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入乎材料,出乎觀點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一篇好作文的開頭大都分為兩種:一種“開門見山”,一種“曲徑通幽”?!伴_門見山”直入主題,能讓讀者快速入題。不過對于記敘文之類故事性強的文章,太過單刀直入有時顯得太“平”,不夠引人入勝?!扒鷱酵ㄓ摹鼻『媚軓浹a這一缺憾,鋪陳是為高潮而設,無論是懸念、留白,還是情節逆轉,“曲折”的情節敘述能增加故事的跌宕起伏。
  然而,對于議論文而言,寫作的目的不在于吊人胃口,而在于表明觀點、論證觀點,最后使讀者信服。所以立論最好直接、準確,快速入題??焖偃腩}即盡快提出論述對象,然后始終圍繞論述對象展開論述,能讓讀者清晰地把握觀點與論證邏輯。
  從形式看,兩類考場議論文——材料作文和概念(話題)作文看似形式不同,其根本的思維路徑又有相通之處。材料作文是從題目所給的具體事例(紛繁復雜的材料)中,提煉出材料的核心事件或核心話題,然后以此為基礎形成立論觀點。概念作文則直接面對概念(話題),結合自己聯想到的相關領域、相關事例闡釋概念談看法。前者是歸納邏輯,后者是演繹邏輯。但立論前提都基于對寫作對象——核心概念的理解。如果寫作伊始不能把核心概念“是什么”解讀透徹,那么“怎么看待”就會顯得言之無物。
  對于材料作文而言,理解核心概念的關鍵在于闡釋材料。概念由材料所給的特定語境定義,如果拋開材料任意發揮,很容易造成偷換概念、轉移概念、混淆概念等問題,從而無意中偏題跑題而不自知。例如,2011年高考北京卷作文題:
  閱讀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鹿特丹世乒賽結束后,師生們一起討論:
  學生甲:太好了,中國隊又包攬了全部冠軍!這叫實至名歸。競技體育就得靠實力說話。
  學生乙:但我更愿意看見外國選手成功挑戰中國名將。一個國家長期壟斷某項體育比賽的金牌,其實并不利于這一項目的發展。
  學生丙:有人主張中國隊應讓出一兩枚金牌,我不贊成。如果故意輸球,就有違公平競賽原則與奧林匹克精神。
  ......
  老師:同學們說的都有一定道理,有些道理不僅體現在乒乓球運動上,也適用于其他社會生活領域。
  要求:根據以上材料,自選角度,自擬題目,聯系實際,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詩歌外,文體不限。
  材料由兩部分組成:核心事件及圍繞事件的觀點討論。首先,所有討論的思維起點是基于“世乒賽中國隊又包攬了全部冠軍”這一核心事件。其次,甲、乙、丙三個學生的討論其實給考生提供不同的思考角度,即提示不同的立論方向。我們通過梳理每個人談話中的關鍵詞不難得出這樣一些不同角度的核心概念:“實力”“壟斷”“讓”等。但若脫離了核心事件所給的討論基點,很容易泛談這些概念。
  例如,有考生從議論“讓”入手,談到孔融讓梨、公交車讓座,其實討論的是傳統美德中的謙讓、禮讓的概念,而非題目所討論關于金牌、成果、成績是否應該出讓、轉讓,在無形中置換了概念。究其原因,考生只看到了概念本身,于是由一個概念的多重含義發散開來,而脫離了題旨所限定的特定語境:在競技比賽中對于努力成果的“讓”。
  諸如此類材料作文中拋開材料置換概念的問題在考場作文中十分常見。既是給定材料的作文,一定要耐心仔細剖析材料,材料由哪些部分構成?單一還是多元?核心指向是什么?限定背景是什么?如果多則材料,他們之間的關系是什么?把握材料的邏輯脈絡,從中抽絲剝繭引出你立論的核心概念,再由此生發你對于這類現象的看法,是材料作文立論準確、論證集中的關鍵所在。
  【作文題】
  南開中學百年來要求學生“頭容正,肩容平,胸容寬,背容直”;北京大學等高校把宿舍作為促成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載體,以“大家筑小舍,小舍出大家”為追求。
  以上材料引發你對“養成教育”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議論文。
  【寫作提示】
  這篇材料作文題目由兩部分構成:兩個學校的“校訓”(姿容規范和宿舍管理)材料和提示語。材料所給“校訓”提示了核心話題/概念——“養成教育”的內涵。因此,這篇作文的審題立意就是要通過對兩個學?!靶S枴钡姆治?,理解“養成教育”何為。
  學生需自問三個問題:養成教育“養”什么?“成”什么?如何“養成”?
