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教室”場域下高中歷史學習方式初探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一、“未來教室”的校本化建設
近年來,互聯網的發展不僅重構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也沖擊著傳統的基礎教育,使之走向“互聯網+”的思路和方式。依托未來教室“互聯網+”的學習環境轉變,促進學習模式的轉變,核心在于實現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指向深度理解的、“為學習的評價”的學習方式轉變[1]。這些學習方式的魅力在于——學生的學習需求和風格,通過差異化、多樣化的自主選擇而被尊重;學生的實踐力和思維力,通過任務式、主題式的體驗學習得以提高。
二、“未來教室”下的學習變革
?。ㄒ唬崿F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方式
“學習者中心”的學習方式,要求把學習者作為知識的建構者和生成者,在新的情境中積極運用前置經驗去理解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建構新知[2]。以網絡技術為支撐的“未來教室”,利用技術優勢打造出能模擬生活場景、創設問題情境、共享遠程資源的學習環境,幫助學習者在人機互動的過程中體驗、探究和發現,使學習無論在哪個環節或節點上始終指向學習者的生本需求。學習路徑預設如下:目標導引下的學情定位和課堂設計、任務驅動下的學中實踐和過程體驗、評價互動下的自我反思和策略調整,該設計思路的關鍵在于讓學習者參與到學習的全程中。下面以校本課程《高中口述歷史教學》中訪談法學習為例,來說明該路徑的實作。
課前學習小組圍繞“發現身邊的歷史——學校百年變遷記”的主題自選興趣話題,設計2-3個訪談問題,并預約訪談對象、進行訪談分工,訪談初稿形成后上傳到班級學習包共享瀏覽、留言評價。從上傳反饋看,學生成型的問題設計如“省錫中以前有沒有更改過校名?如有更改,那具體經歷了怎樣的變化”,可成為課上學習訪談規范的案例;缺乏訪談問題設計要素的錯誤前置如“十年前學校的教學條件、生活條件是怎樣的”,包括學生直接留言的困難,都是教師課堂設計的聚焦所在,指向明確、效率倍增。這既搭建了學生續進學習的舊知前臺,也便于教師初獲學情以調整學習任務的設計。
課堂伊始,學習小組按計劃實地訪談,并用手機、IPAD等實錄以獲得后續評價和改進的學習證據。各小組回到云學習教室后,傳輸視頻到云平臺供老師或其他學習者備用。接著,小組結合實踐體會先自我評價“成果與困惑”,期間可瀏覽別組視頻比照反思,由此得到粗放的學習新經驗。然后,全班觀看教師選取的、同頻傳輸到教室大屏上的視頻(特優秀或特錯漏)和小組自評,再評價、再傾聽、再思考,集眾人智慧將新經驗轉化為新知識。學習進行至此,預設任務和目標不僅基本達成,還往往有意外之喜。如有重難點遺漏或需要延伸拓展,則老師再加以強調和引導,進行后續學習任務的布置。比如鼓勵學生課后整理訪談資料,嘗試出一份訪談報告,把新知識用規范、專業的形式表達出來。
這堂課的學習設計和實踐,借力電子書包、智能手機、IPAD、云教室等“未來教室”設備,科學記錄、直觀再現了學習過程,讓學生以親歷者、反思者、傾聽者多種視角重溫學習證據、打磨學習經驗、重新發現知識。最妙處在于,設備和技術并沒有喧賓奪主的操縱了學習者,而是始終在錦上添花的位置綜合調動了學生的手、耳、口、眼、心使之全程融入學習過程。在“未來教室”的學習環境下,學習的持續和深入得以激發,學生是設計者、參與者的主體地位得以尊重、能力得以開發、價值得以彰顯。
?。ǘ崿F指向深度理解的學習方式
