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傳統工藝美術走進象牙塔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工藝美術與人們的衣、食、住、行息息相關,在這些生活日用品中,自覺或不自覺地積淀著人們的審美觀念、審美情趣、審美理想,產生了朦朧的工藝美學思想。中國的工藝傳統和工藝美術的發展綿延不絕,進入現代尤為璀璨奪目。中國的工藝品,不只是一種實用的、裝飾的器具,更凝聚著文化和精神的寄托與宇寓。例如,中國傳統的家具、刺繡、陶瓷、木雕、硯臺等,其造型、品種、風格樣式無不多樣、壯觀和燦爛。
  “工藝之家——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12家特展”在廣東美術館舉行。系統地展示廣東工藝美術目前的品格和發展水平,作品既有傳統工藝文化內涵,又有現代人的審美觀念。另外,這個展覽提出了工藝美術與民族、民俗文化,傳統工藝與現代社會審美需求等一系列有待深入探討的問題。這12位工藝大師分別是陳少芳、黃松堅、李得濃、劉文、伍炳亮、吳錦華、王增豐、楊光遠、張春雷、張民輝、張慶明和鄭舒文,他們在各自領域擁有極高聲望。還獲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聘任為客座教授。他們除了為中大通識教育課堂授課之外,還將廣大學生開設專業課。值得一提的是,展覽上的作品也比較集中地體現了樸拙、奔放、多變的廣式工藝風格,與嶺南文化中的務實、兼容、創新等地域文化特點相吻合。
  工藝美術大師走進高等學府,中山大學傳播設計學院的藝術教育從藝術理論邁向藝術實踐,彼此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是實現產學研三結合,高校與社會雙贏的典范。同是,雙方的合作也為建設文化強省和提升廣東省文化軟實力作出貢獻的又一次嘗試。為了展示本次成果,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中山大學工藝美術與視覺文化研究中心、廣東省工藝美術協會、廣東美術館共同聯合主辦本次展覽,集成名校對視覺文化研究的科研優勢,工藝美術學會行業力量以及美術館重鎮的資源,匯集了這12位工藝大師的工藝品促成本次展覽。
  一、展覽概況
  作為中山大學工藝術美術與視覺文化研究中心的客座教授,參加展出的12位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通過他們的端硯、陶瓷、古典家具等多種精美工藝品,較為系統地展示廣東工藝美術的類別和藝術成就。這些工藝品質地精美,造型新奇,細節處理手法細膩,色彩層次豐富,畫面栩栩如生,讓到場觀眾大開眼界,紛紛對大師們的精湛技藝表示驚嘆和贊賞。
  例如,被譽為“嶺南魯班”伍炳亮作為紅木家具制作的代表位列其中,伍炳亮作為中國傳統家具行業的領軍人物,其展出的仿古家具作品材質名貴炫美,工藝精嚴細謹,格外受人矚目。伍炳亮歷經在行業三十多年的風雨歷練,積累了大量對明清家具的造型、結構,以及文化內涵的獨到見解,提出了以“型”、“藝”、“材”、“韻”為準則的傳統家具評鑒與設計制作指導理論,并以此理論為基礎高仿、改良與創新設計出一批明清式藝術家具。展覽上的作品以“型精韻深、材藝雙美”的藝術特點,吸引學界廣大關注。
  黃松堅的石灣貼塑陶藝,也讓觀者感到耳目一新。作品《如意壽星》將頭部五官、頭部與身的比例夸張,深化感情與寓意象征結合,突出“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的主題韻意;《春夏秋冬》以拓新的瓦脊貼塑手法創作,人與春花夏荷秋月冬梅交融,天人合一,神工妙塑,體現了造型、意境、情韻三美的神采交輝的藝術特色;《媽祖》以新貼塑技法和象征手法塑造海神媽祖,持荷花、作如意指而乘龍騰飛,慈祥端美,英氣豐盈,蘊含世界人民對澳門回歸中國的美好祝福;《龍之尊者》對目字形面部和清瘦肌膚典型的細膩塑描,使人物形象蒼勁傳神,人與龍的結合,人、龍、珠的環回欣賞及題字,更令人悠然暇思。
  在陳少芳的廣繡作品《荔香醉嶺南》中,藝術家改用現代繪畫圓形透視的原理和設計球形繡紋,刺繡時采用寫實繡法:用小塊不定形捫針繡,在捫繡上加扭繡或鉤針繡。即:利用廣繡“留水路”的傳統手法,以果蒂為起點,畫圓球透視平面圖,再組織不規則的粒點,以“捫針”繡粒粒,然后在上加深色釘針,表現荔果表皮滿布粒狀突起的凹凸不平的質感。色彩上配合“紅”的各種傾向色,繡出荔果的立體感以及表皮滿布大、小粒狀凸起的質感。將荔果的立體感和荔果樹整體的空間感表現出來。這種“荔枝”的繡法,是陳少芳大師的多年積累與獨特而創新的標志性技法。畫面中央有兩只畫眉鳥,一呼一應,活潑畫面氣氛。
