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區高校就業指導課程與教學探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民族地區高校應就業精準化指導之勢,對于就業指導主陣地——課堂的關注越來越多,通過成立教研組、教學比武等形式促進教學效果的改善,成效顯著,同時,就業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被大學生所需求,為保證教學效果,從教材、課堂組織、教師等方面探討改革先創的對策。
關鍵詞:就業指導;對策;調查
一、就業指導課程與教學現狀
系作者所在高校吉首大學為例,在校生2萬余人,兼職承擔就業指導課程教學任務的輔導員 40余人,就業指導課的師生比例大約是 1:500。就業指導課程作為公共必須課程開設,該課程歸屬于招生就業處。教學班級大體按照學院、專業設置100人左右為單位的班級;就業課程系列老師以輔導員為主。通過三個層面遞進促進大學生就業意識、就業技能及職業生涯規劃。形成3個層次3方面內容的就業指導體系,通過講座形式進行就業指導課程的教學,主要包括大一階段--就業指導Ⅰ(為大學、大學何為、大學為何,職業與職業制度,職業生涯規劃與設計,決策行動,積累才干);大二階段--創業基礎;大三階段--就業指導Ⅱ(成人、成才、成業,就業形勢與政策,就業信息收集與簡歷制作,求職的途徑與方法)。
通過調查和訪談,學生對于就業指導工作以下幾方面特備關注:(1)師資力量薄弱,顯現出動態、臨時的特點。以各學院輔導員為主,沒有專業的就業指導課程教師隊伍;(2)授課以理論宣講為主,授課形式單一;(3)就業指導課程考核標準不明確(4)就業活動比較少,2017年開始,就業處開始組織就業指導四大賽事: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職業規劃大賽、簡歷大賽、模擬應聘大賽,以賽促進就業指導工作的開展,但指導次數、指導水平有限;學生參與受限;(5)部分老師將就業指導直接與專業對應的可能性職業掛鉤,人為縮小了就業指導的含義和基本的內容:普及就業知識、增強職業生涯規劃;(6)就業指導課程授課時間安排不合理,集中在周末開課;(7)大班授課,課堂互動、分組討論很少;(8)欠缺專業化指導;(9)個性化指導需求迫切;(10)求職模擬或實際訓練活動較少,理論與實踐結合度不夠,教學效果不明顯。
二、就業指導課程與教學改革的對策
?。ㄒ唬┚蜆I指導教材選擇的專業化
就業指導課程由于課時、班級等有限設置,多數情況下以講座的形式進行,只能選擇3-4個主題進行講解。教材內容理論重于實踐。就業問題根據學生個人職業規劃來看,就業問題屬于個人問題。就業指導課程作為就業指導的主渠道、主陣地,對于就業指導教材的需求越發趨向專業化。不僅僅需要普及就業相關的常識性理論知識,同時需要解決不同學生個性化求職問題和疑惑。因此,針對不同專業,允許并落實采用不同特色的就業指導教材。就業指導課程涵蓋大學各個階段,在體現教材的科學系統性的基礎之上,課程教材應根據不同學院、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特點,編制特色教材。
(二)就業指導課堂組織模擬企業化
在課程開設最初,按照不同專業進行自由組合,設計成公司的職能架構,學生結合專業、個人興趣進行職位匹配,并按照專業成立不同的子項目公司。在具體的就業指導課程中,以團隊項目的形式參與互動和答疑,提高就業指導的效率并體現專業特色化建設。對于虛擬化的企業進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建設、自我教育。將就業指導理課程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推動課堂任務開展。鍛煉學生綜合職業能力,將“被動適應”轉化為“主動思索”,開發學生的實踐潛能及創造性能力。
?。ㄈ┚蜆I指導課程教師隊伍專業化
就業指導課程教師需要具備現代心理學、管理學等相關專業知識,還應該有一定的社會工作經歷、職業實踐經驗、懂得職業咨詢技能等,并經過就業指導相關專業培訓。
首先,配備專項經費組織就業指導課程教師參加專業培訓,短期培訓與長期培訓相結合,校內培訓與校外培訓相結合。其次,安排就業指導課程老師跟隨畢業生積極進入企業實習實踐,將專業培養與職業教育相結合,加強高校與企業的結合。然后,將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和大學生自身特點相結合,給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就業指導。最后,積極吸收社會優秀人才參與到學校就業指導教學工作,加強與用人單位合作。此外,選拔具有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等專業背景的優秀教師加入到就業指導教師隊伍中來,積極打造一支專兼結合、專業化就業指導教師隊伍。
當下,畢業生就業選擇困難、就業質量不高、社會需求差距明顯都需要就業指導課程進行縱深改革,內涵式發展更側重于就業指導實踐與理論的相結合,才能實現課程的有趣、實用等綜合化需求的改變。同時,專業課程以及學生第二課堂等多方聯動,才能培育出高素質為社會所需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呂媛. 高校畢業生精準就業服務的理論內涵與實踐探析[J]. 中國大學生就業, 2017(13):40-44.
[2]張海江. 在大數據環境下做好高校大學生就業工作研究[J]. 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 2017(28):98-99.
[3]王美麗.大數據時代高校精準就業服務工作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2016(6):84-8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642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