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探究幼兒園科學領域學科教學有效性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在幼兒園的教育中,根據教育指導綱要的要求,教育共分為社會、語言、健康、藝術、科學五大內容。在科學領域的教學中,又包含了科學及數學兩項內容。由于幼兒園階段是重要的啟蒙教育,對于幼兒未來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本文將結合幼兒園教學中的科學領域教學進行分析,探討有效的教學策略,為廣大幼兒園教師提供可參考的意見。
  關鍵詞:幼兒園;科學學科;教學;有效性
  引言:幼兒在幼兒園接受諸如社會、語言、健康、藝術、科學等方面的教育,使其對社會、對世界有了初步的認知,對于其今后各階段的學習具有積極的影響。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要確立科學在幼兒園階段教育的重要位置,通過科學教育培養幼兒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激發想象力和創造力,從而有效帶動其它學科的良好學習。因此,在幼兒園科學領域的教學中,教師要從幼兒發展的實際出發,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學計劃,通過對幼兒的有效開發和啟迪教育,培養幼兒的學科感知力,提升幼兒的科學素養。
  一、從幼兒實際出發,制定科學的教學計劃,激發幼兒的探索欲
  很多幼兒園教師在科學學科教學中,受傳統應試教育影響嚴重,沒有從幼兒發展的實際出發,使幼兒過早地接受了小學階段的教育,表面上是對幼兒進行了提前的教育,希望通過此種教育方式使幼兒在未來小學的學習階段降低學習困難,但實際上卻適得其反,沒有順應幼兒的心理發展以及實際學習接受能力。基于此種現狀,教師應深刻反思自我的教學,從幼兒實際出發結合科學領域學科的教學內容制定合理的教學計劃,有效激發幼兒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使幼兒在當下的年齡段接觸到適宜其學習和發展的教學方式。建議教師在教學中,要明確一切教育應從幼兒的實際出發這一根本立足點,注重對幼兒求知欲與探索欲的激發。如在教學中,廣泛汲取國內、國外先進的幼兒教育經驗并為己所用,結合所教授的幼兒實際情況,科學制定教學計劃,從幼兒的認知能力以及興趣點入手,實現教學方法的不斷創新[1]。教師在教學中仍要確立幼兒的課堂主體地位,在科學教育中,充分調動幼兒的動手實踐能力,使其感受到科學學科魅力的同時,更能夠積極探索學科的奧秘,有效培養學科思維、提升學科能力。如學習“神奇的泡泡”,幼兒對吹泡泡這一活動是非常感興趣的,教師在教學中就要善于啟發幼兒,如向幼兒提問:小朋友們,我們用什么工具可以吹出泡泡呢?幼兒會有不同的答案,如吸管、小鐵圈等。這時教師要帶領幼兒進行親自的動手實踐操作,使幼兒在感受到吹泡泡的快樂的同時,在教師的引導下能夠思考吹泡泡的科學內涵,有效激發幼兒對科學學習的興趣。
  二、科學教學的素材要從生活中獲取,利于幼兒的理解和掌握
  科學學科是源于生活的,當教師的教學能夠與生活建立起良好的聯系,那么更加利于幼兒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以往的教學中,可能教師更拘泥于教材內容的講解,由于沒有與生活建立聯系,使得幼兒對科學領域的學習產生一定的陌生感,沒有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教師結合教材內容,從中獲取與生活產生密切聯系的內容,并帶領幼兒進行相關的實踐活動,使得幼兒對科學知識的學習與理解更加深刻。如學習“有趣的影子”,教師利用教室內光線較好的地方帶領幼兒進行活動,活動的形式可以是游戲的方式。如踩影子,在保證幼兒安全的前提下,一個小朋友如何才能踩到另一個小朋友的影子?因為有時影子在我們前方,有時又跑到了后方,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引導幼兒發現自身行動與影子變化的特點,發現自身站的方向與光的位置對影子位置的變化有影響。