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青少年愛上閱讀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讓孩子愛上閱讀,閱讀的外化意義在于閱讀能夠拓展人的視野,豐富人的知識儲備。青少年的生活閱歷一般較淺,直接經驗往往非常有限,但閱讀卻能讓他們的間接經驗得到有效的延伸。另一方面,閱讀能夠很好地培養孩子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閱讀通過文字的描述能夠給孩子們提供一個很好的發揮想象的空間,讓他們借助已有的文字信息進行再加工、再創作。
【關鍵詞】 閱讀;青少年
孩子越早愛上閱讀,對其今后的發展就會有更大的幫助,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將使其終生受益。就很多家長和老師而言,由于各種客觀原因,故接觸繪本的時間比較短,看過的繪本相對比較少,當看到猶太人和中國人閱讀量的統計數字時,作為閱讀推廣人的我會不由得感到詫異,中國人的閱讀習慣著實讓人擔憂!推廣人要理解閱讀的理念,包含空間的開放、視野的開放、對象的開放、形式的開放。除了本身是個閱讀的實踐者之外,更要了解角色的身份和立場,做一個促進者、中立者、傾聽者、媒介者、引路者、解讀者。帶領閱讀的方法也尤為重要,如果我們不注重方法,將阻礙孩子的發展。
閱讀的內化意義在于孩子們通過閱讀一些優秀的作品,感受到這些作品中所傳達出的一些為人處事的價值觀,讓他們認識到人應當具備善良、勇敢、誠實等一些永恒不變的優秀品格,這樣有利于孩子們培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人生在世,總是處在三種關系中:人與物、人與人、人與自己。應該讓青少年通過閱讀優秀的作品更能理解這三種關系,特別是讀人的故事以及故事中的人,讓我們在讀他人的同時也能讀一讀自己,試著來叩問自己的內心世界,從這個角度來看閱讀,閱讀恰似拿著一面鏡子將外面的陽光照進自己內心的世界,通過這束反射的光,看清我們內心世界的每一個細微之處。閱讀還有一項重要的意義就是它能夠讓人的心平靜下來,思想可以自由自在地飛翔,讓我們遠離滿世界的喧嘩與浮躁,尋找到一個真正屬于自己的小宇宙。
閱讀之于人類的思想,正如河流之于生命,土壤之于禾苗,陽光之于花草。青少年正處在知識儲備階段,閱讀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重要影響。青少年的閱讀非常貧乏,兒童閱讀從繪本開始,其實繪本是什么年齡都可以看的,但很多人意識不到。良好的閱讀習慣是要從小培養的,很多老師和家長都沒有這方面的專業知識,無法更好地引導孩子閱讀。
青少年階段本來就是好奇心旺盛的時期,對自己、世界都想問個“為什么”。能夠給他們答案的渠道有很多,書本的魅力還是毋庸置疑。兒童最初的閱讀興趣應該在這個時期培養出來,這也成為每個人閱讀習慣的最好開端。首先要給他們一個良好的閱讀環境,要有閱讀的氛圍,這對青少年的成長起著指引作用。青少年愛看熱鬧,很喜歡看一些內容比較膚淺的書籍,這就需要家庭、學校提供豐富多彩的青少年讀物及空間,需要有意識地引導和鼓勵。
閱讀方式的改變直接影響著青少年的思維。網絡使得知識結構還不完善、思維方式尚不成熟的青少年在閱讀時一直是“看問題”,聽而不想。極端自由性導致了價值觀混亂,這對思想尚不成熟、學習和模仿意識又特別強的青少年來說,雖然開闊了眼界,但是也由于缺乏梳理和引導,導致獲得的這些知識往往是零散的、混亂的。
有調查證明,有很多家長不支持孩子在網上閱讀課外書,他們認為會影響孩子視力,網絡游戲、黃色暴力等不健康內容充斥會對身心產生不利影響。青少年正處于精力旺盛的最佳學習時期,如果能夠有效地進行閱讀,將能夠從書中汲取思想、經驗和知識,必將使自己的素質得到提升。有效閱讀取決于良好的閱讀習慣,從當前青少年學習的實際情況來看,一些青少年在閱讀過程中并沒有懂得閱讀習慣的重要性,沒有養成好的閱讀習慣,有些同學甚至還存在一些不良的閱讀習慣。這樣不僅會嚴重地影響其閱讀的效果,妨礙閱讀能力的提高,而且對青少年知識的汲取、個性的完善是極為不利的。葉圣陶先生就曾說過:“養成好的閱讀習慣,一輩子受用,養成不好的閱讀習慣,一輩子吃虧?!币虼耍覀冇斜匾私猱敶嗌倌觊喿x習慣現狀,以便有針對性地去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為更加有效地獲取知識提供教育與建議。
在信息化、網絡化的發展趨勢下,面對青少年多樣化、動態化的閱讀需求,圖書館是幫助青少年養成良好閱讀習慣、培養快樂閱讀方式、推廣全民閱讀活動不可或缺的重要陣地。
青少年的閱讀推廣難度要高于兒童閱讀推廣,青少年已經長期地形成了一種固定模式,任重而道遠,從我們做起,引領青少年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讓自己在閱讀推廣路上獻上一份微薄之力。
【參考文獻】
[1]張秀麗.淺談青少年經典閱讀現狀與對策[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2(5):112-114.
[2]郭紅.淺談青少年課外閱讀與閱讀教育[J].貴州師范學院學報,2009,25(7):20-22.
[3]孔祥淵.閱讀文本中的新異世界——淺議青少年的閱讀及其教育[J].青少年學刊,2014(1):17-2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741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