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登其頂必砥其礪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人總是向往著成功的。
從孩提時代開始,我們會想辦法給父母摘來最美的一朵花,給老師背誦比其他同學更多的詩,甚至會比較我買的那袋糖果是不是比你多、比你更甜,長大了,也許又會比較自己考試考得如何,事業是否有成,我們渴望著勝利和成功,希望得到外界的承認與褒獎。
這是一種傳統又有點功利的成功觀:我做的事是否比別人好,賺的金錢是否比別人多,我站的位置是否比別人高?這又是一種最簡單的成功觀,因為影響成功的因素是多變而無跡可尋的,評判成功的標準也是多樣而參差不齊的。這樣所謂高人一等的成功,并不是成功的全部。詩人不幸詩家興,從以仕途好壞評價一個人的角度來看,太白和杜子美算不上成功,但這并不妨礙兩位天生我才的人在詩壇上留下豪放夢幻和清雋有力的一筆,李杜之名傳遍古今中外。對于已經接觸到權利制高處的王安石與康梁維新派,他們所操持的變法與維新皆草草被廢,一番心血付之東流,但又如何能否認那一場變法給那個時代帶去的物質上、制度上、思想上的積極改變?再說說近代的魯迅先生,物質上,他放棄了可能給他帶來成功與地位的做醫生的這條康莊大道,反而選擇了一條用筆戰斗,或許衣食難足的獨木橋。而從精神上,那一把昂貴的手術刀所治愈的幾例肉體上的毛病,功能又怎及得上那一支瀟灑犀利的筆救醒的千千萬萬不知吶喊的麻木的靈魂?
他們,有失敗,但更多是給這個社會、這個國帶來的成功。
判定成功的因素,本就不該僅僅是粗粗掃過時看到的勝利的成就,而更是那個人做出的事帶來的多方影響。
而到了現代,互聯網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雙重屏障,輕而易舉地接通了人與人之間或許本無交集的生活。對于即將參加高考,進入大學的我們,成績不再是評判我們是否有資格進入高等學府的唯一標準,藝體特長、各科競賽、創新設計,甚至是我哪天興起寫了一篇文章傳到網上,都有可能讓我在某一天,突然收到心儀的大學拋來的橄欖枝, 甚至于不上大學,就像曾經超女中一鳴驚人的黃英,照樣取得了成功。
這是互聯網時代,當我們有了一個新奇的思路,將自己的評議,或者自己寫下的小說傳到哪個網站上,又或者說,一個不好意思在公眾面前唱歌的小歌手,將自己寫的新歌悄悄發到哪個平臺上。不管是否有幸得到網友的賞識,這篇文章或這首歌,從發到網上的那一刻起,就都有傳遍全網的機會,一個成功的機會。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狄更斯這樣描述工業革命發生后的時代,此刻,用這句話描述信息革命后的時代也照樣如此。互聯網發展如此迅速,提供的機會自然極多,在這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把握住機會成了一個極為重要的本領。有的人把握住機會,一飛沖天,有的人任機會溜走,碌碌無為。這種看似差距拉開的極大的“不公平”,其實恰恰是一種公正。對努力的人來說這是個好的時代,因為有心去抓住機會的人會做足準備,最終取得勝利。但對于懶怠的人而言,周圍人的飛速進步只會覺得讓其感到迷惘,難以跟上時代的節奏,似乎被壓迫的連呼吸的機會都沒有,更談何成功?
所以,既然處在這樣一個飛速發展的時代,而我們又恰恰有幸處于這樣一個飛速發展的國家,這個時代各個國家給予了我們如此多的機遇和路徑,我們更該努力去學習,去工作,去為未來可能出現的成功做好準備,而后即便是未取得自己所想的結果,但我體會了通往成功時付出努力的感受,成功地付出了努力,也是成功。而在每個人都做到了最好,每一個人都向往成功的未來,造就的,就是這個社會的勝利,這個國家的復興,這個時代的成功。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749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