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進行語言實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語文學科不僅具有工具性,而且還具有人文性,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把握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陳建先老師在《回歸語文教學的本位》中說道:“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便是語言。這正體現了語言的性質。語言和思維、語言和思想、語言和精神是統一的。具體到語文教學中,就要使語文教學和人文精神的培養統一起來。所以,語言是工具的,也是人文的,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語言實踐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文課程的這一性質將語文課程的目標和內容直接聚焦于“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既然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于語言,語言便是語文的本位,便是語文教學的核心目標。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材的文本語言便是一個抓手,抓住它就抓住了“工具性”和“人文性”。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進行豐富、靈活、有效的語言實踐呢?
  一、兼顧語言內容和語言表達形式
  于漪老師指出:“語文課要落實在對語言文字的體會上?!比宋男允菨B透在字里行間的思想感情,不是一種外加出來的教學環節,一個外在的教學手段。因此,在具體的文本情況下,讓學生直接與文本語言親密接觸,在接觸中領悟文本語言的美,領悟到作者隱藏在字里行間的真情實感。
  低年級的學生在寫話訓練時,常常會這樣寫道:“我一邊看電視,一邊寫作業?!薄耙驗槲液芡聿呕丶遥詪寢屌u了我,我氣沖沖地走進房間關上了房門?!崩蠋煘榱斯膭顚W生,評價時打了“√”。這樣語言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就沒有兼顧到,長期如此評價,語言的人文性就會丟失。因此,在引導學生進行語言訓練時,不能單純地就語言學語言,進行單純的語言技巧的演練,而是要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理解內容,領悟情感,使語言形式與語言內容兼顧,內化與外化兼收,工具性與人文性兼得。
  二、搭建語言實踐的平臺
  1.抓教材中課文語言的“風采”
  課堂上,老師要引領學生抓住文本語言的風采(即抓住每篇課文的精彩部分),通過反復吟誦,與文本的作者產生心靈的碰撞,進行真正的對話。這樣就能感受到語言世界的奧秘,傾聽到偉大心靈的搏動。如蘇教版五年級上冊《黃果樹瀑布》第三自然這樣描寫瀑布:“透過樹的縫隙,便看到一道瀑布懸掛在巖壁上,上面折為三疊,好像一匹寬幅白練正從織布機上瀉下來。那 ‘嘩嘩’的水聲便成了千萬架織布機的大合奏?!弊髡哂们逦墓P法形象具體地勾勒出瀑布的形狀,用夸張的手法,突出瀑布氣勢非凡,雄偉壯觀的本質。這些優美的語言是文中的精品,是作者思想細膩的表達。真正的人文內涵是植根于人的精神力量之中,是以人的生命為根基,以文本語言為承載的。教學中,當發現學生贊美瀑布壯麗的語言單調時,我會讓學生讀讀找找文中是用哪些字詞、語段來描寫瀑布的,讓學生重新回到文本語言中,細細品味。給他們簡單的平面“搬動”和“組合”文中的語言的時間和機會,感悟文中的精彩語言,然后再讓他們來贊美瀑布的美麗。
  2.抓教材中課文語言的 “共鳴點”
  語文課程是培養學生人文性的重要載體,語文教材中的課文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因此我們應該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感悟、欣賞人性美,提升人文內涵。在教學蘇教版四年級下冊《天鵝的故事》第三自然段,“老天鵝騰空而起。利用下落的沖力,像石頭似的,用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撲打冰面。接著,又是第二次,第三次……”時,我鼓勵學生說“誰愿意來把描寫老天鵝破冰的段落再讀一次?” “誰愿意做一次課文中的老天鵝再來破一次冰?”