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動式語文課堂互助式學習模式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一、“互動式”與互助式語文課堂教學模式構建的理論依據
構建主義的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獲取知識的過程,學習者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老師和同學)的幫助,利用必要的資料(包括教材、掛圖、網站、課件等)通過意義構建而獲得。因此構建主義倡導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互動的方式,即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人機互動或組組互助、生生互助,來完成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最終促使學生形成“終身欣賞和認識這個世界”的能力。
二、“互動式”與互助式語文課堂教學流程
?。ㄒ唬┱n前導學
教師應當在每節課前,依據學生的狀況及教材的特點,精心設計并預先提出可以與教師的設計和學生的需要基本一致、實現因材施教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的目標問題;根據學生的準備情況及該節課內容的特點,較科學地設計出課堂教學計劃和形式。
學生做好課前預習;了解文本內容,通過各種自主學習,進行信息積累。在學習中有意識培養自己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重視合作學習。生成有意義、有價值的新問題。
(二)學習目標
1.要想創設好課堂情景氛圍,開動學生思維,必須要設計好學習目標。學習目標的設計一定要符合“三維”特征,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2.根據學習目標,設計好學習重點、難點,并預先設計出課堂導學流程,科學實施,鼓勵學生參與學習過程,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利用小展和大展提升表達能力。
?。ㄈ┗ブO定
1.確定小組發言人主持分組討論并代表該組陳述觀點,小組發言人須輪流擔任。
2.學生間結對子,形成微小組這樣的合作體,為互動作準備。
?。ㄋ模┗有问?
1.對學:相互檢查導學案完成情況。
2.群學:解決導學案中存在的疑點。
3.小展:開展“兵教兵”、“兵練兵”、“兵強兵”活動。
三、“互動式語文課堂教學的具體實施
學生是知識意義的主動構建者,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調控者,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教材(教學目標、學習內容)是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對象,媒體是學生認知的工具。這三個環節不是機械地獨立,而是組合起來的有機整體。
?。ㄒ唬┙處熂と?
利用多媒體教學,精選圖片、動畫、聲音和內容,創設有利于學生學習的情境,引起學生的好奇和注意,學生在欣賞、觀察中樂于主動地投入到學習。
?。ǘ┙處熢O疑
教師設疑,應重在一個巧字,教師的提問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心理,既要結合教材內容,又要聯系學生的生活實踐。例如,在學習《故鄉》一課,我就提出了五個論題,一是論閏土的變化;二是說說“豆腐西施”;三是從《故鄉》看環境描寫之美;四是《故鄉》帶給我的思考;五是從《故鄉》認識魯迅。學生任選其一,查資料,讀文本,忙的不亦樂乎,最后都完成了任務。
?。ㄈ┙處熒茖?
教師善導,是指教師要善于引導,激勵學生勤勉探索,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利用提供的相關信息與資源,引導學生圍繞具體的教學目標或問題進行獨立地思考,或在老師和同學的協同下,通過小組討論、辯論等方式來分析問題的結構,構思解題的思路,共同實現意義的構建過程。
四、“互動式”語文課堂教學的誤區與實施策略
多年來,在教授語文時,大多教師對于語文課堂的“互動”有些不所適從,主要靠講授來完成。基礎知識與基本能力的處理,文體解讀與知識體系的處理,都是語文課堂教學要解決的問題。
引起探究的互動內涵重教學過程的呈現形式而輕挖掘學生的原有經驗,生活體悟等課程資源,有民主平等的教育理念而無用心呵護、真情尊重的教學細節,有操作演示等實踐活動而缺嚴謹周密、合乎情理的科學設計等等。
(一)創設問題情境
“互動”必須“參與”,“參與”才能“互助”。那么,教師調動學生參與的關鍵在哪里?答案是:問題。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和全員參與互動。例如同是《故鄉》在創設問題時,有的教師對教材挖掘不夠,設計的問題膚淺,學生學不到真正的知識。我在設計問題時,充分注意學生這一環,備學生是關鍵。分析人物是這篇課文的關鍵,找適合學生話題的切入點,就能調動學生的思維。如少年閏土與自己的對比,怎樣看“西施”與“圓規”。
?。ǘ┩诰蛏钯Y源
陶行知先生在上世紀20年代提出“生活即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而教育”。
語文是工具學科,注重人文性,植根于生活,是由“生活世界”提煉而成的“立文學世界”,回歸生活、回歸原汁原味語文是新課改中語文學科追求的目標!也是語文學科的重要特色。因此,語文教學必須挖掘豐富的生活課程資源!以此為紐帶,用感性的、生動的、豐富的生活世界去滿足學生在理智、情感等多方面發展的需要,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互動,讓學生在生動的、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共同建構互動,從而達到師生教學相長。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68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