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升探討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初中階段的學生已經擁有了屬于自己的特殊思維方式,他們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需要教師及時放手,促進他們全面發展。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要以學生為中心,通過教學模式的優化、授課內容的補充、有效策略的實施,進一步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會比教師直接灌輸指導的成效好。本文對此進行了具體的研究,希望能為初中生真正學好語文帶來一些積極的影響。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策略;思考
引言:如何啟發學生思維的創新力與想象力,鍛煉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從不同的角度或者新的層面出發,引用趣味元素,貫徹人文精神,為學生成為高素質、全能型的建設人才做出應有的貢獻,這是教師們值得深思的首要問題。實踐中,培養學生自主的學習能力,應由教師負責監督、點撥與鼓勵,給予他們不一樣的情感體驗,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鑒于此,筆者特意準備了以下幾點建議。
一、情景教學引入課堂
培養初中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要先讓學生認識到、了解到學習語文知識的重要性。教師將情景教學法引入課堂,通過抽象內容的展示、相關問題的研究,改變學生被動的認知狀態,以直觀的探究增強自學的能力,方便后續教學工作的高效推進[1]。另外,教師應創設不同的語言環境,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個性化發展,借此取得事半功倍的理想成效,真正的做到以生為本、因材施教。如學習《刻舟求劍》一文時,要改變學生的古文學習態度,克服學生學習古文的畏難心理,教師就必須改變傳統學習模式,讓學生從背誦文章、理解字詞句段的含義轉向對文章的整體性理解。此時,教師可以創設學習情景,讓學生觀看多媒體大屏幕上所播放的刻舟求劍這一小故事的動畫和漫畫,以此加深學生對這個故事的了解,并從多個方面分析故事中人物的心理、動作與神態。在初步分析結束后,教師還可以在班級內組織情景劇模仿比賽,讓學生通過自己的了解來復述這個故事,并對復述得最完整、對人物心理及文章中心思想把握最為準確的學生進行獎勵。
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新課程的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和諧、持續地發展,而終生學習的愿望是人不斷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成功的教育,就應該是喚起學生自主學習的需求。只有那些喚起學生學習探究欲、驚訝感的教學,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所以教師要放開手腳,以“合作者”的身份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要善于創設各種機會,幫助學生去發現和去探索知識的奧秘,用心去營造一種學習氛圍,充分培植學生“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心,從而讓學生以活躍、旺盛和高昂的精神狀態去積極參與課堂學習[2]。學習給學生帶來的不是知識的灌輸,而是自主學習的魅力、成功的體驗,這也是初中語文虛擬情境教學的創設原則。如教學《皇帝的新裝》時,讓學生閱讀了故事以后,我說:“大家看怎樣學習這一篇課文?”“來表演嘛!”沒想到有個學生大聲說,我說:“怎么演?”同學們到來了興致了,有分角色自說自演,有一個人用不同的聲音演,還有一人讀另一個人演……我看這個也不失一種語文學習呀,就同意了。沒想到這節課很成功,同學的參與熱情很高,表演很投入,更沒有想到的是,出現了中外兩個版本的表演形式。
三、問題引領逐步深入
朱熹說過:“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边@充分說明了教學過程中疑問的重要性。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用問題來引領學生,引導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步步深入。如學習《魚我所欲也》時,我就運用了這樣的教學方法。在預習階段,學生對文本中很多字詞如“茍得”“得兼”“辟”等的意思理解存在偏差,我先讓學生通過查閱字典來了解這些詞匯的基礎含義,之后引導學生通過反復閱讀來揣摩文本的整體大意,對文章有一個大致的把握,并拋出問題來引導學生深入了解文本的主旨:“魚和熊掌到底是指什么東西?在日常的生活中,自己有沒有遇到什么難以抉擇的事情?”學生紛紛陷入了思考。這樣,文本所要表達的含義就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在了一起,這種感情上的共鳴讓初中生對文本的理解更加充分。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我再對那些生字詞有針對性地進行重點闡述和解釋,幫助學生明確字詞意義,實現文本含義和自身感悟的有機統一,將知識內化,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四、激發學生內在需要
《學會生存》一書中指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闭Z文教學既要求學生掌握語文知識,形成語文能力,又要求學生適應未來的需要,掌握獲取知識的本領與方法。由學生的“學會”變為學生“會學”,由“要我學”向“我要學”轉變[3]。如教現代詩《秋天》時,如果所教學生都是農村孩子,學生對課文內容不難理解;如果一直生活在城市的學生,他們可能對課文內容理解起來就有一些困難了。教學這首詩歌,重點是引領學生品味詩歌優美的意境,教他們觀察生活,感受生活,善于發現生活中美的事物,激發學生表達美好感受的欲望。課堂上采用誦讀法和品味法,讓學生在朗讀與品味中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培養學生熱愛詩歌、熱愛祖國優秀文化的精神。在這個基礎上拓展延伸,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走進自然,開展“走近秋天,親近自然”的活動。學生返校后,創作了很多以贊美秋天為題材的作品,包括攝影作品、散文、詩歌等。然后將學生的作品整理歸類,舉辦一次“走近秋天,親近自然”成果展。這樣,既讓學生懂得生活中處處有語文,又滿足了學生心理的需要,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
五、自我評價以及反饋
進行自我評價是學生實現自主學習的一個過程,同時也是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一個側面表現。所以在語文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及時的對學生的學習結果做出客觀的反饋,因為在教學工作中是否有反饋會影響教學的效果。通過教師的反饋,學生會知道自己在自主學習這方面的不足,然后優化自己的學習目標。同時,教師還可以根據自己對學生的反饋來引導學生掌握學習策略,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能夠運用自己掌握的學習策略。在我國實行的新課改中,還明確的規劃了教學評價的標準,教學評價應當注重學生興趣方面的激發,進而提高學生在語文學習方面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應當有一個有效的評價體系,以促進學生可以全面的發展和提升自己的能力,學生能夠感受到自己的進步,并且為了目標而努力的拼搏。
結語:
總而言之,初中語文教學中,一定要將學生放在主體地位,重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只有當學生自發的對教學的內容進行學習和探究,才能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習的效率。自主學習也是對學生的一種解放,學生不必再拘泥于一種教學模式下,他們可以自主的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而老師只是起指導和恰當的糾正作用。
參考文獻:
[1]趙榮.基于新時期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探討[J].讀與寫:上,下旬,2015(23):10-11.
[2]尹敏.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養成策略探討[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16(07):12-13.
[3]王家榮.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探討[J].金色年華:教學參考,2016(04):197-19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638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