  印章纂刻家張春雷,長期研究生肖文化和從事美術印章纂刻,并將兩者融為一體,逐步形成個人的藝術特色。其所纂生肖印章,造型迥異,各具形態;有題詩,有題名;有鈕雕,有款雕;有線雕、浮雕、圓雕。十二生肖鈕雕題詠藝術印章,重在繼承。作者吸收古玉藝術造型內向收斂的處理技法,以“內斂”的藝術形態,使十二生肖造型雖在“方寸”之間,但其體積的“整體”感卻具有飽滿而潤澤的形態特色。張春雷通過獨特的生肖形態和雕功,顯示出圓雕的潤澤,鏤空的靈動,展現出十二種動物古拙、憨樸、圓潤的藝術形態。印章邊款,分別雕刻作者撰寫的十二首題名古體詩,以生肖喻人,蘊含儒、釋、道文化,歌頌中華民族高尚的道德情操。十二首詩采用隸書陰文雕刻,不僅刀法穩準純熟,且字體端莊灑脫,顯示作者書法刀功的深厚功力。整套印章是傳統印章藝術與傳統文化和古體詩的有機結合。
  廣州牙雕工藝有悠久的歷史,富有裝飾性,素以精細工整、玲瓏剔透而聞名于世。張民輝,其擅長牙(骨)雕等技藝,作品包括人物、動物、山水、花鳥、樓臺、宮燈、龍船、牙球等各類形式和題材,并且在運用象牙雕刻技藝與多種材料載體(如牛骨、河馬牙、猛犸象牙、貴金屬等)相結合的創新設計中,善將現代美學、西洋雕塑與民族傳統工藝理念融匯貫通,創作出一大批造型新穎、意境深刻、具有獨特視覺和風格的牙(骨)雕新作品。在展覽上,他的河馬牙雕《齊天大圣》,取材于吳承恩筆下的古典名著《西游記》的經典故事,通過氣勢宏浩、富有動感的藝術構圖,精湛的象牙雕刻技藝手法,活龍活現地刻畫出孫悟空在南天門前大鬧天宮的精彩場景。作者運用牙雕的細膩雕刻技法,經精密鑲嵌組合而成一個整體。這一藝術造型巨作,場面浩大,氣勢不凡,是近年少見的珍品。它所用的材料為河馬牙,其牙質和色澤與象牙極相類似,在外觀和質感方面毫不遜色,故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   悠久的工藝美術傳統,不僅是美術史研究的寶貴財富,同樣也是當代視覺文化發展的重要資源。這些包羅萬象的工藝美術作品,經歷著不同區域、不同時代的繼承和演變,以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在遭遇了歲月的洗禮之后更顯得彌足珍貴。廣東省工藝美術具有鮮明的嶺南地方風格和特色,是全國四大工藝美術省份之一,是我國工藝美術重要產區和出口基地,在全國同行業中有顯著的地位。此次展覽更兼有前瞻性、趨向性、可持續性的種種意義和話題。
  二、關于展覽意義的思考
  此次展覽,結合了中山大學、廣東省工藝美術協會和廣東美術館的品牌優勢,并吸納、整合了廣東省和全國工藝美術領域的相關資源,以更高的、更宏觀的視野,探索了廣東省工藝美術的發展現狀和趨向,同時也為探討廣東省工藝術美術創作如何注入現代元素、推進現代工藝美術產品的發展開辟了多向度的學術話題。
  通過本次展覽,給學界帶來三個啟迪:一是通過12位大師的精品力作的經典式的展示,以點帶面,給觀眾留下最濃縮的記憶。二是通過對12位大師的推介,激發起更廣大的觀眾對更多的工藝美術家和工藝美術作品的了解和熱愛。三是通過中山大學、廣東省工藝美術協會和廣東美術館之間的強強合作的方式,為更多的合作單位建立起雙向溝通的平臺,共同為廣東建設文化強省打造當代視覺文化的品牌。
  試圖通過一個展覽而完全發掘出某項課題的學術價值,客觀上說是遠遠不夠的。假如通過一個展覽的輻射力量而帶動起多項課題的學術潛力,則是展覽策劃人、主辦方和廣大觀眾的共同心愿。
  三、民間工藝美術引進高校的啟迪
  藝術源于生活,藝術源于民間,生活和民間是藝術成長的肥沃土壤。民間工藝美術進高校、進課堂、進教材是廣東工藝美術界的夢想;促進中山大學的藝術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引領嶺南民間工藝美術的研究、發掘,繼承和弘揚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傳播與設計學院的理想。聘請廣東境內的工藝美術大師擔任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客座教授,這只是傳統工藝美術在高校藝術教育與藝術實踐的介入,并促進工藝美術產學研三結合、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的一個重要環節和重要開端。
