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畫夢在心間一波三折路漸開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2001年我從學校退休后,卸下了教學工作。在閑暇的退休生活里,我為自己找了一件事情做,這是我非常感興趣的一件事情,也是我一直想要完成的夢想,那就是在有生之年畫出一些有意義的美術作品。
起筆之初,我想畫一套關于四川民風的民俗畫。教學多年,積累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讓我即刻就有了提筆的沖動。繪畫的前期很順利,連續畫出幾十幅鉛筆小構圖,但畫到后來,越畫感覺心里越空,就像丟掉指南針迷失在深漠里的探險者,慌張地找不到前進的路。那時,我才意識到,想創作民風民俗組畫,真是一件“大工程”吶!如果想繼續完成創作,就需要充足的前期準備,收集豐富的繪畫內容和大量的資料素材,來支撐創作有深遠影響的民俗畫,這是短時間內不可完成的艱巨工作。后來因我與友人合作創作《三國春秋》長卷,我的民俗畫創作就暫時擱置了。
忙過之后,閑置的時光讓民俗畫的創作又在我心間萌出了芽。于是我找到學友孫彬、朱德祥合作,我們租工作室、整理繪畫資料、探討創作方法,集中創作一個月,所有工作都在有條不紊的進行著。似乎一切才剛剛開始,卻又必須戛然而止。朱德祥和孫彬相繼生病住院,不幸的是,他倆相隔不久都離開了人世。失去兩位志趣相投的畫友,讓我高漲的創作熱情瞬間跌落,失落的情緒讓我提不起繪畫的筆。那段時間啊,在我心里留下了無法彌補的陰影。后來我無心創作,只畫了兩年杜甫詩意畫,民俗畫的工作再次停下了。
我曾經把幾十幅鉛筆小稿進行對比,選出比較成熟的幾張,放大畫成工筆重彩,2005年四川美術出版社出版我的一本小畫冊上選用了4幅畫,不少朋友看到這4幅作品后都覺得有意思,他們的肯定讓我有意把繪畫之路繼續走下去。2014年企業家朱再炯先生看到我畫的幾十幅民俗鉛筆小稿,他表示很感興趣,鼓勵我繼續畫下去,并建議我增加內容,畫出150幅。他也多方支持,在我家附近租下一套住房當我的工作室,讓我不受打擾,靜心創作。我用了兩年的時間,完成了150幅工筆兼寫意作品,在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后,取消和新增了畫幅,一些畫也作了修改,共用了三年時間繪畫工作才畫上了句號。在我看來這些畫仍然存在不少遺憾,尚待改進,但又不能無休止的改下去,還是決定交卷吧。
我繪畫遵循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的創作思想。我一直受益于在四川美院學習中國畫的日子和1981年在敦煌臨摹壁畫的日子,這些經歷讓我學到了不少傳統繪畫技法,也讓我對民族傳統繪畫中體現出的民族風格和民族精神有了更多的認識。今天我們的繪畫作品應該讓世人看到,中國人畫的中國人文景色就是中國人畫的中國故事。
繪畫創作和其他創作一樣,都是一種艱苦的勞動,我的性格好動,喜歡熱鬧,三年來,一個人在畫室里,有時一周五天都碰不上說一句話的機會,內心的孤獨是免不了的,還好37年前我在敦煌洞窟臨壁畫那大半年已有磨煉。藝術創作就是要守得住孤獨,在別人看來或許是很艱苦的事,在我看來,憑自己雙手創造的人,若經不住苦哪里能得到樂,就像農民的耕耘與收獲。假如沒有我在美院學習的經歷及后來在教學期間多次到工廠、農村體驗生活,接觸更多的人,參加他們的社會活動和生產勞動,假如不在生活中畫速寫,用專業的眼睛去觀察和記憶,就不可能畫出讓人感動的、真實存在的、可信的作品。
《蜀中風俗圖詠》出版了,在這本書中,江功舉老師給每幅畫配上的竹枝詞,袁庭棟老師為每幅畫寫下了他的考釋,使這本書的思想性、藝術性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也更具有知識性、可讀性,這本書是共同合作的成果。我這年齡快80的人,生命留給我創作的日子不是很多,選擇畫什么?畫什么值得我用生命認真對待,這次畫四川民風民俗,除了有想畫的情感沖動,更多的感覺是一種擔當,這種擔當正是這次出版的《蜀中風俗圖詠》主編孟燕在后記里寫的:“——我們都生活在民俗中,我國民俗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造就了中華民族的性格特質和人文精神。民俗像風,會流動變化。那些陪伴我們成長的曾經熟悉的民俗,隨著時代的發展與我們漸行漸遠,令人悵然而不禁懷想?!蔽揖褪窍胗美L畫形象留住那漸漸遠去的記憶。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750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