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教學要具有“三性”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只有抓好字詞教學,提高學生的字詞理解能力,才能使學生的語文學習順利、有效。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通過聯系生活、想象品味、歸類對比和練習運用等方式,引導學生掌握詞語的鮮活性、清晰性和豐滿性,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詞語的意思,走進文章感受作者表達的思想情感,獲得語文素養的提高。
[關鍵詞]詞語教學;想象;運用;對比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13-0048-02
字詞是語文學習的基礎。只有抓好字詞教學,提高學生的字詞理解能力,才能使學生的語文學習順利、有效。在語文學習中,我們要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細細品讀,讓學生感受詞語的鮮活,體會它的生命活力。由于同一個詞語在不同的語境中表達著不同的意思,所以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把握好詞語的幾個特性,讓語文教學更加生動有效。
一、把握詞語教學的鮮活性
語文是一門與實際生活聯系十分密切的學科。生活處處有語文。我們學習語文知識是為了更好地在實際生活中運用這些知識。詞語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基礎部分。而詞語是和句子聯系起來的,只有在具體的句子中、文章中,我們才能體會到詞語的具體意思。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需要仔細推敲、細細品味,挖掘出詞語的特性。
(一)聯系實際,品味內涵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就曾經說:我們要讓學生把語文學習和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感同身受,理解語文學習的內涵。因此,在教學新詞時,不能單純地給學生講個意思,然后讓他們死記硬背,而應該采取靈活的方法,借助生活經驗,調動他們原有的認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詞語。只有這樣,語文教學效率才會有所提升。
例如,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的《慈母情深》一文有這樣一句話:“七八十臺縫紉機發出的噪聲震耳欲聾?!边@句話中的“震耳欲聾”一詞,其實不難理解。但是,在這里如果我們僅僅從字面意思來理解它,是遠遠不夠的,就達不到教學的目的。此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聯系一下自己的實際生活想一想:如果我們置身于七八十臺縫紉機中,會有什么感受。這時,很多學生都說,自己受不了,肯定會逃離的。此時,教師再給學生補充作者的資料:“母親是一位臨時工,父親工作的地方很遠。母親一個人要帶家里的五個孩子。她經常起早貪黑地工作,才能勉強維持一家人的生活?!甭犃诉@些,再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感受:“處在這樣的家庭中的母親,她能否逃離呢?”通過這樣一層層的深入解讀,學生理解了母親,同時也感受到了母愛的偉大——為了孩子,為了家庭,再苦再累母親都會堅持下去。這樣,“震耳欲聾”這個詞在學生心中就有一個全新的意義。身臨其境、感同身受是最好的學習方式。只有走進文章中,理解主人公所處的背景以及他的心里所想,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內涵。因此,在詞語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聯系自己的實際生活,換個角度想問題,從而使他們更好地品味詞語的情感,讓詞語鮮活起來。
?。ǘ┏浞窒胂?,聯想畫面
小學生活潑好動,想象力比較豐富。在詞語教學時,教師應該利用這一點,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感受、理解詞語的意義,了解詞語所表達的內涵。
如,人教版六年級上冊《懷念母親》一文的第四自然段是作者剛到德國的小城哥廷根時寫的日記。其中,“11月18日”的日記讓人印象深刻,寫的是房東太太等兒子回家,等了很久卻沒有等到兒子的心情。這是一段簡單的文字,但給我們的畫面感卻很強。教學時,教師引導學生抓住文章的關鍵詞來進行想象和聯想。學生找到了“高興”和“沮喪”這一對代表人物心理變化的詞進行理解。在有感情朗讀課文的同時,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想象:“房東太太高興得不得了。那她到底有多高興呢?兒子沒回來時,房東太太有點沮喪。此時她心理又在想什么呢?此時又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呢?”通過這樣的想象,學生感受到房東太太的喜悅、無奈、心酸等一系列心理變化的過程。在交流和想象中,學生感受著房東太太在等待兒子回家的一系列心理變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并沒有停留在對詞語字面意思的理解上,而是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想出一幅幅畫面,體會人物的心理變化,理解這些詞語所蘊含的感情。這樣的教學,詞語在學生的腦海中就變得生動鮮活起來。
二、把握詞語教學的清晰性
在學習語言時,我們不能把字詞句分離開來。加強字詞句段篇之間的聯系,能讓學生進行整體比較理解,對字句進行推敲。這樣,能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詞語的意思。
(一)歸類對比
