從中包含單親家庭。
?。ㄋ模└械焦陋殶┰?
找朋友傾訴的占60% ;看電視的占15% ;玩耍的占20% ;無法解脫的占5%。
?。ㄎ澹W習態度
對學習感興趣的占45%;一般的占37%;學不進去的占18%。
?。┳袷丶o律情況
遵守紀律的占80%;經常遲到的占15%;曠課逃學的占5%。
?。ㄆ撸┱n外活動與娛樂情況
做家務的占25%;干農活的占10%;貪玩的占65%。
?。ò耍┯龅嚼щy時
靠家人解決的占50%,靠朋友幫助的占20%,靠自己解決的占17%,靠老師幫助的占13%。
?。ň牛┥r
由母親照顧的占55%;由父親照顧的占 25%;由祖父母照顧的占12%;由親戚或其他人照顧的占8%。
二、本鄉留守兒童現狀
農村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缺乏父母的關愛,家庭教育缺失,學校教育軟弱無力,社會對這一弱勢群體又關心不夠。他們被家庭、學校、社會所“遺棄”。從而導致許多留守兒童人格發展不健全、學習成績滑坡、人際交往出現障礙、良好思想出現危機,有的行為甚至表現極端。具體來說,農村留守兒童面臨突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ㄒ唬┘彝ソ逃啡?
農村留守兒童形成的直接原因就是父母雙方或一方進城務工,致使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親子間溝通中斷,互動缺失。外出務工的父母即使想要好好教育子女,但終因天各一方,對留守子女的教育難免陷入“鞭長莫及”的境地。更糟糕的是許多外出務工的父母連與子女的基本交流都沒有,更何談對子女的引導、教育與關心;有的父母半個月或一個月才與孩子聯系一次,或一年回家探親一次。子女與父母長期分離,缺乏聯系,使得父母無法了解子女的心理、思想的變化,從而對其缺乏必要的關愛與引導。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被祖父母、外祖父母或是父母的親朋好友取代。在祖父母、外祖父母監管之下,出現隔代教育力不從心的狀況,祖輩的文化程度不高,他們對孫輩的監護僅僅從物質生活方面予以滿足,難免會走向一個極端:他們對孫輩過分的溺愛,盡量滿足孩子的物質需要,使得留守兒童變得嬌生慣養。因此,留守兒童也就要“風得風,要雨得雨”。這種以物質的滿足代替精神上的安撫,將孩子一步步往懸崖邊上推,一不留意,孩子就有可能掉進深淵。而委托他人監護孩子則出現另一種情況:是對留守兒童漠不關心,持一種放任的態度。有的是留守兒童太調皮,他們根本管不了,也有的是害怕管多了受到其父母的埋怨。因此他們的監護也只是“有所為,有所不為”。留守兒童也就變得膽大起來,他們可以為所欲為,肆無忌憚??偠灾捎诩彝ソ逃娜笔?,給留守帶來了一系列嚴重的后果。對留守兒童的監護不力,導致留守兒童價值取向的扭曲,無限制的物質滿足,行為規范上的放任,精神上的漠不關心,使孩子變得功利起來,表現出個人享樂主義的人生觀。好逸惡勞、奢侈浪費、亂花錢、擺闊氣的錯誤思想觀念極易在留守兒童中形成。家庭教育缺失導致的另一嚴重后果表現在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方面。父母長期在外,留守兒童親情缺失,缺乏起碼的父愛母愛。他們普遍缺少情感教育和心理關懷,沒有傾訴和求助的對象,這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極為不利,容易引發多種心理疾病。他們不愿與外界接觸或是接觸甚少,因此很多兒童表現得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為孤僻,其有的行為甚至讓人不可理喻。這些心理障礙嚴重影響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
?。ǘW校教育軟弱無力
農村留守兒童缺乏家庭教育的同時,學校教育狀況也不容樂觀。學校教育不足主要表現在兩大方面:一是農村留守兒童成績較差,二是農村留守兒童厭學率居高不下。首先是成績差的問題,這既有家庭方面的原因也有教師方面的原因。長期留守的兒童由于見不到父母而產生強烈的思親情緒,導致他們課堂上走神,根本無法集中精力聽講。而在家中,他們要么由祖輩照顧,要么由父母委托的監護人監管。由祖輩照顧的情況下,祖輩年紀大,文化程度不高,有很多甚至是文盲,他們即使想對孫輩的學習給予幫助,但難免陷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泥潭。而由委托人監管的情況下,更多的則體現為對其監管下的留守兒童的學習持漠不關心的態度,他們認為只要讓他們監護的留守兒童吃飽穿暖就已經盡到了監護職責,至于學習方面則事不關己,聽之任之。由此可見,留守兒童在學習方面根本得不到必要的監督和輔導,學習自覺性和興趣感大大降低,學習成績下降也就不足為怪了。在教師方面,雖然國家大力推進素質教育,但是“唯分論英雄”的應試教育現狀并沒有得到根本改觀。以分數評價學生優劣,以分數論教師水平之高低的狀況也難以消除。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對差等生的態度難免顯得偏見,特別是對差生中那些不服從管教者尤為突出。變相體罰學生的情況有所難免,當學生對自己遭另眼相待時,從而產生厭學情緒,這也為留守兒童面臨的學校教育的第二大問題——輟學埋下了禍根。留守兒童在家受到的監護力度不夠,在學校又受到老師的冷落,于是他們逃學,曠課。有的留守兒童受到父母外出務工工資高的影響,產生“讀書無用論”的思想,他們認為不讀書也能掙錢,于是暫時在學校待著等年紀的長大,義務教育滿期后,離校外出,走上了漫漫的打工路。學校對此也無能為力,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他們一個個離開校園,沒法接受高等教育。這也是龍巖中學留守兒童能上高中的微乎其微。另外,學校教育還有一個不足,就是教師不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往往只關心學生智的提高,卻忽視了對其德、體、美、勞的關注,致使留守兒童思想不正,紀律散漫,不服從管理,自以為是。在這種教育局面下,學生很難得到全面的發展。 (三)社會關愛不足
