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析鄉村體育器材的開發與創新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體育器材是體育教學的物質基礎,但由于鄉村學校體育器材的不足,給學校體育教學帶來了很大的不便。為此,筆者從“安全性、一物多用、變廢為寶、因地制宜、突破難點和關注差異”六個方面例析體育器材的開發與創新,并分析其科學性與實用性,旨在豐富體育課堂,推動鄉村學校體育的新發展。
關鍵詞:例析;鄉村;體育器材;開發與創新
一、守住底線,遵循安全性原則
案例1:在1節水平二(四年級)的實心球課中,教師用廢舊的報紙包住2個壘球,然后用膠帶纏緊,制作成了兩個簡易的“實心球”用于雙手頭上向前投擲實心球的教學,該做法有效地提高了課堂的安全性,降低了突發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剖析:體育器材的不合理使用導致學生受傷的事件時有發生。一些器材,由于它們的質量重或形狀尖,如:實心球、鉛球和標槍等,對于低年級學生或者初學者來說,在教學中很容易發生教學事故。筆者認為,教師可以自制一些器材,比如紙棒、紙球、小沙包等作為輔助器材,幫助學生感知動作技術結構、掌握運動技能,又能提高了課堂的安全性。
二、一物多用,厲行勤儉節約
案例2:在1節水平一(二年級)的50米快速跑課上,教師在課的準備部分引導學生用身體的不同部位攜帶著報紙進行各種跑的練習;在基本部分,教師又帶領學生用廢舊的報紙完成了“頂風送信”、“抓尾巴”(用紙條作“尾巴”)等游戲。在課的結束部分,教師讓學生坐在報紙上,跟著音樂的節奏進行了放松。
剖析:在體育教學中,提倡一物多用和“簡約體育”的教學,能用輕器材就不用大器材、重器材,能用小場地就不用大場地[ ]。教師用廢舊的報紙貫穿課堂的始終,既有效創設了多種學習情境,又引導學生體驗了運動的樂趣,提高了學習動機水平。
案例3:在水平一(二年級)第一學期的教學中,一名教師利用報紙作為常用的器材貫穿到整個學期的體育教學中。如:在《跳躍與游戲》單元中,教師利用報紙進行了“渡河搶險”的教學設計,引導學生進行各種跳躍的練習;在《跑與游戲》的單元中,用報紙設計了“頂風送信”、“抓尾巴”等游戲,發展了學生快速奔跑的能力;在《投擲與游戲》的單元,又設計了“比比誰折的飛機飛得高”的游戲,發展了學生投擲的能力;在《體操與游戲》單元中,讓學生把報紙夾在下顎與軀干之間,以此來糾正學生前滾翻不低頭的錯誤動作,在學習肩肘倒立時,讓學生用兩只腳夾住報紙,來糾正學生易分腿的錯誤動作;在其他單元教學中,教師又同學生一起用報紙做成“足球”、“排球”和“保齡球”等簡易器材,便于體育教學。
剖析:農村學校體育基礎相對比較薄弱,應特別注意開發與利用各種實用的課程資源,確保課程的正常實施[ ]。筆者自大學畢業后,一直在鄉村學校從事體育教學工作,深知體育器材的不足是鄉村學校體育的短板,筆者相信好多鄉村學校也存在這樣的情況。報紙(或者廢紙、廣告紙、包裝紙等)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大多數人用完之后就扔掉了,而案例中的教師對報紙進行了開發與創新,并運用到體育課堂中來,此舉既激發了學生的運動興趣、糾正了學生的錯誤動作,又有效地提高了學習效率。而這種把廢舊的東西一物多用,既可以繼承中華民族節儉的傳統美德,又可以彌補鄉村體育課堂器材的不足。筆者認為,體育教師在開發與創新體育器材的一物多用功能時,首先要鉆研教材、考慮教法學法和了解學生;其次,要考慮提高器材的實效性,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它的功能和效用。
三、變廢為寶,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
案例4:有的鄉村教師會把打破的三大球吊起來做“摸高標志物”;用斷了的拔河繩作攀爬繩用于學生的體能訓練;把廢舊的羽毛球去掉毛后,涂上各種顏色,作為標志物;用丟棄的礦泉水瓶填滿泥土或沙子后配合木棍或者廢舊的PPR管子作為啞鈴、杠鈴等健身器材;用廢舊的輪胎制作“搖擺橋”、“山洞”和“壕溝”等,用于各種情境教學。
剖析:體育器材是消耗品,經常使用就會損壞。對于損壞的器材,有的人會把它們扔掉,而有的人就會別出心裁地變廢為寶。筆者認為,當學生面對著裝著沙子的可樂瓶當作保齡球、柳藤制作的呼啦圈、將小墊子半折疊起來作為障礙跑中的“矮墻”、把小墊子攤開平放在地上作“草地”、把羽毛拍的線剪光做成球門,把毽子當蹴鞠等新式器材的時候,學生自然而然地投入到體育課堂中來。此外,教師還可以發動學生一起變廢為寶,用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和合作能力,創新性地去制作一些簡易器材或對一些破損的器材進行二次回收再利用。
四、因地制宜,利用鄉村環境資源創生場地與器材
案例5:一位鄉村教師利用學校土坡進行體能訓練;利用學校周圍小樹、小溪做障礙跑練習;利用大樹做攀爬練習;利用田野、山地進行越野跑練習。
剖析:筆者認為,鄉村體育教師可以因地制宜地去開發鄉村特有的一些資源,如小溪、田野、樹林和山地等,以此來豐富鄉村孩子們的體育課堂。在開發之前,要充分考慮其安全性、科學性和實用性。
五、突破難點,提升學生的運動能力
案例6:在實心球的教學中,教師在實心球上綁上一定長度的綢帶,當實心球拋出后,飄揚的彩帶便于學生觀察球飛行的弧線及速度,以此來攻克難點:出手角度和速度。
剖析:投擲練習是枯燥乏味的,學生容易疲倦。初學者對于出手角度與速度沒有一定的概念,但是飄揚的彩帶勾勒出了實心球的運動軌跡,讓轉瞬結束的運動歷歷在目,學生很快能夠領會到出手的速度與角度對于投擲成績的影響。
六、關注差異,確保每一位學生受益
案例7:在實心球的教學中,有的孩子扔得遠,有的扔不遠,這是由于每一位孩子在性別、體育基礎、身體素質等方面存在著差異。扔得遠的學生即便不用盡全力也能夠扔到最遠處,扔得不遠的學生即便盡全力也不能扔到最前面。一位教師就這種現象,根據學生的成績,自制了三種重量不同的“實心球”,讓學生進行練習。
剖析:案例中的教師開發與創新了三類不同重量的實心球,不僅關注著“普通”的學生(中等水平),還關注著體育成績差和成績好的學生,此舉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提升了學生學習的信心。筆者認為,“一刀切”的教學其結果就是導致有的學生“吃不了”,有的學生“吃不飽”,這顯然與“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新課程精神相違背。
體育器材的有效開發與創新需要我們勤于思考,善于總結。當器材成型后,我們還要進行反復地試驗,在驗證它們的安全性和實用性后,才能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曹衛星.夯實基礎,強化監測,全面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N],中國教育報,2014(7).
[2]郭立勇.學校體育器材資源自主開發的四種策略[J],中國學校體育,2010(8).
作者簡介:姚堯,男,1989.02,漢族,江蘇徐州,本科,二級教師,體育教學。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647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