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作品《沂蒙那座一橋》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本文通過淺析作品《沂蒙那座—橋》,探討作品中所倡導的“紅色文化”革命歷史題材的創作上的創新性和創作形式以及表現方式,從而啟發更多的舞蹈編創者創作出優秀的作品。
關鍵詞:紅色文化;創作形式;舞蹈創作
看到作品命題的時候,“沂蒙”兩個字,親切和熟悉。從蜚聲海外的質樸沂蒙小調,到家喻戶曉的沂蒙革命故事,再到耳熟能詳的沂蒙精神。
“沂蒙”兩個字所承載的歷史意義,早已深深根植于人們的內心。
而這部以革命歷史為題材的舞蹈作品,所傳達出來的歷史意義,鮮明而深刻。
近現代的中國,千瘡百孔的,仿佛無論多少個晝夜更替也無法將其安然撫平。那個充斥著壓迫和反抗,侵略與斗爭,戰火紛飛,硝煙彌漫的崢嶸歲月,悲慘而壯烈的歷史鮮活得仿佛能夠觸手可及。
隨著以“紅色文化“為倡導的革命歷史題材的舞蹈作品大批涌現,觀眾在視覺上難免產生疲勞。但與這些眾多相同題材的作品截然不同的是,編創者是以“時空穿越”的敘事手法,在舞蹈的呈現方式上,大膽的進行嘗試和革新。順應時代的進步,從乏味的敘述方式中脫穎而出,給觀眾一種“作品并非單純述說一件歷史事件而已“的想法,讓人們更多的感受到的,是編創者在創作上的藝術水準和修養,以及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并駕齊驅。
作品所講述的是解放戰爭中,為支援孟良崮戰役,沂南婦救會,“沒有橋腿用人腿,沒有橋板用門板?!泵爸鴶橙说呐诨鹩萌崛醯募绨蛟诒涞暮铀屑芷鹆艘蛔盎鹁€橋“,使一個團的兵力及時奔赴戰場的真實歷史故事。
舞蹈以“現代小女孩“的視角切入推動整個故事情節。舞蹈的開端,編創者使用“動靜結合“的方式,把“現代小女孩”的“動態”與“沂蒙紅嫂架火線橋的雕塑博物”的“靜態”形成鮮明對比。既能從情節上簡明扼要的呈現給觀眾編創者所想要表述的故事情節和編創用意,又能在舞臺藝術和視覺效果上呈現一種“動靜”美感和藝術表現力輸出。
“現代小女孩“對革命歷史的好奇與渴望,在表演者的肢體與眼神的情感流露的夾縫中傳遞給觀眾,待至那向歷史長河瞭望的目光拉長,主人公亦被時空拉入歷史的回憶中。突如其來的穿越讓”現代小女孩“一時不知所措,但看到門板”橋“下的紅嫂們堅定而隱忍的眼神,和戰爭前線的緊張與激烈,讓她心生敬意,仿佛是一股強大的民族凝聚力賦予她一種使命感,迅速的把她融入到這場戰勢緊迫的危機之中,與紅嫂們共同浴血奮戰。
隨著表演者們動作的幅度與力度,以及音樂的強度放大,整個情節也被逐漸推進高潮。前線作戰激烈,此時此刻的女英雄們肩上扛起的不僅僅是一個團的兵力,更是一種強大而沉重的對革命勝利的渴望。危難之中,相互支撐,彼此給予希望與力量,一邊倒下了,另一邊又扛起來,她們在硝煙中,扛起了整個民族的希望。編創者成功塑造了“正面,偉大,堅忍不拔,剛毅頑強“的”女英雄“形象,甚至在某種意義上,削弱了女性原有的柔軟脆弱的特質。帶給觀眾們一種視覺和情感的沖擊力,使之產生強有力的思想上的共鳴。喚醒人們內心深處強烈的家國情懷,對”女性“的敬仰以及對歷史的崇仰、民族赤誠的信仰。
高潮到達最高點時,女英雄們奮力一搏扛起肩上的重擔,掙扎與堅持之間,紛飛的炮火連同她們的吶喊,主人公被一股力量拉回現實世界中,聲音剎時戛然而止。
