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性及策略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新課程改革在小學教學體系中的不斷深入,推動了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的變革和更新,同時為其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使得個性化、自然化以及人性化成為當前小學教學的主流趨勢,對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更是如此。為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果,教師應當注重對學生的性格特點以及興趣愛好等實際因素的調研,制定出高效合理的教學計劃和方案;營造出輕松有趣的閱讀教學環境,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增加學生得專注力;構建良好的師生教學關系,提升小學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本文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性及策略進行分析。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重要性;策略
引言:
閱讀教學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體系中一直占據著相當大的比重,其教學對學生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的提升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但受到學生的年齡認知水平以及語文知識的內涵較為深入等因素的影響,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際效果并不理想,缺少個性化的教學策略以及外延的展開,沒能充分發揮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提升效果。鑒于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的我們應當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理解能力以及性格特點等因素,制定出高效合理的人性化閱讀教學策略。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性
首先,能夠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動力,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在閱讀中體會樂趣,對課文重新認識,或者獲得新發現和收獲,使他們突破傳統學習模式的束縛,利用閱讀深化對語文知識的認識,并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其次,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和其他方面的教學有著密切聯系,包括識字教學、聽力教學、寫作教學和口語教學等,教師做好閱讀教學能夠為整體教學奠定良好鋪墊,有利于整體教學質量的提升,并關系到學生各項語文能力的發展和提高[1]。再次,能夠培養和發展小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素養主要指的是他們對文學、漢字等感知能力,也是學習語文課程時的必備能力之一。小學語文教師可利用閱讀教學強化學生對文字的敏感度,以此為基礎在整體語文知識學習上不斷獲得進步和發展。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
1、運用合作閱讀教學,提高學生閱讀效率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為改善教學質量可運用合作閱讀教學法,將班內學生分成多個學習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閱讀課文。小學語文教師應先明確合作閱讀任務,為各個小組指明學習方向,并要求組內學生分工明確,共同完成閱讀任務[2]。在必要時教師應給予適當指導,幫助學生解決合作閱讀中遇到的問題,確保順利完成任務,從而提高他們的閱讀效率。比如,在進行《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時,由于本文篇幅較長,一共有11個自然段大約兩千字,在閱讀時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可設置整體閱讀任務,包括概括課文主旨、劃分重點、總結段意、分析文章結構、體會寫作手法等,在小組內學生分別負責完成某一項任務,之后由整體成員相互交流和分享,通過合作實現良好的閱讀效果。這樣的閱讀模式能夠有效節省課堂時間,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口語交際和對話交流機會,使其在合作中閱讀課文,培養他們的團隊精神和協作意識,并幫助學生快速理解文中的生字和新詞,輕松完成閱讀任務,為后續學習做準備。
2、注重學生個體差異,進行分層式的閱讀教學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泵總€學生的學習理解能力以及性格特點都是不同的,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應當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理解能力等現實因素采用分層式的閱讀教學方式,提高整體學生的閱讀理解水平和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的效率[3]。當前大多數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活動都存在著教學模式固化,制定統一的閱讀教學計劃和標準,忽視了學生個體差異性的問題,極大地限制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并影響了良好的課堂閱讀氛圍構建。例如:在課文《烏鴉喝水》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采用分層教學方式,對于語文閱讀基礎較強的學生進行全文閱讀,而基礎較差的學生則是進行分段閱讀,加深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3、創設閱讀教學情境,幫助學生快速理解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中,由于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有限,部分閱讀材料難度較大,他們很難快速理解且產生抵觸情緒,影響閱讀積極性。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可結合課文內容創設閱讀教學情境,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或實物教具等優勢,在課堂上營造一個與文章內容相關的真實情境,以此降低閱讀難度,幫助學生快速理解課文主旨,從而提升閱讀的有效性[4]。在這里,以《松鼠》閱讀教學為例,這是一篇描寫動物的文章,課文從外形、活動、吃食、搭窩這四個方面介紹松鼠的外形特征和生活習性。教師可使用情境教學法,利用謎語“叫鼠不是鼠,尾巴像掃帚,喜歡樹上住,松果當食物”引出課題,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他們的注意力,產生主動閱讀課文的欲望。接著,教師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展示一系列松鼠的圖片,包括面孔、眼睛、皮毛和尾巴等,以及松鼠在吃食、跳躍、爬樹、搭窩等小視頻。如此,教師將靜態文本轉變為精彩畫面,有利于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在情境中感受到松鼠的美麗可愛。
4、深入挖掘閱讀素材中的情感精神,提高學生的精神感悟
小學正是學生思想價值理念確立的關鍵時期,閱讀教學的內涵深入和外延拓展對學生體悟語文素材中的情感精神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為此,教師在開展語文閱讀教學活動時應注重閱讀材料中的情感精神的挖掘,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以及素材的拓展和延伸,加深學生對語文課文中情感精神的理解,促進學生正確思想價值理念的確立和精神感悟的提升。例如:在課文《端午粽》的閱讀教學過程中,對端午節吃粽子的由來和屈原的生平進行簡介,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加深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愛以及中華民族精神的了解。
結語:
總之,語文閱讀教學,只有抓住以讀為主線,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才能達到閱讀教學的真正目的,才能更好進入閱讀教學的最高境界,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自信心,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真正興趣。
參考文獻:
[1]韋芹.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效閱讀方法的重要性[J].當代教研論叢,2018(08):50
[2]王士英.小學語文教學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性及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8(17):82-83
[3]伏玉芳.新理念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探析[J].學周刊,2018(15):130-131
[4]曾萬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性及策略分析[J].學周刊,2016(26):55-5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61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