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書畫”教育系統設計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互聯網時代給書畫的發展帶來了空前的機遇,如何基于“互聯網+書畫教育”行動計劃促進書畫教育內涵發展,規范書畫教育行業發展現狀,方便用戶學習,是當前建設現代書畫教育體系面臨的重大現實問題。
關鍵詞:互聯網+書法;文化產業;創新;泛在網絡
一、時代催生“互聯網+書畫”教育
(一)教育信息化2.0倡導“互聯網+”變革教育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教育信息化正式進入2.0階段,開啟了智能時代的教育新征程。教育信息化2.0時代的主題已從“應用驅動”轉變為“創新驅動”,我們希望將信息技術“化”入教育教學中,創造出新教育生態,實現針對傳統教育的價值重建、結構重組、流程再造、資源重配和文化重塑,改變教育發展的動力結構。[1]
?。ǘ媽W習師資缺乏與時空限制等困境
當今時代,書畫教育行業雖然蓬勃發展,但是缺乏有效的管理,教學質量良莠不齊。一些書法國畫培訓機構不但收費標準有很大的隨意性,更重要的是教學質量無法保障,甚至有不規范的書畫培訓機構誤人子弟。
同時,在現代快節奏的生活下,人們的時間越來越寶貴,缺乏固定的空余時間。而且,受空間限制,找尋到合適的書畫老師、書畫培訓機構也存在一定難度。從時間不對等與空間距離上來看,當今越來越多人,特別是高水平的書畫愛好者們,進行書畫學習愈來愈難。
二、“互聯網+書畫”教育內涵解讀
(一)對“互聯網+”的認識
互聯網作為一種新型媒介,為書法教育及書法衍生產品創造了一個全新的傳播空間。[2]“互聯網+”提供了開放性平臺,數碼技術、人工智能等為書法教育提供前所未有的客觀條件,降低門檻營造了書法自主學習氛圍。[3]“互聯網+”是一場由“信息革命”引發的“產業革命”。在“互聯網+”時代,書畫藝術的傳播總體上呈現出大眾化、多樣化、虛擬化的傳播趨勢,書法傳播對象逐漸多元化,傳受主體合一。[4]
國務院發布的《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指出,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推動技術進步、效率提升和組織變革,提升實體經濟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創新要素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5]因此,通過實體經濟與互聯網深度融合,進而形成以創新驅動發展的社會新形態。
(二)“互聯網+書畫”教育體系架構
“互聯網+書畫”教育體系是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創新要素,以云計算、大數據和泛在網絡為支撐技術,以移動終端、PC端為主要載體,為書畫教師和學習者搭建書畫教育的云平臺,深度融入中國傳統書畫教育的文化傳播體系?;ヂ摼W時代下的書法有以下兩種主要的對接模式:一是基于書法的新媒體產品,而是基于互聯網的書法交易。
通過云計算和大數據,智能收集各種書畫數字資源,分門別類,促進優質資源的傳播與共享。泛在網絡將通信網、互聯網、物聯網三網融合,進而使“信息空間與物理空間實現無縫的對接”,并“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時空地域的界限,使得‘時時能學、處處可學、人人皆學’成為現實”,其融入書畫教育教學活動中,可創設虛擬空間與現實空間相結合的網絡學習環境,實現與臺式機、筆記本、手機、手持電腦等終端的“多屏互連互通互動”,構建一體化的“互聯網+書畫”教育平臺,形成4A(Anyone,Anything,Anywhere,Anytime)的學習環境。
優秀書畫教師在平臺上上傳個人書畫教育視頻,在浩如煙海的教學視頻資源庫中往往只有真正有特色,真正有意義的視頻資源才能脫穎而出。而平臺也能夠充分傳播名師資源,使得世界各地的書畫學習者都能擺脫時空限制,便捷得學習書畫。
對于書畫教師來說,亦可謂名利雙收。教師在平臺上上傳個人教學課程,不僅能讓更多人享受到自己的教學成果,而且借助網絡傳播的力量,即使每節課收費較之面授課廉價很多,個人盈利也非??捎^。同時,網絡課程一次拍攝就永久存在,克服了實體課程的時空限制,也能夠給書畫教師們帶來長遠的收益。更重要的是,網絡傳播的強大力量能夠讓優秀書畫教師們的聲譽更加廣闊地傳播,不再局限于自己所在的學?;蚴浅鞘?,能夠更好地走出去。
對于書畫學習者來說,足不出戶就可以享受到高質量的廉價教學資源,種類豐富,選擇范圍廣。不僅免去了路途奔波的艱辛,而且大大降低了學習的成本。低成本、低門檻但是蘊含深厚文化底蘊的學習模式,無疑能為大眾的書畫學習帶去許多便利。另一方面也大大促進了書畫文化在普通人生活中的傳播。
平臺資源匯聚,也大大促進書畫界學習交流。俗話說:“三人行,必有我師”,書畫學習也是這樣。各位名師之間,學生之間,師生之間也可以互相學習,互相促進學習。每一個不同的流派都有自己的長處與特色。有了一個便捷的平臺進行交流學習,會有更多機會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碰撞交融,創新創造,有助于整個書畫行業的進步與發展。
對于有個性化需求的學習者,還可以開發VIP陪練模式。學生在平臺上預約老師,老師在預約的時間段為學生提供指導陪練服務。利用移動終端的攝像頭,老師觀察學生的表現,實時進行指導;利用語音視頻,老師與學生就能進行便捷的交流溝通。雖然這種陪練模式依然沒有實地個性化教學那么方便,但是已經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微課視頻學習缺少師生反饋的問題。而同時卻兼具有許多實地學習所不具有的優勢。
參考文獻:
[1]任昌山.加快推進2.0,打造教育信息化升級版——《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解讀之二[J].電化教育研究,2018,39(06):29-31+89.
[2]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文化部等部門關于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若干意見的通知[N].中國文化報,2016-05-17(001).
[3]黃亮.論“互聯網+”時代的書法發展[J].中國書法,2016(24):189-191.
[4]工業和信息化部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的行動計劃(2015-2018年)[J].功能材料信息,2016,13(06):17-23.
[5]郝春燕.互聯網+新“非書寫”時代書法學學科機遇[J].藝術教育,2018(21):65-6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621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