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家長參與對學前兒童入學準備的影響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本研究以316名大班幼兒及其家長為研究對象,調查家長參與現狀,同時探究家長參與及相關背景因素對學前兒童入學準備的影響,結果發現家長的家庭參與度顯著高于學校參與和家校溝通;家長參與的各維度與學前兒童整體入學準備水平存在顯著性正相關,其中家庭參與正向預測學前兒童的整體入學準備水平,但是學校參與和家校溝通對兒童入學準備沒有顯著影響;女孩的入學準備整體水平高于男孩,完整家庭的兒童入學準備水平顯著高于單親家庭,中等收入家庭的兒童入學準備水平顯著高于低收入家庭。為進一步提高家長的參與水平和質量,進而促進兒童的入學準備,需要轉變家長教育觀念,充分利用社區資源,豐富家長參與的形式和內容。
  [關鍵詞] 家長參與;學前兒童;入學準備
  一、問題提出
  兒童入學準備是指學齡前兒童為了能夠從即將開始的正規學校教育中受益所需要具備的各種關鍵特征或基礎條件。[1]從完整兒童發展觀的角度,美國國家教育目標委員會(NEGP)將兒童在進入正規學校教育時應達到的身心發展水平歸納為五個重要領域:身體健康與運動、情緒與社會性發展、學習品質、言語發展、認知與一般知識。已有研究表明兒童的入學準備狀況與其今后的學業成就有關,如果兒童在某些發展領域存在風險,起點上的這種差距很有可能一直伴隨著兒童并影響其以后的學業表現。[2]
  人類發展生態學理論提出家庭是個體成長最重要的微系統(Microsystem),對兒童的發展有直接作用。[3]有研究發現家庭社會經濟地位與兒童健康狀況、認知和社會情感發展、學習品質都存在很大聯系,且其影響將從兒童出生一直持續到成年。[4][5]也有研究認為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對兒童發展的影響往往是通過父母直接參與子女的教育活動來實現的。[6]這里的家長參與是指家長或監護人在兒童的教育過程或學習活動中,為增進其學業表現而進行的參與活動。有效的家長參與能夠促進幼兒語言、認知、情緒和社會性多方面的發展。西方已有研究發現家長參與的程度越高,其子女的學業成就和社會性發展越好,行為問題越少。[7][8]參加過家長參與干預培訓的父母在家中為孩子提供更多的語言和認知刺激,其孩子的認知成績比沒有參加該類培訓的家長的孩子高。[9]
  家長參與是一個多維度的概念,國際上應用得最為廣泛的是愛普斯坦(Epstein)的六維度分類模型:養育,交流,志愿者活動,家庭學習,參與學校事務決策和與社區合作。[10]其中養育、家庭學習和與社區合作主要發生在家庭中,而志愿者活動和參與學校事務決策則發生在學校中,交流主要指家長與學校的溝通交流。根據家長參與發生場所的不同,美國學者范圖左(Fantuzzo)進一步將愛普斯坦的家長參與模型分為三個維度:學校參與、家庭參與和家校溝通。[11]學校參與包括參加學校家長會,在學校擔任志愿者,參加學校開放日以及在學校董事會擔任委員,參與學校事務管理等較高層次的活動。家庭參與是指家長參與學校以外的教育活動,如為孩子提供安靜的學習場所,進行親子閱讀等語言和認知教育活動,與子女談論有關學校的事情,帶孩子去書店、參觀博物館等。家校溝通主要包括家長就兒童的課業和在校表現與學校教師通過各種形式進行的溝通與交流。
  家長參與的含義在不同文化群體中有不同的解讀,家長參與的形式和程度因文化背景的不同也會存在一定的差別。如美國有研究發現,非裔家長參與學?;顒雍图倚贤ǖ念l率顯著低于美國白人家長;[12]華裔家長更多地在家里系統地指導兒童,而美國白人家長則更愿意在學校擔任志愿者,參與學校事務。[13]國內相關研究也發現中國家長注重在家庭開展語言和認知活動、輔導孩子的作業,而參與學?;顒虞^少。[14]可見,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家長參與可能呈現不同的特點,而國內關于家長參與學前兒童教育的實證研究還比較少,有必要進一步調查我國家長參與學前兒童教育的現狀,進而分析其文化背景影響因素。
