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注法閱讀”讓閱讀走向深處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批注法閱讀是指在教師引導下,學生通過圈點批注,調動自己的知識經驗和生活體驗解讀文本,進行內容理解、情感體悟,表達鑒賞和質疑問難。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交流,開展學生與文本與教師之間的對話,將聽說讀寫及實踐活動融于其中,達成各項學習目標的閱讀教學過程。
關鍵詞:批注法閱讀;批注內容確立;批注方法;注意問題
【正文】
一、何謂“批注法閱讀”
批注式閱讀發端于唐宋,盛行于明清,流傳至今。它是深含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意蘊的閱讀方式,講求閱讀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注重閱讀的審美性,差異性和批判性,它不僅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閱讀方式,而且是良好的閱讀能力與閱讀習慣的表現形式之一。
批注法閱讀教學是指在教師引導下,學生通過圈點批注,調動自己的知識經驗和生活體驗解讀文本,進行內容理解、情感體悟,表達鑒賞和質疑問難。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交流,開展學生與文本與教師之間的對話,將聽說讀寫及實踐活動融于其中,達成各項學習目標的閱讀教學過程。
批注法閱讀教學的本質特征是以學生學會學習為教學的核心,根本追求是“教,是為了不教”;根本轉向是“從以教為主,轉向以學為主”;根本目標是“通過學會學習,促進人的發展”。
二、批注內容的確立原則——目標統領
批注法閱讀教學,是一場閱讀教學的革命,它正在改變著學生學的方式和教師教的方式。它重在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學會閱讀,掌握閱讀方法,最終達到“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葉圣陶語) 的理想境界。但是批注教學,如何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閱讀”,如何“掌握閱讀方法”,確是需要教師認真思考、研究的重點。
在具體的內容落實上,可以落實為“(圍繞目標)凡有所感處皆可批注”。具體包括詞語、句子(比如,明顯的長短句結合、句子對仗工整、雙重否定句、排比句、反問句等句式特點,常見的修辭,語言上極具個性的特點等。)、段落、標點、插圖、課文題目、課文結尾、主要內容、文章結構、表達順序、寫作特點、作者情感、單元導學、閱讀提示、課后習題……
三、批注方法
對于一些生動的表達,學生能感受到,但到底好在哪兒,卻是模糊的。如果學生能夠能夠掌握一定的批注方法,從“贊(贊賞)、疑(質疑)、惑(困惑)、批(批判)、改(刪改)”等多重角度解讀文本,那么,“好”與“壞”,便會呈現出鮮明的特征。因此,教師要教給學生欣賞批注的方法。
方法一:“5W批注法”:是一款最有效的“薄書讀厚”的批注方法。
其本質是“反復問”:
Who:什么人;Where:什么地方;When:什么時間;What:什么事;Why:為什么。
為了細細的品味詞語,可以再加上“Why not”:“為什么用這個詞語,而不用那個詞語”。也就是用“比較法”品味詞語。
方法二:聯想法:聯系生活實際和閱讀積累進行批注,也就是說,在閱讀中,要盡可能喚起自己的生活體驗和閱讀體驗,從不同的側面、角度和層次,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方法三:解釋法:對文中重點詞句通過聯系上下文或查閱工具書進行解釋。特別是對文章中無法理解的一些成語、詞語,通過查閱后得出其意,往往對閱讀理解起到“豁然開朗”的作用,尤其是對文言、詩詞類文本中的用典、通假等難點,通過解釋法批注后,常常獲得事半功倍的理解效果。
方法四:補白法:即依據文中的人物特點,順著行文的思路,依照作者的寫法,為文中的“空白處”進行補寫、續寫或擴寫等。
方法五:換詞法:這是閱讀批注中最為常見的方法。如《假使我們不去打仗》一文中“敵人用刺刀殺死了我們,還要用手指著我們的骨頭”,“刺刀”如果改成“槍炮”,“骨頭”如果換成“尸體”,會有怎樣的效果。
方法六:質疑法:把不理解、難以理解,以及自己不認同的地方用相關符號畫出,并寫出質疑的依據。如《孔乙己》中的“在這嚴重監督之下,羼水也很為難”一句,有學生質疑“嚴重”一詞不妥。
方法七:修改法:把自己不認同的地方,直接加以修改。這是一種基于大膽個性解讀的批注方法,要提醒學生對于經典文章,使用修改法時要經過反復的、多重角度的考量,但更要鼓勵學生大膽使用這種方法,因為這是一種最能體現“自我”價值的批注方法,會極大提升學生的批注興趣。
方法八:解開矛盾法:即在文中看似矛盾處、不合理處,進行合理解釋。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一句,抓住“似乎確鑿”進行批注;如《最后一課》“法國語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抓住“最美”這種看似盲目自大的不合理詞語進行批注;
方法九:整合比較法:如同樣是寫民俗,沈從文《云南的歌會》與汪曾祺《端午的鴨蛋》,在取材、寫法上各有什么不同?繼而延伸思考:如果寫我們文登的民俗,我可以怎樣取材,采用哪些方法?
