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教學中問題設計的原則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在課堂教學中問題的設計是至關重要的。問題的設計可以體現一個教師的教學理念、可以幫助教師設置教學情境、了解學生現今的認知水平、啟發學生如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可以說問題設計引導著整個課堂教學的有序進行,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因此,教師在設置問題時就必須具有一定的原則性,才能更好的體現問題的價值,幫助教師與學生更好地完成課堂教學。
關鍵詞:化學;問題設計;原則
1、引言
當今的學生為我們生存的時代而學習,要學會運用 21 世紀的技能,去面對和解決真實世界的各種挑戰![1] 培養創新型人才是教育的主要任務,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創新教育的關鍵。[2]為了改變過于強調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教育現狀,新課程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以便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問題教學不失為一種很好的教學方式同時體現了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動性。為了使課堂教學更為高效,教師需要精心地做好問題設計,那么問題的設計就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通常,問題的設計需要遵循的原則有以下幾種:科學性原則 、針對性原則 、可接受性原則 、整體性原則 、開放性原則、生成性原則。
2、問題設計的原則
?。?)科學性原則
問題的提出必須要具備科學性,問題具有科學性才有意義,因此科學性是問題設置的首要原則。[4]例如,“氯氣具有漂白性?”這個問題就存在漏洞不夠嚴密,應該處理一下:“濕潤的的氯氣具有漂白性?”再如,鋁能夠與堿發生反應嗎?這個問題也不嚴密,科學的設置應是這樣的:鋁能夠與強堿發生反應嗎?
?。?)針對性原則
教師要勤于專研教材準確把握教學的核心內容,問題的設置要圍繞核心內容進行,簡潔明了針對性強。問題的設置是有目的,而且問題要層層遞進,才能夠更好的幫助學生理解掌握知識。例如:“我們曾經學過金屬鈉與水的反應,金屬鎂與水的反應,那么金屬鐵與水的反應與它們有什么不同?”這樣的問題就是層層遞進的。
?。?)可接受性原則
教師要對學生的基礎水平和認知能力有正確的對待與分析。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設計不同難度的問題。教師要依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對學生因材施教。如果問題難度太高,那么學生就根本無法找到切入點;如果問題難度太低,那么學生根本不用思考就能解決問題也就失去了提問的意義。問題的設置一定要符合認知規律,問題難度由小到大,思維深度由簡到繁。例:將Mg、Al、NaOH溶液構成的原電池,學生先自行判斷正負極,而實驗后卻與很多學生的認知相悖,學生對此會有所疑惑,從而學生的思維會進一步深化,考慮到電解質溶液氫氧化鈉的影響。
(4)整體性原則
課堂教學中問題的設計必須遵循整體性、關聯性,利用一系列的問題啟發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的思維逐步深入。因此,在問題的設置上必須考慮到問題的整體性。以如何比較粒子半徑為例:問題1:比較氧原子半徑與硫原子半徑大小,主要考慮電子層數的多少,電子層數越多,原子半徑越大,因此,硫原子半徑大于氧原子半徑。問題2:比較硫原子半徑與氯原子半徑大小,除了考慮電子層數的多少外也要考慮核電荷數的多少,兩者在電子層數相同的的前提下,核電荷數越大,對核外電子的吸引力越大,則原子半徑越小,因此氯原子半徑小于硫原子半徑。問題3:比較硫原子半徑與硫離子半徑的大小,除了考慮電子層數、核電荷數多少外還要考慮核外電子的數目的多少,在前兩者相同的情況下,核外電子數越多,粒子半徑越大,因此硫離子半徑大于硫原子半徑。問題4:影響微粒半徑大小的因素有哪些?題目設置上雖然都是粒子半徑的比較,但考慮因素逐漸增多,題目難度逐漸增大,思維深度層層遞進,問題4更是對前三個問題的升華。因此,問題的設置一定要考慮整體性,設計一系列環環相扣的問題,便于學生理解與記憶。
(5)開放性原則
所謂開放性,即問題答案不唯一性,多樣性。從問題開放性的形成原因上,可將開放性問題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類型,由于問題條件的不確定性而造成問題答案的多樣性。實例1:眾所周知,鐵在潮濕的空氣中容易發生腐蝕請寫出鐵腐蝕的化學反應原理?第二種類型,雖然問題條件明確,但問題答案仍然具有多樣性。實例2:用向30ml1,1mol/L的ALCL3溶液中逐漸加入濃度為 4mol/L的NaOH溶液,若產生0.78g白色沉淀,則加入的NaOH溶液的體積可能為多少?第三種類型,由于解題思路不同,而造成問題答案的多樣性。這種類型的問題通常具有明確的條件與要求,只是運用條件的途徑可以有多種選擇。實例3:反應4NH3+5O2=4NO+6H2O在體積為3L的密閉容器中進行,2分鐘后,其中NH3的物質的量減少了12mol,求H2O的化學反應速率。教師可以利用問題設計的開放性,增加學生思維的深度與廣度。
?。?)生成性原則
所謂生成性原則就是在已知條件的啟發下,學生產生了一些困惑,但是,學生利用原有的知識,就可以自行答疑。例如:常溫時,將0.1moLFe(NO3)3與2moLHCI混合向其中加入0.3moLFe可生成標況下氣體為6.72L,這一說法是否正確?所以運用生成性原則就是學生通過有效運用新舊知識,促使學生積極思考,解決問題,充分體現了學習的自主性。
總而言之,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問題設計的原則,形成有效提問,才能幫助教師與學生更好地完成課堂教學。
結論:本文的研究順應了時代的潮流,對問題設計的原則做了簡要的論述,通過書寫本次論文,筆者對于問題設計的原則也有了一些新的感悟。
1.加深了對課堂提問的理解。
2.認識了問題設計的原則。
參考文獻:
[1]冷長鳳.高中生物實施問題教學的策略探討[D].山東師范大學, 2014:
[2]韋剛余.創設問題情境,培養提問能力[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 2008:
[3]陳芳媛.高中思想政治課問題教學模式探究[D].華中師范大學, 2013:
[4]顧彩燕.課堂教學中評價學生回答的有效策略[J] .生物學教學,2011(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62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