  不同形式的家長參與因其特點不同對兒童的發展會產生不同的影響。有研究表明家長參與家庭活動,開展語言和認知游戲活動,有助于幼兒學習技能的獲得和良好社交能力的培養。[15]也有研究認為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活動能夠潛移默化地向孩子傳遞學校學習的重要性,幼兒會逐漸內化學業的價值,有利于形成對學校的積極態度。[16]家校溝通不僅有助于培養良好的親師關系,為兒童在校的學習與生活提供支持,而且有利于增長家長的育兒知識和技能,提高家長參與活動的有效性。[17]目前關于不同形式的家長參與對兒童發展影響的研究結果卻不完全一致。如范圖左(Fantuzzo)及同事們的研究發現家長參與家庭教育活動對兒童的學習品質、接受性詞匯技能和較低的問題行為均有顯著的積極效應,而學校參與和家校溝通兩種參與形式對兒童在幼兒園的學習表現和行為問題的影響甚微。[18]還有一些研究結果顯示家長參與學?;顒迂撓蝾A測兒童的學業表現和社會能力。[19][20]查閱國內相關文獻后發現,關于家長參與對兒童發展的影響多集中在中小學生,不同形式的家長參與對學前兒童發展的影響仍然不太清楚。
  綜上所述,家長參與對兒童發展影響的研究結論大多在西方文化背景下進行,諸多結論是否適用于我國的家長和兒童還有待于實證的檢驗,特別是家長參與對學前兒童入學準備影響的實證研究在國內仍然比較缺乏。本研究嘗試在中國文化背景下探究家長參與的現狀以及家長參與對學齡前兒童入學準備的影響,有助于我們制訂合理的家庭干預策略,對提高兒童入學準備水平,提升家長參與的有效性具有積極的意義。
  二、 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采用方便取樣法選取上海市四所公辦幼兒園(1所市級示范園,1所一級園,2所二級園)的大班幼兒及其家長為研究對象。共發放問卷341份,回收324份,回收率為95.0%,其中有效問卷為316份,有效率為97.5%。家長和幼兒的基本情況如表1所示。
 ?。ǘ┭芯抗ぞ?
  1. 家長參與問卷。   本研究采用美國學者范圖左(Fantuzzo)編制的家庭參與問卷(Family Involvement Questionnaire, FIQ)來調查家長參與的形式和程度。[21]該問卷有36個題項,采用4點計分法,“很少”計1分,“有時”計2分,“經?!庇?分,“總是”計4分,得分越高,表示家長的參與程度越高。中西方家長參與的內容因教育體制和文化差異而存在不同,本研究對英文版《家庭參與問卷》進行了翻譯和修編。具體過程主要分為以下4個步驟:(1)順譯(forward translation),將英文量表翻譯成中文量表。(2)專家審議(expert review),請兩名具有中美兩國教育背景的學前教育領域的專家審查修正。(3)回譯(back translation),由一名具有英語國家長期留學經歷的學前教育領域的學者將修訂后的中文稿回譯成英文,并與英文原稿逐字逐句核對,確保語言和概念上基本一致。(4)預測試(pilot study),將翻譯后的中文版問卷發給18名大班幼兒家長填寫,并選擇其中幾名家長做問卷后的訪談,根據反饋結果對中文版問卷進行修改,以確保題項的文化敏感性和語言文字的適宜性。隨后對中文問卷進行主成分因素分析,剔除“為學校捐款”等負荷因子較低的項目,最終形成29個題項的問卷。修訂后的家長參與問卷包含三個維度:家庭參與、學校參與和家校溝通,各維度的內部一致性系數(Cronbach α)分別為0.836、0.881和0.920,均達到心理測量學的標準。
  2. 學前兒童入學準備評價量表。
  學前兒童的入學準備評價采用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兒童研究中心編制的《早期發展工具》(Early Development Instrument,EDI)。[22]國際上廣泛應用的入學準備測量工具大多側重對兒童言語、認知發展和知識技能方面的測查,對兒童身體健康發展,情緒發展、社會性發展等領域的評價比較少。EDI由103個題項構成,包含兒童入學準備的五個發展領域:身體健康、社會能力、情緒成熟、語言與認知發展、溝通技能與一般知識。每一個發展領域包含若干個問題,每個題項的得分最低為0分,最高為10分,計算出來的平均分代表幼兒在該領域的得分,分數越高表示幼兒在該領域的發展越好。該量表有良好的內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 α系數在0.84~0.96之間,重測信度為0.82~0.94之間,能夠有效地預測兒童在小學的學業表現。中國版的《早期發展工具》(Chinese Early Development Instrument,CEDI)在香港實施被證實具有良好的心理測量指標特征,可以用于評定中國兒童的入學準備水平。[23]
