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參與中小學教育過程的探索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中小學教育階段是一個人一生中三觀樹立至關重要的時期。這個時期不僅需要知識的傳授,還需要涉及到三觀的樹立。所謂既要教書,也要育人。而因為學校的教育現在明顯偏重于知識傳授,所以家長責無旁貸地需要承擔對孩子進行德育教育的任務。在中小學教育階段,家長一定要參與進孩子的學習中去,家長盡量與學校教師配合,共同探索出一條高效的能讓家校之間進行有效交流的路線,有利于孩子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家長參與 有效交流 配合
【中圖分類號】G 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10-0015-01
傳統觀念里,教育事業一直都是人類最崇高的事業,而教師則一直都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許多人就是出于這種觀念,所以家長一般都把自己孩子的教育這個重擔全程放到了學校教師的身上。而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明顯有不少父母發現他們的任務陡然重了,很多原本應該是孩子自己完成的學習現在一定要家長參與了。而這就是我們現在所提倡的家長參與。
1.家長參與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家長觀念上的無法轉變
近來,關于家長輔導尚在小學的孩子寫作業的消息頻傳,許多父母都在調侃給孩子輔導作業就像是自己經歷一次劫難?!安粚懽鳂I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這雖然只是網上流傳的段子,但也確實是不少家庭正面臨的日常。這種說法火爆之后,隨之而來的就是不少父母的質疑,他們不理解為什么原來應該是學校老師的任務卻被劃歸到了自己身上,與此同時,他們也無法理解為什么孩子會連一些簡單的問題都無法給出正確的答案。
?。?)家校之間權責的定位模糊
在傳統觀念里,家庭負責的是德育工作,主要表現在家長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來教導孩子如何做人做事、與人相處;而學校則是負責知識傳授,負責讓孩子學會語文、數學等基礎學科的知識??呻S著社會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和教育發展逐漸跟不上經濟的發展,學校和家庭的教育越來越側重于讓孩子記住知識,而往往忽視了德育工作的開展。從十幾年前開始,孩子的課業負擔越來越重,難得放個暑假,父母卻又是不斷地給他們報輔導班的現象就屢見不鮮。
(3)老師對家校群錯誤的使用方式
根據調查,現在許多家長從老師那里獲取孩子在學校表現的主要途徑是家校群里教師發布的信息。這本來無可厚非,但卻因為個別老師太過武斷地使用家校群的方式,過分看重知識和規矩的態度,讓多數孩子甚至家長內心產生反感。調查過程中,許多家長都表示老師會直接把前一天晚上沒有完成作業和第二天遲到的學生名單或照片直接發到班級群里。這種做法雖然有助于家長督促孩子把作業寫完、守好學校的規矩,但也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對孩子的人格養成方面造成了傷害。
2.促進家長良性參與中小學教育的有效措施
(1)家長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質
家長作為孩子成長的啟蒙者和引路人,而自身素質的高低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有著重要的影響。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潛移默化地改變和影響孩子的成長,因此家長參與到教育中來,首要增強自身素質。家長首先要思想觀念的轉變,認識到教育也是自己的權利和義務,從而改變對孩子教育采取簡單粗暴或聽之任之的錯誤做法。俗話說打鐵還需自身硬,因此,家長一方面要有良好的思想品質,起到模范表率的作用,另一方面加強文化修養,不僅要有較高的文化知識,還要進行有關教育理論的學習,這樣才能在參與教育過程中,發揮積極有效的作用。
?。?)學校要多創造家長參與機會
隨著智能手機、移動網絡的不斷發展,家長與學校之間接觸的途徑也越來越多,現在很多班級都會通過QQ、微信等平臺建立一個家校群,從而在第一時間就能讓家長得知自己孩子的表現情況。與此同時,學校定時定期開家長會,而不僅局限于每學期考試結束后。學校也同樣可以展開一些親子活動,或者在展開一些大型活動的時候能夠邀請家長們出席,如運動會、兒童節等。
(3)家長要了解孩子的學習計劃和教師的教學計劃
教師可以選擇有條理地把自己的教學計劃通過家校群的途徑告知家長,讓家長能夠清楚地了解到孩子每天到底是在學什么、到底應該學到什么程度,從而監督孩子在完成學習的積累上,能夠擁有一些親子時間和德育方面的學習。與此同時也避免一些家長因為對自己孩子功課了解不夠而導致的輔導班泛濫的現象。
3.后記
現在不斷推崇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絕對不可能只是學校老師的責任。家長更應該積極參與學校老師之間進行交流溝通,多參與學校組織的活動。學校也不應該只重視知識的傳授、孩子考的分數是多少,更應該認認真真地看到他們的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困惑和問題,并把這些困惑和問題及時地反饋給家長。只有家長真切地參與到教師的教學育人中來,才能夠讓家長更了解孩子的優勢與不足,從而對其做出針對性地培養與改正。
參考文獻
[1]秦秀鳳.網絡背景下的小學德育教育[J].文化研究,2019(01)
[2]劉田園.積極心理學的教育價值初探[J].家庭教育,2019(0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651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