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背景下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策略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本文分析了新課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策略轉化的方法和路徑,為培養學生地理綜合素養和地理學習興趣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讓素質教育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關鍵詞:新課標;高中地理;策略
教學策略是具體教學情境下教學理論與教學方法的融合,是教師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動態原則教育方法、解決教學問題的策略。教學策略兼具理論性和方法性,一方面屬于低層次的教學理論,另一方面則屬于高層次的教學方法;既是解決某一類教學問題的教學理論概括,又是解決某一個實際教學問題的具體教學方法。新課程還被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學策略受到新課改理論的影響,需積極地采取有效、新穎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并用其來解決課堂教學中的動態狀況與問題。
1、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前蘇聯的教育學家、心理學家贊科夫認為讓學習充滿無拘無束的氣象是教師的責任,教師應該致力于構建讓學生能夠自由呼吸的課堂。如若不然,那么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會失去原本的意義。高中地理教學的新課程改革要求將學生放在主體地位上,教師只有吸取了學生的注重,才能讓學生主動地接受其傳授的知識,并讓學生主體地位得到充分的發揮。良好的教學氛圍在其中的作用不言而喻。
作為教學中最大的催動力,興趣的激發能讓學生對地理產生發自內心的熱愛,感受到地理學科本身的魅力。課堂前五分鐘的導入往往是將學生從閑散的精神狀態引入到課堂氛圍、讓學生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學習中的關鍵環節。地理教師可以在備課環節思考引入學生感興趣的、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與地理課堂教學內容息息相關的圖片、視頻、新聞、圖片和詩歌等內容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課堂導入環節就設置一個輕松有趣的課堂氛圍,讓學生保持良好的學習勁頭,提升課堂教學的成效。
2、重視地理知識的傳遞
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將科學知識和科學的學習方法高效地傳遞給學生,這就需要對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和已有的學習經驗進行深入了解,幫助其養成自主性構建的能力。高中地理老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當更加重視知識的傳遞過程,將之作為轉變教學策略的焦點,科學的教學策略往往能幫助學生將知識形成框架、引導學生自主地總結重點和難點,并主動將所學知識作用到生活實際之中去。
高中地理新課程標準將傳遞對學生有實際效用的地理知識作為終極目標。課本教材傳遞的是經過教育學家和地理專家研究過的文字總結式的結論性知識,要讓學生掌握知識的本質,還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課本知識進行還原、重演和挖掘,讓學生體會從書本中來,到生活中去的妙處。教師可以在地理教學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從生活實際著手,將地理知識以直觀、具象的形式展現到學生面前。比如,在高中地理必須課《荒漠化的危機與治理》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以致用、舉一反三,以自己生活中了解到的地區和現象為例,闡述荒漠化的現狀。這樣可以糾正學生傳統的學習理念和學習誤區,引導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提升應用能力,改變唯分數論的思想,從心里端正學習態度,愛上地理知識的學習。
3、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
地理學習能力是指學生對地理學科知識的把握能力和深入鉆研能力,一方面是指學生書本知識掌握能力,另一方面則是指學生地理信息獲取能力和地理工具運用能力,比如繪制地圖、熟悉地理圖表、分析地理信息、歸納地理知識框架等等。
地理學科在學科屬性被歸為文科,但是它和主要依靠背誦的政治、歷史學科不同,需要在記憶的基礎上加深理解,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僅僅羅列知識點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引導學生地理學習能力提升。不會讀圖,就不能準確地判別地區和國家,不會分析圖表,就不能精準地預判出地圖上地區的位置、氣候、水文、植被和土壤等信息。以自然地理的教學為例,教材中充斥著抽象的概念,教師只有引導學生形成發散思維,才能對地球等立體概念形成具象的理解。如果學生只是單純地背會了行星和各個時區的概念,絕對是理解不了晝夜更替和時區問題的概念的。
4、增加地理課堂活動
新課程教育理念徹底地將填鴨式和滿堂灌的教學方式杜絕在科學教學方法之外,地理教師在組織相關教學活動時要善于思考、探索多元化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學習熱情,將教材內容有機地融入到教學環節中,學生可以積極參與、主動探究、樂于合作,同時能夠實現三維目標的同步發現,由此可見,豐富課堂活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高中地理教學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教師可以引入小組討論、角色扮演、情境表演、知識競答等多種教學方法。比如在河流的綜合治理與開發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劃分為四個小組:特派員組、水利組、農業組、工業組,不同小組的學生紛紛從自己的視角出發去探討問題的解決方法,課堂氛圍空前的活躍,寓教于樂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對課本知識形成深刻的印象。
5、鍛煉學生地理思維能力
動機、興趣、欲望和愛好往往是激發學生思維發展最直接的動機。興趣是讓思維活躍的最主要因素,提問是將興趣轉化為行動的催化劑。在高中地理知識課堂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提問的機會,讓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在教師的引領下得到更大的激發。同時,教師也可以在教學設計中融入一些合作探究模塊,讓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實現手腦結合,養成融會貫通的意識,并形成獨立思考、勇于質疑的精神。教師可以從中鼓勵、實時引導,讓學生在資料查閱、理論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去科學地解決問題,積極地鍛煉自己的思維和能力。
地理課堂教學正處于新課程改革深入的背景之下,教師可以通過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學習氛圍、創設良好的互動情境、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思維能力等視角來轉變地理課堂教學策略,在實現新課程教學目標的前提下進行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以生動、形象、活潑的方式來向學生傳遞地理知識、激發學生地理也可以興趣,讓學生高效、愉悅地完成知識的積累,教師和學生也可以在這個過程中形成更穩定的師生關系。
參考文獻:
[1]張大均.教學心理學[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135.
[2]楊旭昌.新課標下中學地理課堂教學改革的探索[J].教育革新,2010(4).
[3]張金萍.如何提高地理課堂學活動的有效性[J].地理教育,2011(4).
[4]趙靜靜.新課改中關于地理課堂教學的問題與建議[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7(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641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