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改居背景下農村社區生態環境問題及對策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隨著我國新農村建設的深入,農村社區的治理也日益凸顯,其中尤為重要的是農村社區的生態環境問題,現階段農村社區生態環境主要面臨的問題有哪些?怎樣解決這些生態環境問題,改善農村的生態環境,為農村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推動我國農村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農村社區;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
我國經濟發展的同時,對生態環境的建設也越來越重視,只有保護好生態環境,才能為人們提供良好的生活的環境,保證居民的健康。隨著我國的經濟發展,對生態環境造成的一定的污染,尤其是農村環境污染較為突出,需引起足夠的重視。
一、農村生態環境污染現狀
大氣污染:農作物收割后會產生大量的秸稈,農民會將秸稈作為冬季取暖的材料或直接在農田中焚燒。而秸稈的燃燒會產生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質,造成大氣的嚴重污染,是造成大氣霧霆的主要原因之一,給附近居民的健康帶來極大的威脅。 水污染:人類的生存離不開水資源。目前農村的水污染現象較為嚴重,居民的日常生產和生活過程中產生大量的污水,這些污水在沒有經過合理處理后就排入河流或土壤中,導致污染物進入水體,給當地水體造成較大污染,J十影響飲用水安全。
土壤污染:農村居民為了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大量的使用農藥、化肥促進農作物生長。但在化肥、農藥的使用中,使土壤中的營養元素不斷下降,降低了土壤肥力,也影響了土壤水土保持的功能。同時,農藥化肥使用還破壞了生態平衡和土壤環境。
垃圾污染:由于目前我國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不足,缺乏合理的管理措施,導致農村垃圾處理不到位,大量的垃圾隨意堆放,在雨水和陽光的作用下,造成對環境的污染,危害農村居民的身體健康。
二、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難點
1、農村居民的環保意識薄弱
近年來,居民對物質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人們追求高品質生活已成必然。經濟的發展是推動人類思想觀念轉變的重要因素,經濟的發展使得越來越多的人過上了理想的生活。但是,在經濟發展的同時,由于政府及相關環保部門對于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理念的宣傳不到位,導致大部分農村居民環保意識淡薄,無論是生活垃圾還是農耕后的殘余用品都隨意丟棄,導致環境污染嚴重。除此之外,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農民人口非常龐大,大部分農民的受教育程度偏低,文化水平不高,思想觀念比較落后,對生態環境污染問題認識不深刻。因此,這些農民對政府出臺的各種環保政策視而不見,或者在某種程度上不理解、不配合、不支持,部分居民甚至存在抵觸情緒。
2、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后
受到地形及人員的限制,農村經濟發展水平遠遠不如城市,導致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也低于城市建設水平。而由于設施建設不到位,導致生產生活垃圾隨意丟棄,致使農村河流污染嚴重,空氣質量急劇下降,而且對農村居民的身體健康構成了巨大的威脅。有些農村居民雖然對于環保有所認知,也希望減輕農村環境污染,但農村的配套設施不健全,農民用雙手來解決是不切合實際的,這是農村地區生態環境污染嚴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對策分析
1、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第一,重點進行農村飲水安全設施建設,如設置大型飲用水過濾、除塵裝置,并對水質管理人員進行定期培訓和考核,保證農村飲用水源清潔、安全。第二,加大力度建設農村排水、排污設施,保證各種生產生活污水能夠及時排放出去,以免流人河流中污染飲用水源’。第三,建設水質檢測中心,嚴格把關居民飲用水檢測的各個環節,保證農民吃上放心水、安全水。第四,增加沼氣、太陽能等新能源的引進和利用,并在政策、資金等方面給予一定的支持。第五,增加資金投人用于購置垃圾桶,實現垃圾分類處理。設置農村垃圾存放處,既可以維護農村的生態環境,又可以實現垃圾二次利用。
2、增強農村居民的環保意識
首先,面向鄉鎮和農村,運用廣播、報紙、黑板報等形式對農村進行宣傳教育,讓居民了解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性。同時,還可以開展定期環保知識講座,將科技人員的高技術理論知識傳授給農村居民,并用通俗的語言和活動形式吸引他們參與到保護環境的熱潮中,激發他們保護環境的創新能力,用他們的視角分析并制訂一套合理且可行的方案,從而最大限度地減輕農村環境污染。其次,要針對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現狀和農民群眾的特點,采取符合農村實際、貼近農民群眾的形式,把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送到農民身邊、農戶家中,使環保法律法規家喻戶曉、深人人心,提高農民遵守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自覺性,在農村營造濃厚的法制氛圍。
3、加大農村環境保護設施的資金投入
農村環境保護設施的缺乏主要是由于相關資金投入不足,且環保保護設施落后也是造成環境保護效果不好的原因。因此,政府相關部門應加大對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的資金支持,大力發展農村環境基礎設施的建立,配備垃圾轉運車,污水處理廠等環境設施。同時,對于垃圾的分類收集,應組織專門的宣傳人員給每位居民進行細致的講解
四、結語
農村生態環境問題關系到新農村建設的成效,關系到我國以人為本的發展方針,關系到農村的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因此,需要尋找適合我國國情的,農村環境污染治理措施,改善農村的生態環境,為農村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推動我國農村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簡介:朱思紅,男(1976—),湖南邵陽人銅仁學院講師,碩士學歷,研究方向:社會學。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60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