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在新課改理念的指導下,教師對于學生自我學習能力的培養給予了更多的重視,在教學中需要應用探究式學習的方法引導學生學習。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對于自己的教學態度進行審視,明確教師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擔任著引導者與幫助者的角色,而非是主導者。在此基礎上,需要結合語文課程的具體內容,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掌握探究式語文學習的方法,進而自覺地在語文學習活動中開展探究式學習。基于此,本文對于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展開探討。
【關鍵詞】 小學語文;探究式學習;教學探討
小學階段學生的語文學習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這是由于學生是以漢語為母語的學習者,因此在語言環境的熏陶下,語文的學習一般會進行得相對比較順利。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在學習課程內容的過程中不僅需要掌握基本知識,也需要應用語文學科的學習方式去進行問題的探究與思考,逐步構建思維能力。因此,探究式學習的模式有利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構建思維能力,值得重視。
一、利用合理的手段引導學生產生探究的興趣
探究式學習雖然是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的,但是仍舊需要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能夠有主動思維的過程,因此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對于探究式學習的開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教師進行正式的課堂教學之前,需要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對于課本中的內容進行分析,提取其中學生感興趣的內容或者與實際生活聯系緊密的內容。例如,在學習古詩文的過程中,學生對于文言文的理解能力相對有限,教師需要就文章的寫作背景、作者等內容進行引導,引導學生利用這些內容對于古詩文的思想情感進行探究,而非一味地咬文嚼字。
二、利用合理的課堂教學模式給予學生探究式學習的空間
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學習模式的選擇對于學生的探究式學習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的影響。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需要為學生的交流、探究提供內容以及空間、時間,使得學生具備探究式學習的客觀條件。
1.應用翻轉課堂的模式
在翻轉課堂模式中,學生可以通過提前學習對于將要學習的內容形成深刻的認識,同時,課前學習使得課堂教學階段的教學壓力減輕,能夠使得教學效率提升,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開展探究式學習。
在應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應用較為統一的內容對于學生進行課前引導,例如其他教師的課堂教學視頻、與課程學習內容相關的紀錄片等,要求學生在進行統一預習之后,再查找相關學習資料。這樣的模式有利于教師的教學更為順利地開展,學生具有了較為統一的認知基礎,探究將會更為順利。
2.利用問題引導的教學模式
小學階段的學生具有較強的好奇心,因此在學生的學習中常常產生許多問題,教師需要對于學生的問題進行收集以及利用,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用其中具有探究意義的問題,引導學生對于自己提出的問題進行探究式學習。
這一模式的應用需要在課堂中固定下來,在課堂教學的最初階段,教師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最好是在小組內部,每一名學生分別提出問題,隨著課堂教學的深入,學生對于自己的問題進行自我探究與解答,整個課堂教學的過程就是在對自我問題的探究中進行的。在筆者的實踐過程中發現,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學習,注意力能夠更為集中,并且在問題的思考與解答的過程中能夠激發出更多的想法與意見。在課堂教學的末尾階段,教師要求學生提出在課堂學習中未能解決的問題,引導全班同學集思廣益,共同探究問題的答案。
三、合理引導,提高學生的探究反思
探究式學習是個體知識構建的過程,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反思有利于學生知識的構建。反思過程中,學生應該就探究的每一個環節進行分析,對照學習目標,找出差距,調整今后的學習。教學實踐中,主要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首先,每次課程學習后進行總結。在帶領學生完成一課時的學習后,預留五分鐘帶領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探究過程的回顧與總結,并在課程學習過程中用所用到的分析方法進行再次歸納整理。
其次,進行階段性自我思維的評價。通常情況下,筆者會要求學生將自己存在的思維缺點在紙條上寫出來,并將紙條貼在桌角,以此來達到時刻自我提醒的目的。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重視引導學生建立自我探究的意識,在學習的過程中應用現有的資源對于問題進行探究。與此同時,教師需要重視與學生之間的交流,通過對于學生學習問題的關注,引導學生利用自己提出的問題進行學習內容的探究。語文的學習具有特殊性,作為以漢語為母語的學習者,教師在學生的學習中需要引導其應用多樣化的眼光審視問題,建立具有自我特色的個性化思維語言系統。
【參考文獻】
[1]華玲靚.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J].西部素質教育,2018,4(22):250.
[2]錢幽娣.小學語文“一體兩翼”探究式學習的研究和實踐[J].文教資料,2008(18):126-130.
[3]劉義霞.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探究式學習策略探討[J].學周刊,2015(24):7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741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