借助文本語言描繪的情境,我帶領學生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讓學生腦海里呈現出課文描寫的畫面,從而產生自主的情感體驗,在情感融入中感受語言的真諦,領悟語言規律,加深對文本的感悟。我還結合課文插圖問: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只天鵝,在親眼目睹了老天鵝的壯舉后,你會怎么想,又會說些什么呢?會怎么做?引導學生與文本發生共鳴,這種共鳴能撥動學生的情感,同時也加強了他們的語言訓練,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這共鳴聲中得到了提升。
  3.抓教材中課文語言的“拓展點”
  我們使用的語文教科書本身容量很大,又講究文質兼美,其語言表現的形式多樣,人文內容極其豐富;行文的安排,是作者布局謀篇的匠心獨運,值得教師們研究探討。《天鵝的故事》第四自然段這樣寫道:“……有幾只天鵝來幫忙了,很快,整群天鵝,大約百來只,都投入了破冰工作。它們干得那樣齊心,那樣歡快!湖面上傳來陣陣‘克?!肆ā肆ā慕新暎拖衲羌尤诵牡膭趧犹栕樱骸值軅兡?,加油!齊心干哪,加油!’”這個自然段包含了許多雖“不一樣卻是一個道理”的場景再現在學生的腦海里。學到這里,學生不僅能列舉出這樣的勞動場面,而且還能說出描寫這種勞動場面的詞語。老師引領學生遵其路,讓學生徜徉其中,品得個中妙諦,能讓師生感受生命,傾吐性情,有峰回路轉,柳暗花明的收獲。
  三、把握語言的實踐層次
  1.模仿運用文本語言
  課文中優美規范的語言是語言中的精品,是課文中精彩的地方,它們往往也是文中情理意趣之所在。抓住這些語言中的精品反復誦讀乃至背誦。不但能快速領悟文本的人文內涵,陶冶學生的思想素養和審美情趣,而且對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以及培養學生的語感能力開辟了一條捷徑。同時,還能突出重點,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創建高效課堂。所以把要學習的對象“模式化”是學習語文入門的捷徑。
  2.靈活運用文本語言
  學生的語言“習得”是在通過大量的嘗試練習后“熟能生巧”,要達到靈活運用文本語言,內化是關鍵。怎樣做才能內化文本語言呢?我們要抓住文本語言、通過對文本語言的品味、領悟,來理解文本的主旨、接近作者的情感。只有這樣,才能激起學生情感的漣漪,課堂教學才能春色滿園,萬紫千紅,才能實現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的“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有豐富的語言積累和良好的語感”這個要求。學生只有在“機械”地熟練運用文本語言的基礎上,才會上升到靈活運用文本語言的層次。所謂的“仿中有創”就是學生通過“嘗試—調整—再嘗試—再調整……”的方法來學習語言,并且學生是利用邊使用邊明理的途徑來習得語言的表達方式。
  3.自由生發個性化語言
  自由生發個性化語言是學生在感悟文本語言時進入“文我合一”的境界。是語感表達形式的最高表現,是學生的超常創造。蘇教版四年級《云雀的心愿》一課的課后作業是“為什么說‘森林實在是太重要了’?先有條理的說說,再寫下來。”我引導學生回顧之前所學的有關植樹造林的課文,他們根據對文本語言的領悟,不到三分鐘,就概括出了很多森林對人類的重要作用:森林可以保護土壤,還可以蓄水;森林可以讓我們冬暖夏涼;森林可以治愈風沙;森林可以讓山洪不再泛濫傷人;森林能改善我們惡劣的自然環境。學生徜徉在文本語言的情景之中,情感得到了升華。認識到保護環境除了不能亂砍亂伐,還要積極倡導植樹造林。保護環境,人人有責。保護環境,從我做起。保護環境,迫在眉睫。學生自我得到釋放和突破,升華了人文。
  總之,語文課堂教學,我們要是憑借教材為學生搭建語言實踐的平臺,抓住文本語言的感悟、積累和應用,引導他們在實踐中內化語言,運用語言,從而升華他們的人文內涵。要圍繞語文的特點展開語言學習,讓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感悟語言“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參考文獻:
  [1]陳建先:《回歸語文教學的本位》
  [2]戴網生、戴正興:《課改催生“話題“,”話題“推進課改》,《小學語文教學》會刊2011年總第377期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64065.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