理解,就是一個人能夠運用所知道的相關性知識,去進行創造和適當的思維與行動。指向深度理解的教學,就是要學習者學會:批判性思考,獲取信息,解決問題,反思和改進自己的學習,以及創造新的想法、成果和解決方案[3]。為此,需要學生帶著解決某個(某類)知識、技能或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困難需求,通過實作中的自我體驗和情境中的互動生成。融會貫通各種學習成果即為知識獲得、調整改進多方學習策略即為技能掌握,并在此過程中感受凝練正能量的價值觀念,甚至在獲得戰勝自我樂趣的同時深化學習任務,催生新一輪學習需求。
可現實的障礙在于,紙質媒介和直接對話下的教學,受困于學習資源的固化、學習體驗的間接、學習互動的狹窄、學習反饋的延遲等弊端,相對于未來教室平臺資源的豐富多樣、體驗的自主深入、互動的多維全面、反饋的直觀即時等特點,在理解性學習成果的獲取度上就顯得相對低效甚至無效?;诖?,適逢學校“未來教室”環境建設轉變學習方式的東風,憑借著相對系統的移動學習設施,在日常課堂教學中嘗試以全媒體移動化學習的路徑來幫助學生順利進入指向理解的深度學習場域。
首先,選擇恰當的學習材料。考試要求較低、教材遺漏較多、課外史料豐富的“十月革命”較為適切,因前述特點該課有相當的發揮空間,能踐行多種學習活動、獲取多種學習成果。其次,確定有挑戰的學習目標。本課學習目標定位為“通過十月革命的案例學習,體驗互聯網+下的歷史學習方式,獲得對社會主義發展歷程的理性認識”。學期初始布置了“眾說紛紜十月革命”時長兩月的周末作業,要求學生自建團隊、自找史料、自選視角、自定成果。這個學習任務,對學生提出了各種挑戰:史料搜集和精選的思辨力、內容構思和呈現的創造力、成果設計和制作的實踐力、團隊分工與溝通的協作力、長時段移動學習下的持久力等等。接著,新建團隊經歷了一個磨合聚力的過程,通過組內人才流動、突出人才跨組聘用等團隊推進舉措,團隊學習的動力從最初的私交、興趣逐漸轉向協作、研究。最后,開展即時性的互動評價。學習過程中的信息交互反饋,便與學習者及時調整學習方法,在不斷修復中趨向完善。各學習小組把自制的學習課件或視頻,借助手機、IPAD、教室一體化電腦、希沃軟件等實現教室大屏的同屏顯示時,甚至還有人機問答、活動等互動學習時,學習者和制作者的注意力都會聚焦到對該學習成果的分享與反思上,刺激和牽引著他們主動參與到更深層的探究中。課后,意猶未盡的同學通過班級云端平臺下載在線學習資源繼續學習;也有學生再設計、再制作新的學習成果上傳,在云端學習平臺引發新一輪的頭腦風暴。至此,學習是否獲得改進,過程性的互動和表現性的證據,已不言而喻。 可見,“未來教室”平臺的技術支持,實現了生生或師生間的即時、交互、多維的互動評價,捕捉和反思著信息中意料內或意料外的學習精彩,傳遞和分享著原創者和評議者的智慧成果。整個學習流程,從學習資料的收集、整理到再思悟、再構建,從小團隊的化零為整到班集體的共融共生,無不充分踐行著指向深度理解的學習方式,與學習目標的達成、學科知識的建構、學科素養的生長存在著相輔相成的正向關系。
(三)實現“為學習的評價”的學習方式
教育的根本在于促進人的成長,實現人的完滿,考試和評價也當膺服其下。但傳統紙媒介質下的學習評價,獲取和分析學習證據的成本過大、信度參差、缺乏科學的數據來實證;忽視學習的過程性表現,導致學生個體的學情變化和需求指向通常被湮沒,學生的個性化、差異化發展流于空談。此外,評價標準也主要基于教師的主觀經驗,缺乏科學性和客觀性。有鑒于此,國內外教育人士提出評價要為促進學習而服務。
2002年,英國教育學會評價改革小組對“為了學習的評價”做出如下正式定義:為了學習的評價,是學習者和他們的教師為了確定學生現在在哪里、應該走到哪里、以及如何最有效的到達那里而收集和闡釋證據的過程[4]。為了學習的評價,以掌握學生實際學情、學需為起點,以獲取科學性學習數據為基礎,以此明晰可行的改進式學習目標,以交互自我和同伴的評價為表現過程,這樣才會趨向學生的學會學習。順利穿行于整個學習并將其各步驟融會貫通的支架,當是一個集及時獲取、整理、分析、反饋學習數據等優點于一身的評價系統。目前很多學校使用的極課作業評價軟件就具備這些優勢,我?!拔磥斫淌摇钡慕ㄔO項目也有此一項。