  這三個問題涉及對于核心概念內涵的理解??障胩y,放到“校訓”中想:南開中學為什么對頭、肩、胸、背等姿容有如此之要求規范?這些要求煩瑣、可有可無嗎?北大宿管的三個“自我”體現出對于學生怎樣的要求?“大家”與“小舍”的關系又體現宿舍生活對于一個人哪方面的塑造?
  只有在透徹理解材料所示校訓之目的、意義后,才能抽象概括出“養成教育”的核心內涵,繼而才能真正對其進行評論。
  問題作文
  從“教”到“育”
  周桐西
  “教育”作為一個復合詞,不妨拆開推究其本義:“教”是指通過傳授知識培養學生的技能;“育”是指用教學環境形成學生的價值觀。二者不可或缺,是統一的。
  但其實,現代教育起源于工業革命后,它的發展歷程中避免不了對某一方面的偏重。比如,英國工業革命時期的新學校主要用來提升國民基本素質,使其掌握一定技術來適應工業化。側重于技能培養的目的使現代教育呈現“流水線”式的年級課堂形式。新中國成立后急需科技人才,實行院系調整、培養??迫瞬乓彩瞧赜凇敖獭钡?。
  而南開中學注重學生技能水平外的生活細節,形成端正嚴謹的學風;北大從小宿舍著手,鼓勵學生自我管理,貫徹了自由包容的校風。兩校都找到了學業外最能影響學生綜合素質的日常生活方面,從小處著手,重在“育”人。
  “養成教育”實際上就是以育人為目的的全面教育。教育的目的在于養成社會需要的全面的合格的公民。如若對“教”的著力大于“育”,培養的公民是不“健全”的。這種人格的不健全,小則不利于社會進步,大則危害社會穩定。   錢學森曾提出一個疑問:為什么相比于民國時期,我們有更優越的教學條件,卻培養不出更多的“大師”?問題可能就出在教育的方向上。忽視全面的養成教育將學生的視野限定到了某個領域,可事實上各領域本就是相通的。文藝激發數理的靈感,數理培養文藝的思維,民國大師多廣有涉獵。一味追求專業的“高”“精”,反倒不利于頂尖人才的培養。諸如馬加爵殺人案、復旦投毒案,哪個教育的悲劇根本上不受偏重于“教”而缺失“育”的教育方向的影響呢?教育的偏重失誤總會反作用于社會的成長。
  我們的社會正向著高度現代化邁進。繁榮的社會就像一雙新鞋,而構成社會的公民就像雙腳?,F代化的社會要求兼重技能與人格的公民,可如果公民的綜合素質不達標,是無法穿上新鞋繼續前進的。一方面,我們看到了教育部門對“立德樹人”方向的回歸與強調,各大院校開始培養學員的綜合公民素質;另一方面,我們也要警惕諸如重慶公交墜江事件之類的“素質悲劇”的存在,清楚貫徹正確教育方向仍舊任重道遠。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養成教育下的南開北大,是對“教書育人”的正確回歸,是對建設現代文明社會的長遠貢獻。
  從整體行文看,作者將“教育”一劈為二,由此進行兩種不同教育理念的對比。但對于未讀文章的讀者,這個題目太大,能否一目了然從題目體現“養成教育”與“學科教育”的實質區別?
