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有思維的課外閱讀教學策略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閱讀是語文學習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訓練。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課堂學習是不可缺少的,但是真正的習得來自生活。當前我們探索了很多關于課外閱讀指導的模式和方法,“閱讀文本”其實就是“向文本提問并回答”的過程,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進行有思維含量的課外閱讀。本文提出了三個策略:走進文本,培養問題意識;巧設情境,提高質疑能力;找準依托,傳授閱讀探究方法。深入淺出地簡述了提高課外閱讀教學中學生的思維探究能力。
  【關鍵詞】課外閱讀 問題分析 探究性思維 策略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總目標中要求,“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焙汀熬哂歇毩㈤喿x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因此,在快餐閱讀時代的語文教學中,我們強調加強學生的課外閱讀,特別是有思維深度的閱讀,在大量閱讀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具備社會主義道德品質,熱愛祖國,并使其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提升審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這些年的語文教研開展了“大語文觀”的教學研究,拓展了許多教材之外的語文資源,例如,群文閱讀研究、繪本閱讀研究、整本書閱讀研究等,這些研究極大地豐富了語文教學資源,注入了新的語文教學理念,拓展了教師們的教學視野。但在教學實踐中,課外閱讀指導常常會出現以下問題:
   首先,教師滲透閱讀的意識雖然很強,但在傳統閱讀教學的“先生講、學童記”的單一模式中,被忽視的是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被放大的是教師自己的閱讀體會。學生不能主動思考,沒有自己的閱讀思維,沒有自覺探索的認識,當然也就提不出有價值的問題,更談不上創新能力的培養。
   其次,教師雖然每天都向學生強調閱讀的重要性,但由于現在的學生普遍自我管理能力較差,對經典作品的閱讀缺少積累,不能做到自覺閱讀,自我探究的思考能力較低。在進行語文閱讀理解測試時,筆者總發現學生不能正確理解文本,這種狀況是傳統“填鴨式”教育造成的,而非學生的智力原因。
   那么,如何立足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將課外閱讀指導行之有效地滲入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呢?筆者認為,只有帶著探究思維的課外閱讀才能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覺地走進書本,與作者進行心靈對話,深入作者的創作世界,領悟作者的創作意圖,形成有個性的閱讀,并在閱讀中學會質疑、思考、探究等,最終有所收獲。因為這是一種強調學生與教者、作者、文本之間的平等對話,讓學生在閱讀思維的活動中悟情悟境,自覺學習,彰顯閱讀個性,提高語文能力的策略。下面筆者淺述如何進行蘊含探究思維的課外閱讀指導分層策略。
   一、走進文本,培養問題意識
   教育家施瓦布指出:“如果要學生學習科學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學習比通過積極地投入到探究的過程中去更好呢?”學生只有在教師的指導下,自覺地走進文本,與作者直接對話,領會作者的精神世界,領悟作者的創作意圖,才能形成個性化的閱讀,并在閱讀中質疑、思考、解疑,最終得到閱讀收獲。
   1.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教師可以率先示范,首先對文本中一些看起來沒有問題的地方提出設問,也可以對文本中出現的解釋提出不同的看法,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會質疑。教師還可以適當提出一個并不正確的觀點,引導學生進行質疑、討論,并提出自己認為正確的觀點,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意識。
   2.培養學生質疑的興趣、解疑的自信
   在一次閱讀活動中,學生如果能高頻率地聽、說、讀、寫、想,就可以很好地引發學生的探究意識。教師除了要培養學生“善問”,“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還要培養學生“善答”,可以在班級中設立“每日一問”欄目和“懸賞解疑”制度,讓提問的學生和解疑的學生能有機會交流分享,從而更深入地強化所學知識。
   3.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教師要根據閱讀需要,打破學生舊有的“標準答案”的觀念,以“多樣性文章主題”作為培養學生探究意識的切入點,通過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加上教學時語言和活動的變化,鼓勵學生自覺探究文本。例如,在學習了朱自清的《匆匆》之后,教師引導學生鏈接閱讀他的《荷塘月色》,問到“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的原因,鼓勵學生思考,但如果僅僅把“朱自清”認為是一個民主戰士,“不寧靜”的原因是“因為社會的白色恐怖背景下,他對何去何從感到困惑迷?!?,固然這是標準的正確答案,但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被硬生生地貼上政治標簽,就顯得千篇一律了。我們能否把作者只當成一位普通人來看,他是一位父親、是一位丈夫,原因又會是什么?顯然,這樣的問題,是可以叩問學生心靈,激發其審美思維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對文學作品的理解是不同的。在閱讀《城南舊事》時,英子看著德先叔和蘭姨娘的離去心中的滋味是什么?引導學生討論自己的感受,結合前面每個故事的結尾就不難發現,“成長”不僅僅是身體的變化,心靈的“成長”才是真正的“成長?!币龑W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就是為了開發每個學生的閱讀個性以及促成其思維上的獨立。
