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模式識別學習”生成“對話式”學習任務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初中信息技術課堂上種種現象表明,學生缺乏對該學科深層次的興趣。本文引入“模式識別學習”這一工具,通過進行“模式識別學習”的過程生成“對話式”學習任務,讓學生在新知增長點上運用已有知識獲取新知識,從而實現激活學生對該學科深層次興趣的目的。本文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后,從教育心理學、教學實踐、后現代主義教學思想三個不同的層次視角,即從圖式重建角度、在“干擾——問題”中、在預設與不確定性并存中,論證“模式識別學習”生成“對話式”學習任務。
  我主持的課題《“模式識別學習”在初中信息技術“實踐學習”任務生成中的有效性研究》于2016年3月被批準為淮安市“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三年來,我們基于信息技術課堂開展課題研究,認真地進行了“模式識別學習”在實踐學習任務生成中的有效性研究,努力提高信息技術課堂的有效性,取得一些研究成果。
  一、問題的提出
  這幾年在初中信息技術課堂上有一種奇怪的現象:學生越學越沒勁,難一點的內容不會做,簡單的內容不想做;面對教師的提問,課堂上一片“沉默”,缺少“話語”,看起來像在認真聽課,提問時發現學生根本就沒聽你說了什么。這個現象前些年表現不明顯,這幾年問題越來越突出。難道信息技術一定要靠那種外部的刺激吸引學生嗎?能不能用學科本身的內容吸引學生的注意、喚起學生內心的激動狀態呢?如何打破信息技術課上的沉默、找回學生的“話語”呢?
  二、問題的分析
  這個問題主要是由于學生缺少對學科本身的興趣,如何激起學生對學科本身的興趣呢?蘇霍姆林斯基在《興趣的秘密》這篇文章中曾指出,用已經掌握的知識獲取新的知識,這就是興趣的秘密。信息技術學科的知識絕大部分是程序性知識,獲取程序性知識則需要“模式識別學習”,是指學生對特定的內部或外部刺激模式進行辨認和判斷,把握產生式的條件項,對要學習的概念進行概括化和分化兩種心理機制(《教育心理學》,莫雷主編,P106)。任務驅動是信息技術的一種學習形式,當通過師生互動、理解學習材料并產生疑問的前提下,學生用自己的語言組織表達出學習任務,這種“對話式”學習任務需要通過“模式識別學習”完成,從而打破學生的“沉默”,找回學生的“話語”。
  三、“模式識別學習”生成“對話式”學習任務的三個層次視角
 ?。ㄒ唬澳J阶R別學習”從圖式重建角度生成“對話式”學習任務
  皮亞杰認為,不能把認識的發展與智慧的成長割裂開來,認識起因于主體與客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應關注圖式的同化、順化、平衡的問題。圖式的同化或重建是生成“對話式”學習任務的切入點,“模式識別學習”則是切入的工具,程序性知識如果缺少“模式識別學習”,學習就會變成簡單模仿,變成機械記憶,學生慢慢就會失去興趣,并且很難進行“正遷移”,而引入“模式識別學習”可使學生在“對話式”任務中進行有效的圖式同化與重構,從而激發和維持學生長久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初中信息技術制作引導層動畫這一課,如果讓學生按照書中“實踐學習”仿照練習,學生也能完成作品,但學生的智慧沒有得到發展,在遇到錯誤時不會有效地解決問題。這是學生的原有圖式沒有與新知的問題發生同化或順應。認知圖式的重建的切入點在哪里呢?就是動畫元件按照引導線運動,這就是新知增長點,也是圖式重建的切入點。學生已經學過制作“補間動畫”,但“補間動畫”是沿著直線運動的,新的動畫是按曲線運動的,如果按“補間動畫”的方式做將需要分成多個小的補間,且運動路徑不流暢。這時揭示“引導層動畫”的概念,并讓師生討論思考什么時候需要引導層動畫、怎樣制作引導層動畫,從而實現將引導層動畫的圖式的順化。具體的教學環節安排如下:
