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律動方面與音樂理論知識結合,談推廣乒乓球韻律操的重要性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現階段,我國倡導的素質教育初衷是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健康發展,在新形勢下,如何提升體育課在日常教學之中的地位,扭轉體育教學形式單一化局面,激發學生運動積極性和熱情,這已經成為擺在廣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難題。傳統校園體育教學缺乏特色項目,嚴重導致教師和學生粘性減弱甚至喪失。為此,作為國內改革排頭兵的沿海地區最先意識到教育改革的緊迫性。
關鍵詞:乒乓球韻律操;舞蹈美;音樂
近年來,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推進,如何讓傳統的小學選項課教學變得更加具有活力,創新必不可少。因此,我校用乒乓球韻律操替代原有的課間操,并以我校作為實驗地進行推廣。通過致力于打造乒乓球特色學校,我校的辦學特色得以凸顯,得到了各級政府和家長的一致好評。
一、乒乓球韻律操的概念
為凸顯學校教學特色,樹立學校社會形象,我校因地制宜。乒乓球韻律操是體操和舞蹈二者的巧妙結合。通過肌肉張弛,配以節奏性較強的音樂,乒乓球韻律操便可以培養學生控制肢體運動的協調意識和能力。
二、乒乓球和韻律操的關系
之所以將乒乓球和韻律操結合在一起,是因為二者具有互補性和技巧性。乒乓球這一項體育運動中的反手推擋、正手攻、反手拉等基本動作有助于調動學生運動積極性,在音樂節奏的配合之下,教師可以更好地設計更具針對性的訓練課程,優化體育教學內容。
韻律操和乒乓球運動的共通之處在于適用性和技巧性極強,可涵蓋低年級和高年級等學生。兩項運動都需要學生掌握一定的技巧,這樣學生個人才可以在訓練之中融入集體,極具可視性和審美性。
三、乒乓球韻律操在體育教學中的重要性
?。ㄒ唬┤の缎?
乒乓球韻律操,具有極強的律動性和音樂性。這是因為律動知識與音樂理論知識貫穿于整套乒乓球韻律操之中。有音樂的加入,原本較為枯燥的乒乓球韻律操便變得更具節奏感和吸引力,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具有技巧性的乒乓球韻律操可以適時充實音樂理論知識和律動知識。由此看來,小學體育課程便更加靈活和富有趣味性。
?。ǘ├處熀蛯W生的心理距離
通過增設乒乓球韻律操等課程,可以增加廣大學生對乒乓球運動的認識,讓這一項具有群眾性的運動可以更加深入人心。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學習乒乓球運動基本技術動作,增強和學生的交流,以更加民主、平等的方式培養良好的師生關系。
?。ㄈ┰鰪妼W校的辦學特色
致力于打造乒乓球特色學校,通過以乒乓球韻律操取代傳統課間操的做法來增強學生對于乒乓球的了解,乒乓球韻律操的逐步推廣是有的放矢,是符合學校發展方向做出的創新設計。宏觀角度來看,大部分學校以教授文化課知識為主要目的,從而讓校園和課堂變得嚴肅乏味,喪失了自身的辦學特色,不利于提升學生、學生家長、教師和學校的粘性。通過推廣乒乓球韻律操,各學科教師可以擁有更多話語權,教師一些大膽的想法可以通過實踐變成現實,從而推動學校往特色化、多元化的方向發展。
四、乒乓球和韻律操巧妙結合的具體表現
?。ㄒ唬┬问浇Y合
乒乓球韻律操的推廣應該結合每個學校的實際情況,為迎合時代發展要求和國家政策,在市政府的大力倡導之下,我校實行“以球代操”。一來可以突出該校作為乒乓球學校而凸顯的辦學特色,二來也可以以更具張力的課間操取代傳統的課間操,大大解放學生的天性。
?。ǘ﹥热萁Y合
乒乓球韻律操最大的特點應該是靈活性、科學性和趣味性。教師要想最大程度激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和主動性,區別于傳統的課間操和體操,乒乓球韻律操需要配以音樂,這就對教師提出新要求,那就是各體育教師應該密切配合音樂教師,以真正做到律動教學和趣味教學。
1、體現節奏美
律動教學貫穿乒乓球韻律操的整個教學實踐之中,教師的律動動作的設計需有一定的節奏性?;诮滩奶攸c、教材內容和音樂情緒等基礎上,我校體育教師和音樂教師合理溝通,以突出設計重點,從而引導學生在律動中感受乒乓球韻律操的節奏美。
2、體現舞蹈美
乒乓球韻律操強調的是學生的體態律動訓練,學生通過感受音響節奏來調動身體的各個部分做出回應,因此,整套乒乓球韻律操的設計應該具有舞蹈美。和節奏美不同的是,舞蹈美強調可視性。學校教師通過游戲法等形式讓學生充分感受韻律操之中的舞蹈美,從而真正做到“舞起來,動起來”。
3、體現和諧美
傳統的體育教學較為機械,配合體育運動的音樂是較為單一的。因此,在乒乓球韻律操的教學過程之中,我校教師通過用拍手、拍擊身體其他部位,來引導學生認識到節奏拍子的變化,舞蹈和乒乓球的優勢全部彰顯在韻律操之中,具有一種和諧美,從而更好地陶冶學生情操和審美情趣。
?。ㄈ﹤鹘y與現代的結合
韻律知識和音樂知識屬于音樂學科范疇,將其融入到乒乓球韻律操的教學之中,這就需要體育教師和音樂教師展開跨學科合作。推廣乒乓球韻律操,有助于推動傳統體育運動和現代音樂的結合。
綜上所述,乒乓球韻律操的推廣和創新,離不開教師、學校和社會多方的努力。營造出“人人愛運動”的良好氛圍,讓傳統文化精粹走出無人問津的困境,激勵更多的學生正確對待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的差異性。
參考文獻:
[1]謝誠. 論乒乓球運動的社會文化意義[J].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 2004, 38(6):22-25.
[2]吳煥群. 乒乓球運動員的專項素質及其訓練[J]. 天津體育學院學報, 2001, 16(2):72-73.
[3]陳啟湖. 對世界乒乓球運動發展的思考[J]. 體育學刊, 2009, 16(2):99-100.
[4]唐建軍. 中國乒乓球運動發展的技術文化分析[J]. 體育科學, 2005, 25(7):79-83.
[5]劉鳳巖, 張曉蓬. 對中國乒乓球運動可持續發展的對策研究[J]. 體育科學, 2003, 23(1):48-52.
?。◤V東省茂名市第二小學)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758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