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漢詞語文化語義對比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英語和漢語是當前國際兩大語種,在國際交流交往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英語和漢語從語法方面來講存在一定的相同點,但受文化差異的影響,兩種語言在個別詞語語義方面卻千差萬別,甚至有時詞語語義是相反的。本文主要從英漢詞語中挑選具有代表性的詞語,并對其文化語義進行對比研究。
關鍵詞 英漢詞語;文化語義;對比
中圖分類號:TE122.1+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9)02-0130-01
語言是文化得以傳承和發揚的載體,也是民族文化的映射,應各民族生活環境趨同,且人類主觀思想具有一定的一致性,所以人類文化存在一定的共通性,英漢詞語文化之中也包含著一定的共通性,但受地理環境、文化差異的影響,英漢詞語文化也存在一定的差異,造成人們在語言互通過程中存在阻礙,在使用方面更加存在了障礙。因此,對英漢詞語文化語義方面存在的差異進行探究非常重要,本文將從五個方面對英漢詞語文化語義進行對比研究。
一、概念意義均相同,內涵不完全相同
縱觀英漢雙語不難發現,有很多詞語其概念意義均相同,但在內涵方面卻不完全相同。例如,英語詞匯“dear”在國外使用的頻率比較多,其在英語和漢語中的概念意義均為“親愛的”,但在內涵方面卻不完全相同,在國外,無論是親人、愛人、同事,還是朋友、陌生人,均可使用“dear”一詞稱呼,而在國內,“dear”一般只用于夫妻和戀愛中的雙方,充其量也只能對父母和子女進行稱呼;再例如,英語詞匯“rose”詞義為“玫瑰”,意味著愛情,例如,“My love is like a red rose”,其含義表示“我的愛人就像是一朵紅色玫瑰”,但在漢語中,“玫瑰”不僅意味著愛情,還代表既漂亮又傲慢的女孩。由此可見,雖然英漢詞語中有很多詞語的概念意義均相同,但是在內涵方面卻千差萬別。
二、概念意義均相同,內涵不相同或對立
在英漢詞匯中,有些概念意義均相同的詞匯,不僅內含不完全相同,而且有些詞匯的內涵基本不相同,甚至對立。例如,英語詞匯“lover”在英漢詞語中均可表示“愛人”,但在英語中,這一詞語還表示“婚外戀伴侶”;在例如,英語詞匯“red”譯為紅色,在我國代表喜慶、吉祥、進步和革命,但在國外卻代表血腥、血液、暴力,由此可見,有些詞匯在英漢詞語文化中是矛盾對立的,在日常使用的過程中,應該考慮到這一點,以免在同外國人交涉的過程中發生沖突和矛盾。
三、概念意義均相同,一方內涵存在空缺
在英漢詞語文化中,有些詞語概念意義相同,其內涵會出現不完全相同、不同及對立,不僅如此,有些英漢詞語的概念意義相同,還存在一方內涵空缺的現象,例如,英語詞匯“daffodils”,在英語和漢語之中均有“水仙花”的含義,在英國詩人威廉姆·華茲華斯的詩歌“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漢語譯為《我似行云獨自游》,其中出現的“daffodils”代表著“快樂”、“春天”,表現出詩人輕松愉悅的心情,但是在漢語之中,“daffodils”只能譯為“水仙”,而無其他含義。此外,英語詞語“eggplant”在英漢雙語中有“茄子”之意,而在英語中“eggplant”還代表對黑人的戲謔,但漢語僅代表“茄子”之意,別無他意。再例如,英語詞語“six”、“eight”在英漢雙語中都有“六”和“八”的含義,但在漢語中,除了有此含義之外,還有“六六大順”和諧音“發”的意思,有時還可用于對對方的祝福,但這些含義在英語中卻不存在。由此可見,有些詞匯雖然在概念意義方面均相同,但一方在用其他形式表達時,另一方卻不存在此涵義,可見其差別所在。
四、對應數目不相等,詮釋范圍亦不同
英語詞語“uncle”在漢語中可譯為“叔父”、“伯父”、“姑父”等,在漢語中親屬詞在區分的過程匯總比較詳細,平輩稱呼、父親兄弟等均需要按照年齡長幼來進行稱謂,而英語則屬于統一稱呼,無明顯細分。例如,英語詞語中的“cousin”囊括了漢語中的“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可見英漢詞語表示而對數目及詮釋范圍均有所不同。
五、概念相同,表達形式存在差異
英語詞語“brown sugar”在漢語中可譯為“紅糖”,而在英語中可以釋義為“褐色的糖”,而實際上“brown”在漢語中單譯可譯為“褐色”,但與“sugar”一同表達時,因褐色與紅色接近,故漢語直接翻譯為“紅糖”,可見其英漢詞語概念雖然相同,但在表達形式方面卻存在差異。再例如,漢語中的成語“膽小如鼠”,使用英語可譯為“as timid as rabbit”,英語譯為“膽小如兔”;漢語中形容人被澆濕時,可用“落湯雞”來形容,在使用英語表達時則為“a drowed rat”譯為“溺水的老鼠”。由此可見,英漢詞語在表達形式方面多有不同。
六、結束語
英漢詞語文化在語義方面多有差異,主要體現在意譯、內涵、對應數目、詮釋范圍以及表達形式方面。在具體翻譯和應用的過程中,需要在了解對方國家內涵的基礎上,對一些英漢詞語多加揣摩,以免出現翻譯錯誤、失誤,從而避免翻譯后的語義令人含糊,更是為了避免一些本不必要出現的矛盾,因此,在實際應用時,需要對語義進行深刻認識。
參考文獻:
[1]陳順黎.詞匯文化伴隨意義的英漢語言對比分析[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4(4):94-96.
[2]嚴盡忠.英漢詞匯語義對比及其翻譯研究[J].海外英語,2014(9):188-190.
作者簡介:劉先林(1986-),女,漢族,重慶萬州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605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