  1.模式識別學習:出示一個引導層動畫的作品,討論:我們已經學過補間動畫,這個動畫怎么做?同學們試一試。學生試驗后發現很困難,少數學生用分段的補間動畫制作也顯示不流暢。
  2.圖式重建:討論這個作品與上節課作品的主要區別,得出大雁是沿著一條曲線飛行的,教師標出這條曲線,這就是引導線,這條“引導線”需要單獨放一層,這就是引導層,是本節課學習的引導層動畫。
  3.“對話式”學習任務:任務一,新建層繪制引導線,測試影片后詢問有沒有按引導線運動;任務二,討論為什么沒有按引導線運動,在教材的“實踐學習”的步驟中找答案,學生間進行討論,教師點撥關鍵處;任務三,討論什么時候用補間動畫,什么時候需要用引導層動畫,如果引導層動畫按直線運動,是否可以,有沒有必要。
 ?。ǘ澳J阶R別學習”在“干擾——問題”中生成“對話式”學習任務
  后現代主義教育理論家借用細胞分裂的事例提出“自組織”這個術語,在“不平衡”和“再平衡化”的過程中,讓干擾成為自組織的積極因素,只有當干擾、問題、混亂出現時,即當系統尚未確定,需要繼續運行以達成再確定時,一個系統才會進行自組織。
  例如,在程序設計中介紹文本框輸入數據,學生能了解文本框的作用,但并沒有進行自組織,遇到需要輸入數據時并不會一下想到文本框。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進行自組織呢?——干擾。學生首先掌握的是直接修改源代碼,將數據輸入,每次更換數據都需要打開源代碼進行修改,然后“干擾”出現,將源代碼拷貝到沒有VB編程環境的計算機中,再讓學生計算。問題出現了:沒有VB編程環境沒辦法修改源代碼,編譯好的程序又無法直接輸入數據,怎么辦呢?這時“模式識別學習”將發揮作用,學生發現輸入、修改數據的條件已經不具備,新的條件項產生,即如何在已經編譯好的程序中輸入數據。平衡已經被打破,這就需要再平衡,引入文本框這個輸入數據的工具也就很自然。這里的學習任務是在“對話”的過程中生成的。
 ?。ㄈ澳J阶R別學習”在預設與不確定性中生成“對話式”學習任務
  干擾有時也會產生過剩的問題。比如,上面使用文本框輸入數據的例子中,有的學生使用Input box函數也是被接受的,預設與不確定性并存。在“模式識別學習”生成“對話式”的學習任務中,不同學習層次學生的“模式識別學習”的成果會有所不同,作為教師要接納學習成果不同的學生,發現學生在此過程中的創造性和不確定性。
  例如,在多媒體作品設計與制作中,“首頁”的制作中需要添加圖片,在演示文稿中添加圖片有三種方式,分別是插入圖片、設置背景、設置幻燈片母版。學生依次單項學習都不難,但遇到需要添加圖片時具體要用哪種方法時,學生就會產生困惑,“插入圖片”的方法已經可以添加圖片,為什么還需要設置背景和幻燈片母版這兩種方式呢?這時,用“模式識別學習”,區分三種添加圖片操作的不同條件項,即1.只需要添加一次圖片,用“插入圖片”的方式;2.需要每一張都顯示這個圖片,且布滿屏幕的用“設置背景”的方式;3.需要在每一張幻燈片上都顯示這個圖片,且只需要在某個固定角落顯示,不需要布滿整個屏幕的,用“設置幻燈片母版”的方式。通過“模式識別學習”,對話式任務已經產生,究竟哪種方法好呢?學生會選擇哪一種方法呢?其實這里包含著不確定性。
  綜上所述,“圖式重建”是從教育心理學視角看“對話式”學習任務;“干擾——問題”是從教學實踐的視角看“對話式”學習任務;“預設與不確定性并存”是從“后現代主義教學思想”的視角看“對話式”學習任務。三種不同層次的視角,其本質都是運用“模式識別學習”這一工具,生成“對話式”學習任務。如果將教育原理還原成一句話,那就是學生已經知道什么?!澳J阶R別學習”生成“對話式”學習任務,就是在學生原有知識基礎上,通過“模式識別學習”,生成“對話式”學習任務,激發學生對信息技術學科的深層次的學習興趣,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
 ?。ㄘ熑尉庉? 袁 霜)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60405.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