  3. 家庭背景信息調查表。
  已有研究表明家庭社會經濟地位的差異是影響個體成長的重要因素,社會經濟地位不利的兒童整體入學準備水平顯著低于家庭社經地位高的同齡人。[24]家庭結構的相關研究發現單親家庭孩子的問題行為和學習困難水平高于完整家庭的兒童。[25]根據兒童入學準備可能的影響因素,本研究設計了家庭背景信息調查表,內容包括家長的性別、學歷、家庭月收入、受教育程度、家庭結構類型、是否為獨生子女等來調查影響兒童入學準備水平的家庭背景因素。
 ?。ㄈ┭芯窟^程
  首先,通過幼兒園教師向家長發放知情同意書,向家長說明研究目的和實施過程,如果家長愿意參加,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名,同時允許研究者收集其子女的入學準備得分。為了保護研究對象的隱私,家長問卷和兒童入學準備評價量表采用匿名形式,通過編號相匹配。然后,家庭背景信息和家長參與問卷由幼兒園帶班老師發給家長,并向家長說明問卷填寫的注意事項,第二天由家長交回。收集好家長問卷后,接著研究主試向幼兒的帶班教師發放入學準備評價量表。為減少評測者之間的評分誤差,本研究參考中國版《早期發展工具》在香港施測時的教師培訓程序和培訓內容對帶班教師進行培訓,確保評測教師采用一致的評價標準。由于《早期發展工具》涉及兒童入學準備的五個發展領域,評價的內容比較多,教師需要對幼兒全面系統地觀察才能做出客觀的評定。因此,本研究中教師可以在入學準備評價量表發放后的一個月時間內,結合日常觀察,對班級幼兒依次進行入學準備評價,最后由研究主試統一收回。
 ?。ㄋ模祿幚?
  本研究采用SPSS 24.0統計軟件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分析,通過描述性統計和差異分析調查家長參與的現狀,通過獨立樣本t檢驗和單因素方差分析來找出影響兒童入學準備水平的背景因素,采用皮爾遜相關性分析和多元回歸分析來探究家長參與對學前兒童入學準備的影響。
  三、研究結果
 ?。ㄒ唬┘议L參與的現狀
  如表2所示,家長參與兒童教育活動的頻率總體處于“有時”和“經?!敝g (M=2.28,SD=0.50)。家長參與程度最高的是家庭參與(M=2.85,SD=0.62),其次是學校參與(M=2.03,SD=0.62),參與程度最弱的是家校溝通(M=2.01,SD=0.67)。三個方面的家長參與情況表明中國家長對家庭參與比較重視,參與投入也相對較多。
  將三種形式的家長參與活動進行差異分析,發現家長家庭參與、學校參與和家校溝通的參與程度存在顯著性差異(F(1,300)=338.25,P<0.001)。進一步兩兩比較檢驗發現家長的家庭參與度顯著高于學校參與(P<0.001)和家校溝通(P<0.001)。家長的學校參與和家校溝通參與度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
 ?。ǘ┎煌尘暗膶W前兒童入學準備水平差異比較
  一系列獨立樣本t檢驗和單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幼兒的性別、家庭結構和家庭月收入水平影響學前兒童入學準備的水平。不同性別幼兒的入學準備水平存在顯著性差異(t=-3.99,P<0.001),女孩的入學準備水平顯著高于男孩。來自完整家庭和單親家庭的幼兒入學準備水平存在顯著性差異(t=2.22,P<0.05),完整家庭中的幼兒入學準備狀態好于單親家庭中的幼兒。家庭的月收入水平與幼兒的入學準備水平相關(F(2,301)=3.07,P<0.05),中等收入家庭的幼兒入學準備水平顯著高于低收入家庭。家長的性別,家長的受教育水平,子女是否為獨生與學前兒童入學準備的狀態沒有顯著性關系(如表3所示)。   考慮到幼兒性別、家庭收入和家庭結構對兒童入學準備的影響,這些變量將在研究家長參與對兒童入學準備的影響時用作控制變量。
 ?。ㄈ┘议L參與對學前兒童入學準備的影響
  1. 家長參與與學前兒童入學準備的相關性分析。
  如表4所示,家長參與的各維度與兒童總體入學準備狀態存在顯著性相關。學校參與與兒童總體入學準備狀態呈顯著性正相關,r=0.13,P<0.05。家庭參與與兒童總體入學準備狀態呈顯著性正相關,r=0.21,P<0.001。家校溝通與兒童總體入學準備狀態呈顯著性正相關,r=0.14,P<0.05。
  2. 家長參與與學前兒童入學準備的回歸分析。
