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高中散文教學要入乎其內,出乎其外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入乎其內,即深入散文文本,對內容和語言進行細細品讀;出乎其外,即跳出文本,從行文結構方面進行整體的把握。高中語文教學切忌蜻蜓點水,入乎其內是出乎其外的前提殊不知,沒有“入乎其內”的“出乎其外”,讀到的不過是表象和皮毛。
  入乎其內,分為兩個重要的步驟,其一為以讀入境,其二為文本細讀。
  一、以讀入境
  并非所有題材的散文都能夠很快地打開學生的心扉。有些文章,因為作品的時代背景、涉及的內容距離學生實際較為遙遠,無論老師在上面講得如何眉飛色舞,唾沫橫飛,學生依舊無動于衷。
  以張潔的《揀麥穗》為例,讓學生分別扮演小女孩和老漢的角色,進行朗讀表演,模擬出小女孩的淳樸天真和老漢的憨厚慈祥,書面文字便化作生動的現實生活場景。學生在發笑的同時,也真切感受到了老漢和小女孩不帶塵世污染的真情。
  “以讀入境”這種方式在使用的過程中要特別重視多媒體的輔助作用。適當的音樂會營造出一種情感的氛圍,引領學生全身心投入文本。
  學生閱讀的初體驗是最為寶貴的一種體驗。在老師沒有對文本進行講解,沒有將課內外知識進行勾連之前,學生會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來解讀文本,這是一種開放性的自由閱讀。而這種自由精神恰恰是散文教學的必需。
  二、文本細讀
  若將散文教學比作一次旅途,如今,師生共同乘坐朗誦的大巴來到了風景勝地。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教師要根據已有的閱讀經驗來充當導游一職,告訴他們最值得欣賞的勝景在于何處,這便是入乎其內的第二步——文本細讀。散文的語言優美洗練,品味語言便是細讀文本的重點。
  如何在散文教學中讓學生感受散文語言的張力?筆者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曾進行過以下方法的嘗試。
  1.填空法:
  在教授老舍《我的母親》一文時,筆者設置一道填空題,即“除夕,我請了兩個小時的假,由擁擠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爐冷灶的家中。母親( )了。及至聽說我還須回校,她( )住了。半天,她才( )出一口氣來。到我該走的時候,她( )給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
  學生思考討論后給出了答案,并提出了自己理由和看法。與老舍的原作中“笑、愣、嘆、遞”比較之后,學生更能體會老舍母親的深情。
  2.替換法:
  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月夜荷花圖歷來為人們所稱道,而鑒賞品味其中的表達技巧則是本課的重點。在講解“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時,筆者采用替換法,將此句改寫為“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出現著些白花,有已經盛開的,有含苞欲放的”,兩相比較,優劣高低立現,學生馬上能指出原文中“點綴”給人藝術創作的動感,而“裊娜、羞澀”則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寫出了荷花完全綻放和含苞待放的不同情態。
  3.仿寫法:
  著名作家畢淑敏的語言表達能力爐火純青,她善用修辭手法,遣詞造句可謂是學生模仿的典范。在教授《我和重要》一課時,筆者布置一道課堂作業,讓學生仿 “假如我們先他們而去,他們的白發會從日出垂到日暮,他們的淚水會使太平洋為之漲潮”進行造句。此句運用夸張的手法,引起了學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學生創作熱情高漲,其中亦有不少佳作,如:假如我們先他們而去,他們淚水會從天黑流到天亮,他們的深痛會使泰山為之塌陷。
  4.改寫法:
  周濤本是詩人,他的散文具有詩的特點,在文章“暴雨群馬奔騰圖”中,可將散文改寫為詩歌:現在,我需要這樣的激情/作一匹馬,在原野奔跑、吼叫/我從遠方來,我到遠方去/暴雨的長鞭抽打我/低沉的怒雷吆喝我/瞬間即逝的閃電刺痛我/馬群啊,像隊隊尖兵,像神勇的大將/沖殺在古戰場/雄渾的馬蹄奏響了大地的鼓點/蒼勁的嘶鳴驚心動魄/生命的華彩樂章!/暴雨停歇,馬群消失/我的激情如一匹馬/血液里有奔騰不息的性格/我要騰空!通過不同的表達形式讓學生感受語言的魅力。
  入乎其內,讓學生在散文的風景里徜徉流連,但若不能出乎其外,那便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散文的重要特征在于“形散而神不散”,而形散并非“脫韁之馬”,學生在以讀入境,文本細讀之后,應該跳出文本之外,找到串聯起滿地珠玉的繩索,繩索一出,而作者的構思便顯而易見。至此,讀者才對散文進行了一個較為完整的解讀。只有將“入乎其內”和“出乎其外”結合起來,散文學習才能做到“所見者真,所思者深”的效果。
  責任編輯 李少杰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6687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