  本次受聘的12名客座教授在刺繡、雕刻、陶藝、紅木家具等工藝美術分支領域,都取得了極為出色的成績,其中多位大師榮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稱號。工藝美術大師走進高等學府中山大學,中山大學傳播設計學院的藝術教育從藝術理論邁向藝術實踐,彼此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是實現產學研三結合,高校與社會雙贏的典范。同是,雙方的合作也為建設文化強省和提升廣東省文化軟實力作出貢獻的又一次嘗試。
  這次聘請多位工藝美術大師到校客座,旨在通過這些廣東工藝美術大師的言傳身教,以蘊含于他們作品中的嶺南傳統文化,感染、激發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探索興趣,培養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構建中國未來社會建設者精神宇寓的指向。同時,通過高等學府與工藝美術大師的合作,不僅可以集成名校對視覺文化研究的科研優勢與工藝美術學會行業力量的強強聯合,進一步密切工藝美術理論與實踐的聯系,擴大加深工藝美術研究的廣度和深度,還可以在大學生中發掘、培養下一代高素質工藝美術人才,為廣東建設文化強省提供學術理論和人才資源,為嶺南工藝美術事業的發展和社會文化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
  四、多方合作機制下的嘗試
  中山大學批準成立了致力于研究、整理、發掘、傳承、弘揚嶺南民間工藝美術和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中山大學工藝術美術與視覺文化研究中心”。這是傳播與設計學院與廣東省工藝術美術協會合作的重要學術平臺。研究中心聘請原廣東美術館館長羅一平教授擔任研究中心的主任,聘請廣東省工藝美術協會會長張春雷大師擔任研究中心的名譽主任,并以學院的教師和工藝美術大師共同組成研究團隊,構成了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廣東省工藝美術協會、廣東美術館三角支撐的工藝美術創作、教育、研究、開發和展示的全新學科平臺,并制定相關的合作方案。
 ?。ㄒ唬┌衙耖g工藝美術大師請進大學校園
  中山大學聘請一批國家級和省級工藝美術大師擔任客座教授,與中山大學教師共同組成強有力的師資隊伍,開展工藝美術的教學和研發。
 ?。ǘ┳屆耖g工藝美術傳承走進大學課堂
  多位工藝美術大師們共同為中山大學博雅教育實驗班開設了“傳統工藝與現代表述”課程,藝術家通過言傳身教,給高校學生帶來了全所未有的工藝美術享受,受到了廣大學生的一致好評。
  (三)共同開展廣東工藝美術研究
  中山大學以綜合性大學的學科優勢,結合廣東省工藝美術協會的行業力量,有計劃、有目的的將廣東省的工藝美術技藝引入校園課題,幫助廣東做好傳承工作,形成產、學、研一體的辦學體系,使“中山大學工藝美術與視覺文化研究中心”成為廣東省傳統工藝美術的研發中心和保護傳統工藝美術的傳承基地。
 ?。ㄋ模┏霭嫦嚓P著作及拍攝紀錄片
  通過多方的合作研究,中山大學工藝術美術與視覺文化研究中心出版一套對廣東省瀕臨失傳的傳統技藝進行搶救性研究的叢書及拍攝紀錄片。中山大學沒有走藝術院校或者美術院校的道路,反而在加強數字媒體藝術的同時,一直在尋求藝術設計教育的新突破。將民間工藝美術引進大學,促進高等教育與民間藝術的有機結合和合作雙贏。
  五、多合作機制下的文化語境
  作為廣東建設文化強省的重要窗口的廣東美術館,不僅要充分發掘和利用自身的有益資源,還要通過共同的營造,積極引進相關單位的重要資源,在實現資源互補的基礎上,把各自的最強環節集中到一起,爭取達到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和最優化。傳統工藝美術在高校藝術教育與藝術實踐介入的案例,讓我們更能認識中山大學工藝美術與視覺文化研究中心的三個研究方向:一是傳統工藝美術的數字化開發與新媒體視覺傳播研究;二是廣東省傳統工藝美術的保護與開發研究;三是中國非物質文化與亞太地區民族、民俗文化和民間藝術比較研究。這次高等學府與工藝美術界的合作,不僅體現出學術界對中國傳統工藝與傳統文化的重視,還為廣東工藝美術未來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5590.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