  本段對于材料的概括很到位,但挖掘不夠深入。如果不能深入、具體地說清楚“養成”的內涵、目的,則往下對于養成教育的重要性之論述就會空泛。
  應將此段提前到第二段,開篇對核心概念進行定義。
  此段無形中有偷換概念之嫌。材料和前文所定義的“養成”偏重于對人格、品德、生活習慣的塑造,而不是全面教育、素質教育。
  這個反向對比的事例能體現人格教育缺失導致的嚴重問題,如果能正向勾連材料示例,則論述更加緊湊、對比更加鮮明。
  修改意見
  1文章標題可以改為“養成教育養育‘人’”“校風學風塑造健全人格”等,最好能體現觀點或引發閱讀興趣。2結構調整:第一段可以從材料入手,體現出在細節處、生活中陶鑄人格的養成教育特點,將第四段提到第二段,緊接著材料分析后作為總結論述,得出“養成教育”的定義。3加強材料闡釋:對于兩個學校校訓的闡釋不夠深入,可以逐句進行挖掘,闡明其目的、意義,以深化對核心話題的理解。4素材示例升格:全文緊扣學科人才和基礎人格培育的沖突,不要用“全面”與“偏科”進行干擾。
  升格佳作
  養成教育回歸“育人”
  周桐西
  南開中學對學生儀容舉止提出的細致要求,實際是在通過外部約束促使學生修養內在品格:頭正肩平者端正公平,胸寬背直者寬容正直。這一百年校規由表及里地培養了學生的優良品質,養成了代代英才。而北京大學抓住了校園生活中最貼近學生,也最易被校方忽略的寢室生活,通過鼓勵學生自我建設宿舍,提倡自我管理,事實上將校風有力貫徹到了學生群體,鍛煉學生自律能力,為未來培育傳承北大精神的“大家”打下基礎。所謂“養成教育”,是偏重于“育人”的教育?!梆B成教育”偏重于“育”,即更加注重對學生品格的培育。
  教育是養成社會需要的合格公民的手段,是培養健全勞動者的方式。若對“教”的著力大于“育”,單抓學科素質,忽視品德建設,培養的公民是不“健全”的。這種人格的不健全,對個人則不利未來發展,對社會則不利長遠進步。
  新中國成立后急需科技人才,實行院系調整、培養工業人才,偏重于“教”。錢學森對新中國成立后的教學成果曾提出一個疑問:為什么相比于民國時期,我們培養不出更多的“大師”?問題可能出在教育的方向上。院系調整拆分了民國時期的綜合性大學,各高校原本獨有的校風學風在被拆解合并后難以存續。合并后的??圃盒B耦^于重工業技術教學的熱情中,忽視對學生習慣與品格的教育。這樣一味追求專業的“高”“精”,卻忽視人格的健全,反倒不利于頂尖人才的培養,甚至出現不“健全”公民危及社會秩序的慘劇。試想:如果馬加爵不僅僅學會了能贏得物理競賽獎項的知識,而且還受到過對“胸容寬”的嚴格要求,養成了“大家筑小舍”包容他人的品格,他還會手持兇器連殺四人嗎?如果教育不僅為林森浩帶來考入復旦大學的智力,還教會他在“大家筑小舍”中學會與人友善共處,相互扶持,他還會投毒殺害室友嗎?這些教育的悲劇哪個從根本上不受偏重于“教”而缺失“育”的教育方向的影響呢?品格教養的缺失可能會將人的一生引入歧途。
  我們的社會正向著高度現代化邁進。繁榮的社會就像一雙新鞋,而構成社會的公民就像雙腳?,F代化的社會要求人格健全的公民,可如果公民的道德素質不達標,我們又如何穿上不合腳的新鞋繼續向更美好的生活奔跑呢?一方面,我們看到了教育部門對“立德樹人”方向的回歸與強調;另一方面,我們也要警惕諸如重慶公交墜江事件之類的“道德悲劇”的存在,清楚貫徹正確教育方向仍舊任重道遠。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養成教育下的南開北大,是對“教書育人”的正確回歸,是對建設現代文明社會的長遠貢獻。
  標題點睛,點名“養成教育”的實質,暗含價值判斷。
  從分析材料入題,指出通過外在約束養成內在品格,言之有據。
  抓住材料二的特定內涵,分析宿舍管理“小舍”與“大家”的內在關系,透析培養宗旨。
  提煉概括兩則材料共性,提出觀點:何為養成教育。對比“學科教學”突出“養成教育”的特定范疇。
  從教育的本質入手,對比“教”與“育”的不同側重,突出“養成教育”的重要性。
  援引1949年后現代化學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反向證明缺失“人格”的養成可能造成的危機。
  點評
  段落順序調整后,全文入題快,論據足,邏輯強。由分析材料得出觀點,觀點與材料對位明確。從“養成教育”是什么的內涵闡釋,到“養成教育”的意義與價值探討,邏輯井然,層進清晰。文章抓住“人格育化”與“人才教學”之間的張力,探討教育的本質——立德樹人,切中這一話題的核心問題與現實意義。對于兩則材料鞭辟入里的解析以及對于現代學科建設過程的歷史反思,既凸顯分析、論證具體材料的闡釋能力,又體現對于民族發展、教育問題極具現實關懷與批判性反思的大格局與大視野。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75825.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