  為檢驗三種形式的家長參與與學前兒童入學準備的關系,分別以兒童的總體入學準備水平為因變量,以家長參與的三種形式為自變量,把幼兒性別、家庭月收入、家庭結構作為控制變量進行分層回歸分析。第一層放入幼兒性別、家庭結構和家庭收入,第二層放入三種形式的家庭參與。結果呈現在表5(見下頁)中。
  多元回歸分析結果表明家庭背景因素解釋了兒童總體入學準備7.5%的差異(ΔR2=0.075,F[3,286]=7.77,P<0.001)。幼兒的性別正向預測兒童入學準備水平 (β=0.23,P<0.001),女孩入學準備水平顯著高于男孩。三種形式的家長參與解釋了兒童總體入學準備2.9%的差異(ΔR2=0.029,F[6,283]=3.06,P<0.05)。三個家長參與維度中,家庭參與顯著正向預測兒童總體的入學準備狀態(β=0.14,P<0.05),學校參與和家校溝通不能顯著預測兒童入學準備水平。
  四、討論
  (一)家長參與的總體情況
  在兒童入學準備的過程中,家長的家庭參與度顯著高于學校參與和家校溝通,這與以往關于中國家長參與的研究結論基本一致。[26][27]國內關于家長參與的研究普遍發現中國家長較多地參與家庭教育活動而較少參與學?;顒?。這一方面可能是因為中國歷來尊師重教,認為教師是學校教育方面的專家,好家長應該遵守學校的要求在家里監管好自己的孩子,注重在家里對幼兒的輔導,提供教育和學習的機會。同時,很多中國家長也不十分了解參與學?;顒訉ψ优l展與學習上的重要性。如果家長對學校的教育不滿意,通常會通過利用家庭資源或在外報輔導班來彌補學校的缺陷,而不是與學校交流溝通。另一方面我國幼兒園對家長參與兒童入學準備未能引起足夠的重視,學校提供家長參與的機會比較少,學校組織的一些活動有時與家長參與的時間安排上有沖突。
 ?。ǘW前兒童入學準備的背景影響因素
  本研究發現幼兒的性別、家庭收入和家庭結構與兒童入學準備總體狀態有關,這一結果與以往入學準備的許多研究結論一致。國內一項關于兒童入學準備影響因素的研究發現女孩的言語發展、情緒與社會性發展、身體健康與運動技能發展都要好于男孩。[28]加拿大學者的一項全國性學前兒童入學準備調查也顯示男孩出現入學準備的風險高于女孩。[29]這種差異可能是由于男女兒童的發展性差異,如相關研究發現女孩的言語發展,尤其是語言表達能力要優于男孩。[30]在生長速率上,女孩在身高、體重方面的增長速度整體上也快于男孩。因此,家長在參與兒童入學準備的過程中應該關注兒童發展的性別差異。本研究發現中等收入家庭的幼兒入學準備水平顯著高于低收入家庭,這一研究結果說明了家庭的經濟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幼兒的入學準備水平。已有研究表明來自貧困家庭的兒童存在入學準備風險的可能性要大于來自富裕家庭的兒童。[31]經濟條件好的家庭有能力將金錢用于兒童的發展,而經濟條件比較差的家庭,收入大部分用于家庭必需品開支,對兒童的教育和發展的經濟投入會相對較少。本研究顯示家庭結構也是影響兒童入學準備狀態的一個因素,來自完整家庭的兒童入學準備水平顯著高于來自單親家庭的孩子。美國一項有關單親家庭對兒童入學準備發展影響的研究發現家庭結構對學齡前兒童的發展影響不太明顯,單親家庭和非單親家庭兒童的入學準備發展沒有顯著性差異。[32]然而本研究中單親家庭的樣本量比較小,關于家庭結構對學齡前兒童發展的影響還需要擴大單親家庭樣本進一步研究。
  (三)家長參與對兒童入學準備的影響
  雙變量相關分析顯示家長參與各維度與兒童的總體入學準備水平均存在顯著性正相關,家長在家庭活動、學?;顒雍图倚贤ǚ矫娴膮⑴c度越高,兒童總體的入學準備狀態越好。這說明家長不僅應該重視家庭參與,在家里營造高質量的家庭學習環境,還應該積極參與學校舉辦的各項活動,經常與教師交流子女的學習和行為表現,從學校獲得幫助孩子學習和發展的指導策略,為孩子的入學準備提供支持和幫助。在控制了相關家庭背景變量后,多元回歸分析結果顯示三種家長參與形式可以顯著預測兒童的總體入學準備水平,這一結果為家長參與在兒童早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事實依據,學??梢院图议L合作共同促進兒童的發展和入學準備水平的提高。
