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例談小學語文略讀教學方法的嘗試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閱讀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升閱讀能力對學生的語文素養養成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文章就略讀教學的目標控制展開探究,具體以小學語文《頂碗少年》一課為例,從四個層面闡述了略讀教學中自主學習、導學達標的做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略讀教學;目標控制
  作者簡介:胡蓉,湖北省荊州市公安縣孱陵小學教師。(湖北  荊州  434300)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9)10-0111-02
  略讀課文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比重很大,啟發性強,與精讀課文是舉一反三的關系,是學生從知識的掌握到知識運用的延伸,側重于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使學生達到自能讀書的目的。根據這一特點,在教學中筆者努力探索“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訓練為主線”的略讀教學方式,力求在教學活動中形成以讀為主、以導為輔、導練結合的風格,總結了一套自主學習、導學達標的方法。其過程如下:自擬目標——獨立嘗試——學習匯報——目標調控——導練結合——討論交流——學習評價。本文將以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中《頂碗少年》一課為例談談略讀教學的基本做法。
  一、在嘗試中提出目標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指針,也是學生學習的標準,目標明確了,學生才會學得主動。在略讀課文教學中教師將教學目標變為學生學習目標,引導學生從前篇課文及單元訓練提示中尋找與該篇課文學習目標的聯系,使學生能根據自己的學習水平為自己的學習目標找到合理的定位,制定適合自己的學習目標,這樣做有利于發揮學生個體學習的主動性,使大多數學生能明確自己能從該篇課文中學到什么。
  學生找到了略讀的切入點,接下來該做什么呢?因為從精讀課文到略讀課文的教學是一個從扶到半扶半放及全放的過程。教師還要給學生指明一條學習的路子,讓學生明白該怎么學,在實踐中讓學生回顧前篇精讀課文的學習方法,將其遷移到該篇課文的學習中。筆者經常指導學生按八步常規讀書法完成自定目標任務,具體要求是:讀,進入情景,邊讀邊想象,感知課文內容;劃,劃重點句、中心句、佳句;思,扣住重點問題,讀有所思;釋,聯系上下文解釋字句,查字典理解難懂的字詞;問,提出疑難問題;賞,評品佳句佳段并記誦;列,列課文提綱,理清文脈,體會作者思路;結,歸納主要內容、中心思想和寫作特點。
  學生明確了方向,就能圍繞自定目標去自學,教師應該放心、放手讓他們去讀、去理解、去思考、去探索。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很充裕,大多數學生能夠借助舊知識來探索新知識,發現新問題的積極性也高。教師要引導學生把學到的、悟到的、想到的說出來,使學生親身體驗解決問題、獲得成功的快樂。
  二、在引領中目標調控
  因為學生認知水平不同,學習目標的定位標準不一樣。自學中快者快學,慢者慢學,老師則不能喊“齊步走”。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效果及目標的難易程度,隨時進行目標調控,提出適宜的訓練目標。在《頂碗少年》這篇課文的學習中,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將前篇課文掌握的知識要點遷移到這篇課文的學習中來。學生給自己定了五項學習目標:第一,初讀課文,認識課文中的保底字,理解生疏的詞語,劃出文中經典句子;第二,弄清課文內容,了解寫作順序;第三,弄清頂碗少年是怎樣面對失敗,堅持一次次表演,最后獲得成功的,懂得“失敗是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第四,透過對人物動作、神態的描寫,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感知作者表達情感的方式;第五,學習作者寫人的寫作方法。學生在自學中顯然有一定的困難,教師從學生的反饋中可以發現學生在自讀中容易掌握第一、第二、第五個目標,所以教師要把第三和第四個目標是本課的突破點。