另外,從激發幼兒興趣角度出發,帶領幼兒做影子游戲,如擺擺手,發現影子也跟著自己擺擺手。另外,觀察隨著時間的變化影子長短的變化等,在有趣的影子活動中,教師積極引導幼兒學會觀察,通過豐富的教學活動充分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激發其科學探索欲,使其對生活的細節具有觀察意識和能力,從生活中探索更多的科學奧秘,為今后其他學科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充分發揮教學工具的輔助作用,增添科學領域學科教學的趣味性
  在幼兒園科學領域學科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教具,使得課堂教學更加直觀、清晰,有助于幼兒的觀察與理解。處于幼兒階段的孩子對事物認知比較懵懂,教師應在教學中充分考慮幼兒此階段的特點,注重教學的靈活性,從幼兒活潑好動、對事物充滿好奇的角度開展教學,尤其結合教材內容充分利用教學工具,可以吸引幼兒的學習注意力,通過教師“神奇”的操作,便有效激發了幼兒對科學探索的精神。同時,教師要積極鼓勵幼兒進行動手操作,感受科學學科的魅力與神奇,并適時引導幼兒知曉表象背后的科學內涵。如學習“摩擦力”的內容,摩擦這一現象出現在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教師可以讓幼兒們觀察自己的鞋底,發現鞋底是有紋路的。尤其在冬季,穿鞋子要注意防滑,很多鞋子底部的紋路就更深了,就是為了增強鞋子與地面的摩擦,避免人在行走的過程中摔倒。教師在向幼兒介紹完摩擦與生活的內容時,引導幼兒進行獨立的思索,看看還有哪些關于摩擦的例子。在接下來的授課中,教師巧用教學工具,使得幼兒對“摩擦”實現更深層次的理解與認知。如準備好紙屑、塑料格尺、鐵絲等教具,教師將格尺在褲子上反復摩擦之后,放在紙屑上,發現紙屑都沾在了格尺上。這是因為摩擦產生了靜電,靜電具有吸附性,將紙屑都吸到了格尺上。也可以用被摩擦過的格尺吸頭發,幼兒會發現教師的頭發也被格尺吸起來,感到學習趣味性的同時,幼兒也可以進行實際的操作,加深印象,了解摩擦能夠產生靜電。
  四、注重與幼兒之間的良好溝通與交流
  幼兒雖然年齡小,很多時候語言表達會不明確,但教師更不能忽視與幼兒的良好溝通,尤其在科學領域學科教育方面,對于幼兒未來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加之很多在理解上比較困難的內容教師更要與幼兒建立積極、良好的溝通,確保幼兒能夠理解教師多講授的內容。溝通的方式可以分為直接溝通和間接溝通,直接溝通就是詢問幼兒是對雖所學的知識清楚明白了。間接溝通則是教師根據幼兒的課堂反饋,在掌握幼兒的實際學習情況之下,有目的地為幼兒設置啟發式問題,通過層層的問題解答,使得幼兒對所學知識實現理解和掌握?;蛘吖膭钣變褐g的互助學習,相信也會取得良好的效果。
  五、幼兒教師要不斷加強學習,提升自我職業素養
  幼兒園科學領域學科教學若要實現有效性,對于教師自身教學素養必然有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教師擁有不斷學習、充實自我的意識,充分利用學校提供的學習平臺,不斷充實與完善自我知識體系。另外,教師可以利用網絡資源的優勢,在網絡上尋找更多學習的資源以及學習網站并同其他教師一起分享和學習,實現整體幼兒園師資隊伍的進步,全面提升教師隊伍的職業素養。
  結語:幼兒教育是孩子接受教育的開端,對其今后的學習生涯具有重要的影響。教師應充分重視科學領域學科教育的重要性,加強自身職業素養的同時,要從幼兒的實際出發,不斷探索有效教學方式,助力幼兒健康、快樂地成長。
  參考文獻:
  [1]張雪琴.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學的有效性探究[J]. 當代教研論叢, 2018(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63904.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