  本研究發現家庭參與顯著正向預測學前兒童的入學準備,這與國內外的許多研究發現基本一致。如美國的一項調查顯示家長的家庭參與能夠顯著預測兒童的接受性詞匯能力、問題行為和學習品質。家庭參與活動如“在家里為孩子提供一個學習的地方”“帶孩子去博物館、動物園等”“定期為孩子提供學習資源”“檢查孩子的功課”“與孩子談論學校的功課和常規活動”等,對學前兒童的學業表現和問題行為有積極的影響。[33]香港學者劉怡虹等人在研究中也發現家長參與家庭教育活動是兒童入學準備狀態最強的一個預測因素。[34]家長與子女談論學校的功課和常規活動,能夠幫助孩子強化在學校習得的知識。同時子女也能看到家長對教育的重視,家長在教育上的積極參與可以激發孩子學習的主動性,從而取得更好的學業表現。國內學者孫蕾在研究家庭環境對兒童入學準備的研究中發現,家長在家里為孩子提供圖書、益智玩具等教育資源,家長給孩子講解自然和科學知識,帶孩子觀看演出、參觀動物園和博物館,親子共讀,在家輔導孩子的學校作業等與孩子的入學準備狀態呈顯著性正相關。[35]可見,增強家長的家庭參與度可以有效地促進兒童的入學準備水平。   與家庭參與活動相比,本研究中學校參與和家校溝通對兒童入學準備沒有顯著影響,這一研究結果與國內外已有的研究結論部分一致。如有的研究發現家庭參與對兒童發展的影響顯著高于學校參與和家校溝通,三種形式的家長參與同步回歸分析顯示,在家庭參與的作用下,學校參與和家校溝通不能顯著預測學前兒童的發展結果。[36]香港學者劉怡虹等人在同時考察不同家長參與形式對兒童入學準備的影響時,也發現只有家長教導、作業參與、語言認知等基于家庭的參與活動對兒童入學準備有顯著的影響,而學校參與和家校溝通的影響不顯著。[37]然而,目前有許多研究都發現學校參與和家校溝通對兒童發展有顯著的積極影響。例如馬肯(Marcon)的研究發現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程度越高,學齡前兒童在積極發展和學業技能方面的表現越好。[38]摩可米克(Mccormick)等人的研究也發現家長積極參加學?;顒樱缭趯W校擔任志愿者、參加籌款活動等,子女的行為問題水平越低。[39]父母愿意花時間參與學校的活動,能夠向子女傳遞學校教育的重要性,有利于培養子女對學校的積極態度,教師對于家長積極參與的小孩的發展也會給予高度的關注,有利于幼兒的積極健康發展。
  本研究中學校參與和家校溝通對兒童入學準備水平的影響甚微,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家長在學校參與和家校溝通方面的參與度比較低,導致這兩種參與形式效應不顯著。另一方面可能是家長在參與學?;顒雍团c學校溝通交流方面參與質量不高。國內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呈現出被動性和邊緣性的特點,家長會上家長們通常被動地坐著被告知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和問題,沒有機會與教師建設性地交流如何教育孩子的問題行為,更好地為孩子的入學準備提供支持。家校溝通大多通過每月一次的家校聯系手冊、家?;泳W站等間接的交流形式,往往形式大于內容,家?;拥馁|量不高,對兒童的直接影響也比較小。另外,學校參與和家校溝通可能通過家庭參與這一路徑間接地影響兒童的發展,家庭參與的中介作用也可能導致影響效應不顯著。家長通過參加學?;顒涌梢粤私庾优趯W校的學習內容,更清楚地認識自己孩子的能力水平,進而給幼兒更有針對性的家庭教育和指導。家長通過與教師們溝通交流可以獲得相關的育兒技能和信息來幫助兒童做好入學準備,這些信息資源可以進一步提升家長參與家庭教育活動的質量??梢?,學校參與和家校溝通可能通過家長的家庭參與間接地影響兒童的發展。
  五、教育建議
 ?。ㄒ唬┺D變家長教育觀念,增強家長的全面參與意識
  目前,我國幼兒家長雖注重孩子的教育,但缺乏正確的教育理念。如部分家長認為教師是學校教育方面的專家,家長只需要配合執行幼兒園的安排和要求即可。家長大多以“局外人”的身份被動參與,缺乏主動參與意識。家長對家長參與的認識也比較片面,只注重在家里對幼兒的教育指導,不十分了解參與學?;顒訉ψ优畬W習和發展上的重要性。為此,今后可以通過開展家長課堂、發放宣傳冊等形式,增進家長對參與幼兒園教育及其作用的認識,提高家長對學校參與和與教師溝通等方面的參與意愿。家長也應轉變自身觀念,增強教育孩子的主體意識,主動與學校教師聯系,為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提供幫助和支持,做到家園協同,共同促進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