   二、巧設情境,提高質疑能力
   在教學情境中,學生入情入境時,會提出許多個性化的問題,會積極地表達自己的看法,但小學階段,學生提出的問題大多淺顯,浮于情節之中。要提高學生的質疑能力,就要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會一些質疑的方式。
   1.矛盾處找問題
   在文本出現“前后不一致”,看似自相矛盾的地方提出問題,是質疑最基本的方法。文學作品如果出現了前后不一致或前后照應的地方,大多數是作者刻意安排,在這里引導學生發現矛盾,是教師上課不可或缺的過程。例如,魯迅作品《孔乙己》一文中說:“孔乙己大約的確死了?!薄暗拇_”表示肯定,“大約”表示猜測,這里看上去是一個病句,但就是這樣一個病句,卻是作者刻意安排,深度表現出了當時社會那個炎涼的世態下,孔乙己必死無疑,但是沒有人會去關心他的死活,更不會有人想到要去幫他,文章的主旨呼之欲出。    2.平淡處想問題
   朱熹有言:“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魯迅作品《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寫道:“書沒有讀成,畫的成績卻不少了。”看上去這一句極其平常的話,但如果在這里探究“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就不難發現,童年的魯迅沒有在三味書屋讀好書,卻學會了畫畫,隱晦地揭示了當時封建教育的失敗。提出這樣的問題難度較大,需要教師在指導時結合社會環境并設置鋪墊性問題,還要調動學生現有的經驗進行分析,在邊討論邊思考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發現欣賞經典作品的樂趣就在于對這些看似平淡實則富有內涵的句子的思考。
   3.多余處品問題
   在有些文學作品中,我們常常會發現一些句子或情節看似有些多余,如果省去,仿佛并不影響文章主題。但是往往就是這些地方,實則是作者心血之作,深刻的含義往往鑲嵌其中,值得細細品味和推敲。
   4.關鍵處思問題
   優秀的文學作品一般不僅有關鍵的高潮處,而且會有詞句的前后重復處。經典作品的遣詞造句都是作者反復思考修改成的,不會不著調地寫一些重復的句子,作者的意圖必定是希望讀者從中悟出自己的意思。例如,《祝?!愤@篇文章總是出現“如此”這個詞語,為什么要反復強調?其實是為了強調這種“祝?!钡娘L俗儀式,即便是經過了革命的洗禮依然如此。這正是創作者想要建構的故事文化背景。如果在這樣的重復處思考問題:為什么這樣寫?就不難從中感悟作者的本意。
   三、找準依托,傳授閱讀探究方法
   1.走進人物
   小學階段閱讀的文本大多數屬于記敘性文章,“人物形象”是小學生最容易記住也最感興趣的地方,教師要引導學生借助自身的生活經驗、情感以及知識去感受文本,與文本中的人物同想、同思,產生共鳴,獲得真實的閱讀感受。
   例如,《城南舊事》一書中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等個性化描寫非常多,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設身處地感悟英子的內心世界。文中有一段這樣寫道:“我想哭,也想笑,不知什么滋味,看蘭姨娘德先叔同進了馬車,隔著窗子還跟我們招手。那馬車越走越遠越快了,揚起一陣滾滾灰塵,就什么也看不清了。我仰頭看爸爸,他用手摸著胸口,像媽每次生了氣犯胃病那樣,我心里只覺得有些對爸不起,更是同情。”英子為什么想哭又想笑?只要體會出這個動作的心理動機,方能悟出英子在成長中漸漸懂得了人情世故,世情冷暖。
   2.經驗感悟
   世界上沒有一片葉子是相同的。每個個體由于已有的經驗不盡相同,對文本的解讀也不盡相同。教師在指導閱讀時,特別要注意將文本中的世界與現實社會產生勾連,調動學生現有的學習經驗,借助聯想、想象,引導學生細心感悟文本中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從而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升華。
   閱讀鏈接《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時我們會發現,不同身份的閱讀者對文本主題的理解亦不同。成年人理解到的是家長對孩子的良苦用心——眼睜睜地看著孩子在那懸崖架上無法下來,在明明清楚孩子一不小心就會摔死的情況下,卻能鎮定思緒,冷靜地鼓勵并指導孩子,讓孩子勇敢地面對問題、解決問題。而小學生則會從自身出發,感悟到的是要自己懂得面對問題,要勇敢,要用智慧解決問題,還要懂得學習前輩的經驗,等等。所以,教師在指導閱讀時,必定要聯系生活實際,深度思考文章中蘊含的生活哲理,才能使學生獲得感悟,當然,不能強求感悟一致,只要言之有理,就應該給予鼓勵。
   然而,我們的生活經歷與文章相似的情況畢竟是少數。童話、神話、傳說這些作品中的描述更是我們不可能有的體驗,但是心理特點是共通的。在進行文本探究時,我們可以借助心理揣測對書中的主人公進行相似的體驗和理解。例如,在讀《瘋羊血頂兒》時,我們通常把它理解為對奮不顧身的母愛的歌頌,但是如果我們拋開贊美歌頌這樣的常態分析,就可以發現作者其實也暗指“人們因為報復,一生生活在仇恨中值得嗎?”我們身邊不也有這樣總是很記仇的實例嗎?我們將自己的心理代入進去來探究“血頂兒”的形象,理解上勢必會更加生動而活躍。
   總之,課外閱讀訓練是課堂閱讀課的延續和增補,學生的視野得到開拓,學生的學識得到豐富。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應該積極拓展渠道,引導學生“向文本提問并解決疑問”,為學生的課外閱讀保駕護航。讓學生在書海中徜徉,得到書面語言的積累,親近母語,陶冶情操。
   【參考文獻】
  [1]徐東林.探究性閱讀教學中的入與出[J].語文教學與研究:綜合天地,2007(2).
   [2]曹明海.語文教育智慧論[M].青島: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200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70314.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