戰爭終于勝利了。整個舞臺洋溢著勝利的喜悅,小女孩抑制不住的激動與自豪,女英雄們看到的勝利的曙光,都在不經意間感染觀者。舞蹈接近尾聲,編創者所要直抒胸臆的情懷已然真真切切地傳遞出來。
那些充滿著驚心動魄的,激昂的,壯烈的,紅色的革命歷史,那不朽的崢嶸歲月,那偉大的沂蒙精神,皆定格在了那“門板”之中。
從結構樣式上來講,這個作品應屬于情節式結構。作品在情節的呈現上兼備抒情性和敘事性,有充足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支撐,亦充分表現了傳統深厚的本土題材,使之成為一個極富藝術性和感染力的,歷久彌新的作品。
從動作上談,作品中“紅嫂“們整個動作的呈現,大致趨于”蹲“,這不僅在感官上與”小女孩“在門板上的動作有明顯對比,而且更多的蘊意在于強調突出”紅嫂“們在水中架起”火線橋“的不易和艱辛,由此可見編創者的專業素養和對細節的嚴格要求。
再談到舞美,作品從開端的兩束打光,以及舞蹈過程中的燈光切換,再到舞臺銀幕在作品情節中設計的激烈的“戰火”和勝利的“紅巾”,不僅創造出相應的情調,表現出動作發生的環境,而且在故事情節上起到推動和升華的作用,渲染情緒氣氛。在道具的運用上,以我個人看來,作品中的兩個道具,都運用得恰如其分?!伴T板“是整個作品的線索和主旨,在作品中起到關鍵決定性作用,是整個舞蹈的情感支撐點和輸出點;而”紅頭巾“則有點睛之筆,從舞蹈的開頭和結尾上,有首尾照應,前后相宜的作用,在舞蹈的高潮部分,更是起到傳遞力量和希望的凝聚點,升華主題的作用。所以我們在賞析劇目中常常都會著重注意道具在舞蹈中所賦予的寓意,真正達到”借物抒情“、“形意相依”,上升實現藝術性、觀賞性、抒情性、寓意性的境界,實屬不易。而此作品卻做到了。
最后我想談談這個作品的由來,真正在歷史上,搭架“火線橋“的”紅嫂“是三十二名。而這部作品真正受到的靈感源,應是早前由歷史事件改編制成的電影—《沂蒙六姐妹》。延伸到電影,便讓我思緒中”搭著紅蓋頭的新娘“與電影中”永遠的新娘“重合。突然就明白了舞蹈開端燈束下著重強調”新娘“角色的用意。
電影中”新娘“人物形象的塑造尤其令人印象深刻,戰爭剝奪了她的丈夫,剝奪了她的一生。她終其一生也沒見到丈夫一面,用盡了一輩子的時間等待愛人的歸來。盡管如此,她仍然為了家國奮不顧身,這樣堅貞的愛,這般堅定的情懷。我想創作者之所以在作品中著重塑造”新娘“這個人物角色,想要表達的,恐怕遠遠不止這些。
戰爭“與”女性““兩個關鍵詞一直都是處于博弈狀態,”戰爭“一詞自古以來便被貼上“男權”的標簽,而“女性“生存在”戰爭“的背景下的卑微地位,往往揭示出”戰爭“的悲壯。而這部作品呈現的,是極富濃厚”女性主義“立場的,寄寓創作者對于性別、民族、家國等問題的復雜態度,為女性話語有效拓展了表達空間。
結語
作品在舞蹈中縱觀歷史長河,運用當代舞與時代意義相融合,賦予舞蹈深厚的人文情懷。在舞蹈中探索歷史,敬仰歷史,烘托出舞蹈作品中所蘊含的富有時代色彩的歷史符號,從而喚醒人們對革命歷史精神教育的重視,以及廣大從事舞蹈事業工作者對革命歷史題材作品的深刻考量?!奥仿湫捱h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边@條對歷史探究的求學之路,勢必任重而道遠。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640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