 ?。ǘ┴S富家長參與的形式和內容,激發家長參與的積極性
  國內許多幼兒園對家長參與兒童入學準備未能引起足夠的重視,提供家長參與的機會也比較少,學校組織的活動往往形式大于內容,實際效果不如人意,導致家長參與的積極性不高。學校應豐富家長參與的形式和內容,開展多樣化的親子活動如郊游、傳統節日活動、圖書展覽會、幼兒音樂會等為家長提供參與學校教育的機會。定期舉辦增進家長之間相互溝通的社交活動,家長之間可以分享一些成功的育兒經驗以利于相互學習和借鑒。改變家長會的組織方式,采用一對一的面談形式,教師把展現幼兒一學期表現的成長記錄單、幼兒活動中的作品等收集起來,向家長描述幼兒的發展情況,家長也可以就自己關注的問題向教師詢問,教師與家長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就幼兒的表現進行深入交流。教師也應對家長參與采取開放的態度,對如何在家庭中延伸教育內容向家長提出適宜的建議。
 ?。ㄈ┪{社區資源,提升家長參與的質量
  在實踐中可以與社區合作,采用多種途徑為家長參與提供專業的指導和培訓。可以開展公益性育兒講座,舉辦家長工作坊和研討班等形式的教育培訓,為家長提供有助于兒童學習和發展的有效策略。如怎樣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如何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如何輔導孩子與學習有關的知識和技能,如何平衡家長的直接參與和為孩子的自主學習提供支持等,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理念,提高家長參與的質量和有效性,使得家長能夠更加科學合理地參與到兒童入學準備的過程中去。
  本研究的調查數據主要從一線城市收集,研究對象也大多來自社會的中上階層,因此研究結論的推廣性受到限制,可能更多地適用于社會中上階層,而不適用于普通樣本或社會經濟地位處境不利的家庭,以后的研究可以擴大樣本容量,從經濟發展多樣化的城市、農村取樣,研究探索影響兒童入學準備狀態的多種因素。其次本研究只是橫斷面的調查,未來的研究可以做早期家長參與對學前兒童入學狀態影響的追蹤性調查,哪些參與形式是有效的,怎樣參與對兒童的學習和發展最有利,從而針對家長參與提出具體切實可行的建議。再次,本研究只是從家長參與的程度上考察家長參與對兒童入學準備的影響,以后的研究可以從家長參與的數量和質量方面同時探究家長參與對兒童發展的影響,為促進學前兒童入學準備狀態提供有針對性的實踐建議。
  參考文獻:
  [1]GREDLER G R.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 what the future holds[J].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2000,37(1):73-79.
  [2]AUNOLA K, LESKINEN E, LERKKANEN M K, et al. Developmental dynamics of math performance from preschool to Grade 2[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4,96(4):699-713.   [3]BRONFENBRENNER U, MORRIS P A.The bioecological model of human development[C]//DAMON W, LERNER R M.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Vol. 1. theoretical models of human development (6th ed.). New York, NY: Wiley,1998,993-1028.
  [4]STIPEK D J, RYAN R H.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preschoolers: ready to learn but further to go[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7,33(4):711-723.