  教師在學生自學中對學生采取大膽放手之后,“再扶”學生才有針對性,這也是學生求知的需要。因此,對于重點目標,老師應精巧地“扶”,授之以漁。怎么“扶”?在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練習,把練習穿插在定向的自學中,引導學生在反復的閱讀中沿著思維的臺階迎階而上。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自主思考,掌握學法,內化新的知識點。如在學習《頂碗少年》這篇略讀課文時,教師按照既定目標“邊扶邊放”激勵學生參與,讓學生在自主思考中完成第三個目標。例如,先從題入手質疑問難,引出學生思維的深度:“你從課題中知道了什么”“看到課題,你想到什么”,然后再拓寬學生思維的廣度,“你想從文中了解些什么”,引導學生去發現、去質疑。再次讓學生帶疑自學、以讀理文,也就是讓學生進入情景默讀課文,弄清自疑問題。
  填充練習:
  我知道:本篇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從中使我體會到什么;我會想:如果去掉這些詞語,你腦海中會不會出現頂碗少年的形象?為什么?學生在自讀中進行對比,在對比中進行審美,達到思維與語言訓練的統一。之后再輕聲讀文劃出周圍觀眾對頂碗少年幾次頂碗所表現出的神態與動作。
  針對第三個目標,教師要確定訓練的內容,為學生設置訓練的坡度,使學生在讀讀、思思、劃劃、點點中形成主動探求知識的學習動機。
  三、在交流中突破目標
  上好略讀課文關鍵在于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學生遇到疑難問題時該怎么辦?教師應把問題還給學生,這樣既能激發學生的自主思維,也能引導學生發揮自身的主體作用,營造一種和諧民主的探討氛圍。實踐證明把問題還給學生是一種有利于學生學會,而且有利于學生會學的好方法。
  針對難點問題,教師應組織學生利用多種形式展開熱烈討論(如小組討論、同桌議論),大家各抒己見,互相補充。在討論中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巡回了解學情,疑難處適當點撥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如《頂碗少年》這一單元的訓練重點是抓住重點句段,領悟文章蘊含的道理。學生對此在前篇課文《桃花心木》一文中已經有了認識和理解,在這節課中學生要注重深化和運用。學生在學習中可以抓住表達作者主旨的關鍵句子,但怎樣體會作者的內心呢?學生感到棘手了。例如,文中最后一段寫到:“以后的歲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會想起頂碗少年,想起他那一次的演出,每每想起,總會有一陣微微的激動……”學生能體會作者心中“微微的激動”嗎?在這種激動中,作者會想些什么呢?學生把自己能想到的都寫下來。這是訓練的難點,也是學生學習的疑難。教師把難題留給大家,組織大家互相討論,在討論中啟發學生抓住頂碗少年所表現出來的動作、神態及觀眾所表現出來的語言、神態的句子,借此來細致研讀分析他們的內心活動。教師要為學生創設問題的情景:“臺上這位少年經歷了無數的磨煉,才有這樣高超的表演?如果你是他,面對著無數次的挫折與失敗,你會怎樣想?如果你是觀眾,對這位少年的表現你又怎么想?”引導學生換位思考。在討論中教師要肯定學生獨特的見解,不必過分強調學生的見解必須和老師的相同,通過師生互評互議從而達到第四個目標。
  四、在檢測中修正目標
  控制論的創始人維納曾說:“一個有效的行為必須通過某種反饋過程取得信息,從而了解目的是否達到。”評價體現了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思想。學生對已學的內容和方法進行回顧,能更好地積累經驗來指導后面的學習。對學生的評價使教師能從實際出發來了解學生學習的效果,檢測學習目標是否達到。一篇課文結束后,教師應讓學生主動回顧全篇課文的學習目標,讓學生對本課所學知識、所用方法進行整理歸納,并主動評價自己在整個過程中的收獲與不足。
  整個過程以學生為主體,學生主動回顧自己的學習過程,主動吸取新的學習方法,主動整理讀書筆記,從而為自身的學習遷移打下基礎。
  總之,略讀課文的教學形式、方法多種多樣,但學生應主動參與、學會學習。學生明白一篇課文應學什么?怎么去學?學得怎樣?主動進行自讀、自思、自議、自練、自結,才能達到自能讀書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邵沖.師者,授之以漁——芻議“略讀”課教學實施策略[J].考試(教研),2011,(4):35-36.
  [2] 葉建松.巧用自讀卡,提高略讀課文教學有效性[J].小學語文教學,2011,(22):53-54.
  責任編輯   胡甜甜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61124.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