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和利用校本人文資源,體驗語文學習的快樂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校本語文課程資源是指在《語文課程標準》的指導下,依據現代語文教育思想及其相關理論,廣泛篩選、整合校內外的人文學習資源,以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拓展學生的視野。本課題旨在整合校內外的語文學習資源,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拓展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地提高教師與學生的語文素養,創造性地開發校本人文資源;開展主題實踐活動,為我校師生創設展示自己的平臺,繼續發揚社團精神,將中華禮儀資料、漢字聽寫等社團辦得有聲有色。
關鍵詞:校本;人文;資源;體驗;語文;學習;快樂
在新的課改教育形勢下,開發校本人文資源已成為新課改的重點。具有鮮明特色的語文校本資源不但可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而且可以提高教師的專業能力,彰顯學校的辦學特色,提高學生語文素養。作為語文教師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高度重視校本資源的利用與開發,充分發揮自身的潛力,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地提高教師與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以語文為主旨,全面提高語文素養
開發校本語文課程的設置和教學都必須圍繞語文素養的全面提升來進行。我們編寫的語文教材,不是一本單純的課外讀物,在每篇課文的結束,都有語言文字的練習題,思考題。根據每個單元的主題安排語文實踐活動和習作訓練。如學習了家鄉的特產,就讓學生用語言文字來夸夸家鄉的特產,為家鄉的農民解決實際問題。這些活動都帶有濃濃的語文味,通過參觀、訪問、調查等形式,來加強聽說讀寫的訓練,使學生備感親近,以此來為學生搭建語言實踐的平臺,引導他們在語言的實踐中內化語言、運用語言,從而全面提高語文素養、升華他們的人文涵養。
二、以校本教材為基點,開展主題實踐活動
樹立大語文的觀念,讓學生由教材的主題拓展到走向社會、走向自然的語文活動。在實踐活動中,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共同參與,使其能協調發展。因而學生不再是講臺下被動的看客,而是活動的主人。使素質在活動中生成、發展,在實踐中內化、優化,學會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并且在活動中不斷豐富自己的人文內涵。在校本課程的具體實施過程中,通過問題的設計,激發起學生的探求欲望,引導學生甚至家長或社會人士的積極參與,通過實地觀察、調查訪問、數據測量、參閱資料等實踐性的活動,解放學生的口、眼、耳、手、腳、腦,讓學生真正感悟到家鄉乃至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沒有學習的興趣,學習就會成為學生的沉重負擔?!痹谛1菊n程實施時,我們非常重視情境的設置,讓學生走出校園,以家鄉的自然、歷史、人文、建設為課堂。或者干脆到山上去游覽,或者到工廠車間去參觀,或者到田間地頭去動手,去實踐,認真對待學生的個別差異和個性發展,更加注重對話、交流和溝通,使學生在探索——發現、體驗——表達的架構下進行學習,突出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教學中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也充分地引導學生主動地發揮潛能,實現由維持性學習向創新性學習的改變,發展其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彰顯了活動的精彩。情境的創設,與學生的生活拉近了距離,無疑會充分挖掘學生的探索欲望,使學生在探索中受到教育,得到進步。在《家鄉的農諺、傳說》主題的教學時,我們讓學生回家去問老人,并作好記錄。同時擺在同學們面前的一個困難就是諺語中土話與普通話的押韻不同,需要解決,這時我們就讓學生去查一些農諺資料,再與家鄉的農諺進行比較,從而對農諺做到改字不改意。他們驚奇地發現,原來家鄉的人們是那樣充滿智慧,許多農諺與書上的意思一模一樣,于是內心充滿了自豪。在學生了解了家鄉的傳說以后,就帶學生實地參觀、游覽、考研,如讓學生爬一爬烏鷹山,摸一摸烏鷹山上的石頭,讓學生看一看節孝牌坊。組織學生當小導游,設計旅游線路介紹家鄉的景點,認識家鄉人民豐富的文化內涵。
三、以鄉土資源為依托,培養學生愛國情懷
一個愛國的人首先是一個愛家鄉、愛父母的人,不愛身邊的人,何以談愛天下人。讓學生走進家鄉,充分地了解家鄉,感受家鄉的一切。我們所選擇的內容都極富鄉土氣息,有的根植于學生生活,有的存在于學生周圍,是學生平時能夠接觸和感受到的。家里有的各種農具,家鄉的傳說故事,家鄉的名人,家鄉的山水。這些鄉土氣息很濃的題材,當通過學生自身積極主動有效的合作實踐,浸潤其中時,就成了他們情感陶冶、品行養成、知識獲得、個性發展所不可缺少的中介。如在學習“家鄉的名人”時,我們組織學生從鄉政府里了解家鄉卓有成就的名人的情況,再通過書信聯系,讓他們了解了勤奮學習、刻苦鉆研、孝敬父母、成就卓越的家鄉的名人。法學博士、測繪專家、企業家等等。讓學生走進名人,明白名人成長的經歷,從而以名人為榜樣,激勵鞭策自己學習上進。又如在學習課程《家鄉的特產》這一內容時,我們抓住家鄉漫山遍野都是板栗林的特點,讓學生圍繞板栗展開一系列的話題:板栗來歷的考證、板栗的生長過程,板栗給家鄉帶來的效益。學生對家鄉的特產發生了濃厚的興趣,更詳細地了解了家鄉土特產的情況,增強了自豪感和對家鄉的熱愛。這些活動都是讓學生走進自然,以生活為背景,感受自然所給予我們家鄉的厚愛和家鄉人民的淳樸與智慧。
四、以時事信息為焦點,動態補充語文課程
我們認為校本課程不應該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時間的發展而不斷變化,不斷充實的過程,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我們的周圍天天都發生著一些學生認為新奇的、重大的、有意義的事情,這些事情的發生給我們的校本語文課程提供了豐富的內容,使學生既學到了語文知識,同時又使智力得到訓練,感情得到了陶冶,人格得到了塑造。這樣的事小到一場雪、一次運動會;大到 “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 “神州6號成功上天”……都可以成為校本語文課程的內容。憑借報紙、電視等有效的載體,進行讀、查、做、想、練的活動,從而使校本語文課程豐滿而富有活力。如抓住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我們設計了幾堂“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的語文活動課,通過教學達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以多元評價為手段,激勵學生積極進取
教學中如何對學生進行恰當的評價是綜合實踐活動的重要部分,是實現課程目標的必不可少的一環。采用以過程評價為主、以結果評價為輔的教師、家長、同學多元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關注學生的個體發展,尊重和體現學生個體發展,讓評價過程動態化,給予學生多次機會,形式多樣化,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社會實踐能力是否得到了很好發展。我們制定出了星級評價表,以此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發展。
作為語文教師要充分開發和利用校本人文資源,讓我們的學生體驗語文學習的快樂。
參考文獻:
[1]余廣文:淺談校本教學研究中的幾種不合理傾向[J];教學與管理;2010年31期.
[2]謝余清:立足校本培訓構建教師發展平臺[J];教育;2007年09期.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647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