  [5]王寶華,馮曉霞,肖樹娟,等.家庭社會經濟地位與兒童學習品質及入學認知準備之間的關系[J].學前教育研究,2010(4):3-9.
  [6]MCLOYD V C. Socioeconomic disadvantage and child development[J]. American Psychologist,1998,53(2):185-204.
  [7][17]HILL N E, TAYLOR L C. Parental school involvement and children’s academic achievement [J].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s,2004,13(4):161-164.
  [8][18][33][36]FANTUZZO J, MCWAYNE C, PERRY M A, et al. Multiple dimensions of family involvement and their relations to behaviors and learning competencies for urban, low-income children[J].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2004,33(4):467-480.
  [9]CHANG M, PARK B, SINGH K, et al. Parental involvement, parenting behaviors, and children’s 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low-income and minority families[J]. Journal of Research in Childhood Education, 2009,23(3):309-324.
  [10]EPSTEIN J L. School-family-community partnerships: caring for the children we share[J]. Phi Delta Kappan,1995,76(9):701-712.
  [11][21]FANTUZZO J, TIGHE E, CHILDS S. Family involvement questionnaire: a multivariate assessment of family participation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0,92(2):367-376.
  [12]FANTUZZO J, GADSDEN V, LI F, et al. Multiple dimensions of family engagement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evidence for a short form of the Family Involvement Questionnaire[J].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2013,28(4):734-742.
  [13]HUNTSINGER C S, JOSE P E. Parental involvement in children’s schooling: different meanings in different cultures[J].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2009,24(4):398-410.
  [14]劉麗偉,李敏誼.在家努力還是參與學校:家長參與幼小銜接情況調查[J].學前教育研究, 2015(6):31-39.
  [15]DELOATCHE K J, BRADLEY-KLUG K L. Increasing parent involvement among head start families: a randomized control group study[J].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2015,43(4):1-9.
  [16]POMERANTZE M, MOORMANE A, LITWACK S D. The how, whom, and why of parents’ involvement in children’s academic lives: more is not always better[J].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07,77(3):373-410.
  [19]WEN X, BULOTSKY-SHEARER R J, HAHS-VAUGHN D L,et al. Head Start program quality: examination of classroom quality and parent involvement in predicting children’s vocabulary, literacy, and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trajectories[J].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2012,27(4):640-653.   [20]李曉巍.父母參與的現狀及其對幼兒社會能力的預測[J].學前教育研究,2015(6):40-47.
  [22]JANUS M, OFFORD D R. 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early development instrument (EDI): a measure of children’s school readiness[J]. Canadian Journal of Behavioral Science, 2007,39(1):1-22.
  [23][31]IP P, LI S L, RAO N, et al. Validation study of the chinese early development instrument (CEDI)[J]. BMC Pediatrics,2013,13(1):146-154.
  [24]IP P, RAO N, BACON-SHONE J, et al. Socioeconomic gradients in school readiness of Chinese preschool children: the mediating role of family processes and kindergarten quality[J].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2016,35:111-123.
  [25]KERR D. Family transformations and the well-being of children: recent evidence from Canadian longitudinal data[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2004,35(1):73-90.
  [26]PANG I W. School-family community partnership in Hong Kong: perspectives and challenges[J]. Educational Research for Policy and Practice,2004,3(2):109-125.
  [27][34][37]LAU E Y, LI H, RAO N. Parental involvement and children’s readiness for school in China[J]. Educational Research,2011,53(1):95-113.
  [28]呂正欣.兒童入學準備發展水平對其學校適應狀況的預測[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8.
  [29]JANUS M, DUKU E.The school entry gap: socioeconomic, family, and health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children’s school readiness to learn[J]. Early Education & Development,2007,18(3):375-403.
  [30]GURIAN M. Nurture the nature: understanding and supporting your child’s unique core personality[M]. San Francisco: John Wiley & Sons, 2007:122.
  [32]RICCIUTI H N. Single parenthood and school readiness in white, black, and hispanic 6- and 7-year-olds.[J].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1999,13(3):450-465.
  [35]孫蕾.家庭環境對學前兒童入學準備的影響[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7.
  [38]MARCON R A. Positiv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arent school involvement and public school inner-city preschoolers’ development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J].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1999,28:395-412.
  [39]MCCORMICK M P, MCCLOWRY S G. Parent involvement, emotional support, and behavior problems: an ecological approach[J].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2013,114(2):277-30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37234.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