社會關愛不足,使他們徘徊在社會的邊緣,這是留守兒童面臨的第三大問題。沒有社會的關愛,社會教育欠缺,使得留守兒童在行為方面很不規范,思想修養方面出現嚴重偏差。繼家庭、學校教育的缺失之后,對留守兒童成長影響最大的因素就來自于社會。然而,如今的鄉土秩序并不像人們想象中那么井然有序。大量的人口外遷,鄉土秩序越來越由以往那些被社會排斥的街頭小混混所把持。他們缺乏必要的管制,為所欲為,嚴重擾亂了鄉村的正常秩序。缺乏對事物正確判斷力的留守兒童難免受其影響,其綜合素質的培養和良好人格的形成著實令人擔憂。他們在情感方面只求索取,不思付出,不知道如何感恩回報,片面追求個人利益,對家庭、朋友、鄰居、社會冷漠無情,缺乏基本的社會責任感。他們小小年紀就染上了吸煙、酗酒、小偷小摸等惡習。在行為方面放任自流,違反學校紀律,甚至做出違法亂紀的事情來,這又引起了下面將要探討的問題,留守兒童給社會帶來重大的安全隱患。這一系列問題的出現可以說是環環相扣。留守兒童年齡尚少,作為一個弱勢群體,他們沒有基本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另一方面,由于留守兒童缺乏必要的監管,他們的自身行為對他人造成傷害的情況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面貌日新月異,城鄉經濟結構差別更加突出,越來越多的農民進城打工,留下成千上萬的兒童在農村留守。留守兒童的現狀及走向不僅對構建和諧社會有重大影響,而且關系到國家明天的發展。因此,留守兒童的現狀應引起社會廣泛的關注,他們面臨的問題亟待解決,否則其將成為社會安定、發展的一大障礙。
由以上分析可見,不論是在家庭、學校教育方面還是在社會教育方面,留守兒童所處的環境令人擔憂,留守兒童的課題研究工作刻不容緩。
三、留守兒童問題的解決提出幾點建議并取得的成效
目前,隨著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留守兒童問題逐漸浮出水面。政府,基金會,慈善機構和社會人士各盡其責。只有各方通力合作,才有可能從根本上解決留守兒童的種種問題。
(一)政府
近年來,我國各級政府高度重視留守兒童問題。2014年,時任自治縣宣傳部副部長韋有旺同志一行到龍巖中心校給留守兒童送溫暖;2017年6月,自治縣人大主任譚仁謀一行到我校給留守兒童送溫暖;同年,自治縣圖書館“送書下鄉”到本校贈送圖書;2018年11月龍巖鄉計生所領導干部下鄉開展流動人口“三留守”關愛活動。此外,政府多次組織制定關愛農村留守兒童行動實施方案,并力爭摸清留守兒童的數量、生活、心理、安全、健康狀況,在全面了解留守兒童的生存狀況和成長需求的基礎上,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只要把這些切實可行的工作繼續下去,政府會把留守兒童的問題處理好。
(二)學校
由于留守兒童大部分是在校生,學校承擔著管教同時撫育他們的最關鍵的一環。令人遺憾的是,目前并不是所有學校都為留守兒童們創建出了一個適合他們發展的空間。鑒于留守兒童的特殊性,學校應該定時召開留守兒童監護人座談會,交流問題或表彰優秀。同時,學校應該給留守兒童更多機會擔當責任,開展下鄉家訪活動,給留守學生排憂解難,建立溫暖之家。這樣才能增強留守兒童的自信心和主人公意識。有了學校的配合,留守兒童就能更勇敢地面對社會。
?。ㄈ┥鐣?
留守兒童出現的各方面問題,歸根結底,都是自我肯定不足造成的。由于親情的疏遠,留守兒童很容易對自我能力的認知產生偏差,容易妄自菲薄。這就需要全社會的幫助,為這些孩子重新梳理陽光自信,熱情開朗的健康心理狀態。社會關愛的作用在于,彌補留守兒童心靈的缺失,讓他們相信這個世界是充滿愛的。目前,社會各界人士都已經行動起來了。2016—2017年間,桂合絲業公司先后到龍巖中學、中心校、各村校給留守學生送溫暖;2018年7月廣西電力學院工作隊到本校給留守學生贈送書包、用品。同時,很多志愿者也來到最需要溫暖的家庭中,為留守兒童帶去禮物和問候。這些做法反響極好,已經慢慢吸引更多社會熱心人的關注。
四、總結
留守兒童問題從農民工大規模流入城市務工開始,已經持續了近二十年之久,是在我國城市化進程快速推進這個特定的歷史時期形成的。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缺失問題是一項復雜而系統的社會工程,需要政府、學校、家庭和社會方方面面的努力和配合。兒童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解決數量龐大的留守兒童問題,不僅有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而且讓數億農民工沒有后顧之憂,有助于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更重要的是,為中國的未來積蓄著充足的力量。為此,政府、學校、家庭和社會各方面都應做出自己的努力,切實解決目前農村特困地區留守兒童在思想、學習和生活、身體等方面面臨的諸多問題,搭建良好的教育平臺,使兒童的健康成長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新城市的有生力量。
作者簡介:吳世錕,廣西河池市環江毛南族自治縣龍巖鄉中心校教師,中小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廣西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7年度立項課題,課題研究組負責人,課題立項編號:2017C26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49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