詞語是有感情的。同一個詞在不同的語境中會有不同的意思,不同的詞可能也會表達著同一個意思。在一篇文章中,作者會用很多詞語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我們把這些詞語進行歸類對比,可能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人教版五年級的《狼牙山五壯士》一文,有很多描寫五壯士和日寇的語言。如,這樣兩組詞語:第一組是“昂首挺胸、全神貫注、熱血沸騰、氣壯山河”,第二組是“大舉進犯、粉身碎骨、嘰里呱啦,墜落山澗”。教學時,讓學生仔細讀一讀這兩組詞語,看看能從中看出什么。這樣,學生就很容易地看出來,第一組是描寫狼牙山五壯士的詞語,是褒義詞,它和第二組詞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些詞語體現了作者對狼牙山五壯士和日寇不同的情感態度。從這些詞語中,我們能感受到壯士們的英雄氣概和日寇的狼狽。這樣的引導,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不同的人物形象,為他們運用這些詞語奠定了情感基調。在歸類對比中,學生會發現不同的詞語所表達的不同的感情意義,找出不同的詞語所具有的共性和個性,相同的詞語在不同的語境中所表達的不同的意思。這樣的對比,讓學生更準確地理解詞語,為之后的寫作練習打下基礎。
?。ǘ┙x詞辨析
找近義詞是小學語文學習經常遇到的練習,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學習詞語的方法。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對近義詞進行比較辨析,能讓學生體會詞語在文章中所表達的內涵,在以后習作中可以更熟練地使用這些詞語。 如,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的《彩色的翅膀》一文,對戰士們吃瓜的情景,作者這樣描寫:“戰士們都笑著,用兩個指頭捏起一小片來,細細地端詳著,輕輕地聞著,慢慢地咬著,不住發出嘖嘖的贊嘆聲。”這些動作描寫所表達的意思其實是相似的。在閱讀時,哪個動作給我們的印象最深呢?很多學生都會注意到“咬西瓜”這一動作,因為我們平時都是說吃西瓜,很少有人說“咬”西瓜的。這里為什么要用個“咬”字呢?如果換成“吃西瓜”,會有怎樣的效果嗎?經過仔細的思考后,學生發現“吃”比較隨意,而“咬”比較用力,更能表現出戰士們對這個西瓜的珍惜之情。通過對比,我們會發現不同的詞語所表達的情感深度和情感態度是完全不一樣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學會精準地用詞,更準確地表達意思,讓詞語變得“清晰”起來。
三、把握詞語教學的豐滿性
我們學習語文,學習詞語不能僅局限于理解、記憶、背誦,更重要的是要學會運用。只有先理解、積累,才能學以致用。但是,從一年級開始,學生就慢慢積累詞語,隨著年級的升高,詞匯量越來越多。這些詞語如果不運用,就會被漸漸遺忘,甚至讓學生感到陌生。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靈活用這些詞語,這樣才能讓詞語鮮活起來,讓詞語變得更加豐滿。
?。ㄒ唬┒嗉泳毩?
對學生積累的詞語,我們要引導他們正確地進行運用。教師可以設計一些練習,讓學生選詞造句語。例如,“清幽、幽靜、寂靜、安靜”是四個近義詞,都含有安靜的意思,但是又會有所不同,會有一些細微的差別。例如:“小路曲折蜿蜒,兩旁竹林掩映,林中時而傳來一兩聲鳥鳴,顯得極為清幽。雨夜中,林蔭道上空無一人,唯有濕漉漉的路面反射著點點閃爍的燈光,顯得更加幽靜。”這句話中,“清幽”“幽靜”兩個詞語就不能互換。因為“清幽”更多表達的是清凈,“幽靜”更多表達的是清幽安靜,細細品讀就會發現有所差別。在這樣的練習中,學生會逐漸發現近義詞的差別,體會不同的詞語所蘊含的意義,從而能夠更加準確地理解運用詞語。在練習的過程中,教師應該選用多種方式,靈活教學,讓學生都能保持熱情。
(二)多加運用
在學習完了一篇課文或者一些新詞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運用這些詞語,寫一段話。這樣,在實際運用中加深學生對詞語的理解,讓他們更好地理解課文。
例如,在《青山不老》這篇課文中,學生會學到很多新詞。在學完課文之后,教師讓學生試著運用這些詞語,為馬永順老人寫一段頒獎詞。教師引導說:“馬永順老人在2009年被評為‘感動中國人物’之一。下面我給大家幾個詞語(出示):‘肆虐、冒險、奇跡、歸宿。’大家可以運用這些詞語為老人寫一段頒獎詞?!苯涍^交流,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體會,表達自己的感情。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更好地理解詞語的內涵,還能提升自己的語言運用能力。
詞語是語言文字的基礎。只有打好基礎,學生的語文學習效率才會提升。只有積累更多的詞語,學生才能熟練地遣詞造句,把握詞語的意思,使自己筆下的文字更加生動,讓詞語變得鮮活起來。
[ 參 考 文 獻 ]
[1] 苗紅梅,丁良桂.把握詞語教學的“準確”與“模糊”[J].教學與管理,2017(35).
[2] 楊淑芳.人教版小學六年級語文詞語教學的技巧[J].華夏教師,2017(21).
[3] 鄭海紅.字斟句酌:詞語教學之坦途——關于詞語教學三種方式的思考[J].語文知識,2016(14).
[4] 李鵬.立足詞語特色,因詞而異促教學——以統編教材低年級詞語教學為例[J].福建教育.2018(06).
[5] 阮彩華.讓詞語教學“靈動”起來[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小教研究),2017(Z6).
[6] 劉璽.詞語教學且行且思[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7(12).
[7] 危翠霞.讓詞語教學綻放異彩[J].新課程(小學).2017(12).
?。ㄘ熅?韋 雄)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523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