使用極課平臺,可快速獲得作業數據處理結果,包括作業缺漏情況、班級和個別學生作答情況、低分學生的錯誤選項,以及和班級、和年級關于此題作答情況的差距等。其次還可獲得數據分析報告,有精準的數字分析,也有直觀的診斷性圖示。據此,教師能知道每一題的正確率和出錯點,且能對比學生、班級的作答情況判斷這種錯誤是個體行為還是集體共需,以此確定后續教學行為是對部分學生小眾指導還是進行集體講解,制定針對性的后續改進策略。極課大數據最好的一點是極課數據的云空間存儲功能,平臺能匯總、分析班集體長時段作業數據,并給出曲線變化圖,也能對學生進行個性化的跟蹤比對分析,對學生周期性學習的用時、成果、薄弱環節等數據有精準的反饋,并以直觀圖展示學情預測。這樣,學習者能及時獲取個性化的學習改進計劃,如個人學科錯題集、個人??铺岱钟媱澋?,及時掌握薄弱、改進薄弱,從而最優化學習效率。
實踐證明,利用大數據改善學習不是奇跡,它帶來了學習的三大改變:隨時收集學習中的雙向反饋數據;真正滿足每個學生的個體需求,定制個性化學習;通過概率預測優化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5]。利用極課系統,收集過去無法獲得的數據,獲得過去無法獲得的客觀分析,實現學習評價數據的雙向反饋和教學改進,這些已經是互聯網時代評價的質變,為了學習的評價借助先進技術成為現實。當然,如果說有什么不足之處,那就是尚缺少師生圍繞評價數據進行交互的平臺功能,如社群討論、實時答疑、實時互評等,尚未實現在線實時學習交流和幫助他人學習的機會,在一些需要及時解決的知識細節、重要概念和原理的方面不能及時解決。所以技術改變環境從而推動的學習變革,既需要關注實踐者的改變,也需要技術手段本身的日新月異,必須在兩者各自的進步和互動中實現教育真正的進步。
三、結語
可以想見,高中“未來教室”的創建,旨在通過教育和技術的多維融合,打破單調的線性教學模式,實現具有時效性、交互性、共享性的學習新方式——即學習者借助各種技術平臺,獲取全方位的信息刺激,自由選擇感興趣的學習資源,自行規劃目標并全程參與目標驅動下的學習過程,即時獲取學習數據的反饋并自我調整學習策略。這是互聯網時代學習環境的創新,是學習者主體的全新學習方式的起點,更是每個人終生學習、持續發展的路徑。
也許正如《反思教育》一書所倡導的:學習,是個人成長和社會發展的基本問題。學會學習,就是學會生存;尋求教育和知識,就是尋求全球共同利益。所以,有幸擔此重任的教師們,為作為學習者的自己,也為塑形和定位中的學習者們,努力探索更好的方式和路徑吧?!拔磥斫淌摇保档靡辉?。
【注釋】
[1]JSBC《教育新天地》欄目:《江蘇省基礎教育前瞻性教學改革項目展播》,http://mp.weixin.qq.com/s/IYVelyVoGrS4PUqkHLNsdA,2017年9月24日。
[2](美)布蘭思福特、布朗、科金等著,程可拉等譯:《人是如何學習的》,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118—119頁。
[3](美)琳達·達林、哈蒙德等著,馮銳等譯:《高效學習:我們所知道的理解性教學》,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3頁。
[4]馮翠典、高凌飚:《從“形成性評價”到“為了學習的考評”》,《教育學報》2010年第4期。
[5](美)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肯尼思·庫克耶著,趙中建、張燕南譯:《與大數據同行:學習和教育的未來》,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136—139頁。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600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