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兒童學前動作康復訓練實踐報告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動作康復作為康復治療中一項重要內容,它應用各種形式的主動和被動運動進行具體操作,改善特殊兒童現有的運動功能,抑制不正常的姿勢反射,誘導正常的運動發育以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我校自建校以來,堅持“康教結合”的辦學模式,對學齡前特殊兒童實施搶救性的康復訓練和教育服務,開展科學的動作康復訓練活動,從而提高特殊兒童的動作能力和生活生存能力。
【關健詞】 學前特殊兒童 動作康復 訓練方法
一、“小習慣、大進步”一日訓練模式概述
?。ㄒ唬W情分析
學前兒童的活動,主要包括對物的活動(操作和擺弄物體)和與人交往的活動。兒童的心理發展是離不開活動的。除了日常生活活動外,主要有游戲、學習和勞動三種基本形式。學前期的主要活動是游戲。
游戲是促進幼兒認知發展的強有力工具。游戲是學前兒童認識世界的重要手段,是促進其認知發展強有力的工具,游戲中蘊涵著大量的學習資源。例如:兒童在搭積木、玩沙箱等建筑游戲中,能夠認識各種建筑材料、各種物體的性質和特點,獲得初步的物理經驗,認識到只有把大積木放在下面,小積木放在上面,“樓房”才能站穩。游戲時,兒童的各種感官都要參加,從而促進了感知能力的發展。
?。ǘ├碚撘罁?
1.現代的周圍學派理論。根據此理論只要利用現代的動作控制與動作學習理論,來穩定身體中線基礎構造由上至下的成熟發展。包括處理穩定的感覺通路、利用反射階層模式及不變的神經發展順序,適當的操作緊張性原始發射來帶動全身拮抗肌肉張力、肌肉力量的成熟發展、拮抗肌肉張力、肌肉力量的發展有一定不變的邏輯關系和發展順序,方能建立成熟拮抗穩定的動作控制。
2.神經平衡療法。這種療法是以神經發育之成熟理論為基礎,闡述了神經控制肌肉和由骨骼所形成的關節來產生自主的動作,以及三者之間的密切關系。
?。ㄈ嵤┝鞒?
為了學前兒童適應學校生活、享受學?;顒?,筆者根據學前階段兒童心理發展的特點,結合神經平衡療法的理論基礎與動作技能,特研討出一套適合學前兒童動作康復的訓練模式,寓教于樂,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游戲、學習。
1. 早間問好懂禮儀。每天早上到校,孩子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問好,由于班里孩子的能力各不相同,在這個活動中,有語言的,用語言表達;無語言的,用動作揮手或鞠躬示意問好;不聽指令的,教師輔助孩子一起問好。
2. 操場晨練大放松。每天早操后,教師帶著孩子一起去室外大操場晨練。兩三人一組,你拉著我,我牽著你,沐浴著清晨的陽光,伴著美妙的音樂,自由行走半小時。
3. 課間游戲大比拼。課間活動時間,以動作訓練為核心,設計各種適合孩子的游戲活動,讓孩子在玩中達到訓練目的。例如,送小兔子回家(跪行送布偶小兔子回家,比賽誰先完成任務);滾西瓜比賽(爬行推西瓜球,看誰快);撿蘑菇比賽(跪行撿地上的小玩具,看誰撿得快)等等。
4. 日常課堂康復化。根據每個孩子的現有能力,設計適合他們的動作游戲課堂。例如,音樂課堂,擺位姿勢維持訓練;語文課堂,爬行、跪行識字;數學課堂,數數跪行游戲;生活適應課堂,還原生活場景,角色扮演等,在游戲中學習和復習基礎知識,如數字、顏色、認字等。
5. 家庭訓練提升能力。每天晚上為孩子布置訓練任務,白天在校的訓練活動,指導給家長,家長再督促學生完成訓練任務,并在班級微信群里互發視頻,互相學習,保證了康復訓練的連貫性和訓練效果。
?。ㄋ模嵤┬Ч?
1. 在每日的禮儀熏陶中,學生懂得了課堂禮儀;懂得了尊師禮儀;懂得了同學禮儀。
2.操場晨練中我們采取“一幫一”,孩子之間學會了交流與溝通,學生在晨練過程中了解了路過的環境,感受四季的變遷和環境的變化。
3.課堂的康復化和課間游戲大比拼,使學生在游戲訓練中不僅可以促進肌張力的平衡,還鍛煉上肢、骨盆、下肢并結合基礎知識,如在跪走或者爬行訓練中認識上下、左右等方位詞。
4.感覺統合訓練過程中通過平衡臺強化前庭刺激,加強了學生的身體平衡能力;大陀螺的長期訓練使學生的站姿和坐姿得到矯正,同時雙側協調性與手腳靈活度提高等。
5.個訓課堂是針對學生的學情具體分析,制定個別化康復方案,做到因材施教。針對自閉癥兒童,我們利用箱庭游戲探索兒童情感,理解兒童心理需求。智力發展遲緩兒童,我們進行基礎知識教學,培養認知能力。
二、“小習慣、大進步”一日訓練模式實施建議
經過幾年對學生進行動作康復訓練,就如何提高康復訓練的科學性和針對性,我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ㄒ唬┙處煼矫?
1. 要有平和的心態??祻陀柧毜倪M程是漫長的過程,尤其是對年齡稍大的孩子,錯過最佳訓練期,訓練效果不一定很明顯,但一定要樹立信心,擺正心態。
2. 積極提高訓練效果。應抓住“黃金康復期”,多投入時間在年齡比較小的孩子身上。多與家長聯系,加強家校合作。多爭取家長的積極配合與理解,鼓勵家長與教師共同訓練,取得更好的訓練效果。
?。ǘ┘议L方面
1. 積極的康復態度。對孩子和自己都不放棄,不驚慌,積極投入到康復中。
2. 積極配合教師。家長要積極按照教師的訓練項目和要求有條不紊地進行訓練。
3.增長見識。家長要不斷的學習動作康復的知識與技能,在專業的指導下,針對孩子的實際,采取靈活的訓練方法,從而提高康復的針對性。
【參考文獻】
[1]張福娟、楊福義 《特殊兒童早期干預》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5.5.1
[2]陳旭紅 《腦癱康復訓練》 華夏出版社 2007.8.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33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