四、批注法閱讀須注意的問題
1.批注,必須是基于概讀。
批注相對于概讀,屬于微觀上的細節微觀解讀。如果沒有宏觀框架做基礎,那么對細節的批注,就有生硬肢解的嫌疑。
要通過概讀,對主要事件、主要人物、作者的情感走向,產生大致的了解。無論多深奧的白話文,讀者在概讀之后,都會產生大致的了解,這是一篇文字最基本的要求。否則,要么是這篇文字寫得不好,要么是超出了讀者的認知水平。
再通過批注式的細讀,證明、豐富、甚至顛覆自己初步的感知和了解。
如此,概讀和批注的完美結合,才完成對一篇文本的完美解讀。
2.不過度沉溺精讀
若學生在整個學期,只糾纏于一本課本,反復研讀幾十篇課文,學得再精再細,都所得甚少。沒有課外閱讀,學生就會胸無積累,在批注時自然無米下炊,只能捉襟見肘,批得干巴枯燥,不斷重復。
所以,要讓我們的學生提高批注水平,最好的辦法就是閱讀,再閱讀。通過大量閱讀,開闊視野,鍛煉思維,增加積累,在批注時才能有比較、有聯想有高度、有新意。通過閱讀量的積累,使學生讀一篇課文,能聯想到相關的多篇文章,或經典詩詞、或新聞事件、或親身經歷,自然有話要批,從而使老師真正實現將課文當作閱讀材料,與學生的閱讀經驗、生活經驗相勾連,帶動更廣泛的閱讀和習作。如此,語文學習才其樂無窮。
3、秀批注,點撥完善。
這一環節為學生圍繞目標交流自己的批注。在交流中碰撞,得到同伴的啟發,并修改自己的批注。
教師在交流中要擔當“平等中的首席”,做到“四避”。一要避免被學生牽著走,因為這會導致學生對課文理解的零亂無序和支離破碎;二要避免學生間的平行交流,因為學生對重難點的理解雖各抒已見,但平行交流沒有交集深化;三要避免眾說紛紜,因為這會導致沒有時間進行有感情地朗讀,將閱讀教學課上成說話討論課;四是避免批注、交流形成定式,因為這會導致批注過于模式化,使學生喪失閱讀興趣。
批注法閱讀教學中的首席,是教師。教師要用前期備課,勝任“榜樣”的角色——教師的批注點,越是“易滑點”,越是“不顯眼”,就越能起到榜樣示范的作用。所以,在日常的批注法閱讀教學中,我都要與學生一起批注,時時與學生交流,碰撞。
語文課程標準特別強調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該是語文實踐,批注式閱讀教學就是讓學生把學習每一篇課文都當作實踐的機會,并加以適當拓展,在一次次歷練中全面提升語文素養,從而將閱讀走向深入。
作者簡介:宋麗萍,中學一級教師,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天福山中學教導處副主任,從事中學語文教學25年,威海市語文優質課一等獎獲得者,多次執教威海市公開課、文登區語文優質課、威海市優課。文登區名班主任,有多篇論文在國家級、地級刊物上發表。
?。ㄎ牡菂^天福山中學 26440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759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