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教學中適應性學習策略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本文通過分析網絡教學的現狀,提出網絡教學中學習適應性所存在的問題,并對其進行分析,從而探索出學習者在網絡教學中高效率學習的策略,同時,也為應用網絡進行教學的教學者或者熱愛教育事業的人士提供參考。
【關鍵詞】網絡教學;適應性學習;策略
一、緒論
我們大多數人的學習,從小學到高中一般都是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進行的,網絡式的教學比較少,一是因為有些地區不具備先進的網絡教學設備,二則因為學生本身也還不具備網絡教學中的一些學習素質,比如自控能力,時間的合理分配能力等。大多數人都是在大學階段才開始接觸網絡的教與學模式,在網絡教學中老師不再用傳統的黑板和書本來教學,學生也不再過分地依賴老師的督促或者以老師為中心地學習,教學的形式和主體發生了扭轉式的改變。每一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在網絡教學中,學生是認知的主體,需要較強的主觀能動性。在網絡學習的環境下,有些學生表現出了很強的學習能力,一些同學卻顯得束手無策,學習效率大大降低。跟傳統的教與學一樣,網絡教學 在一定的程度上也要基于教育學和心理學這兩個學科,學習者需要掌握一些學習策略方法,需要去適應,需要不斷地去探索。
學生在網絡教學中掌握一些基本的適應性學習策略,這些學習策略可以促進學生學習心理的健康發展,使學生產生積極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構建適合自身個性特點、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學習結構和方法,為學生學會學習和終身學習——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形成一定的學習方法最優化的意識。
二、網絡教學中適應性學習的概念
關于網絡教學中的適應性,大多數人對它還處于一個非常模糊的階段。
2.1網絡教學中適應性學習
適應性是一種心理適應能力,是個體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與周圍人們相互交往的過程中,以一定的行為積極地反作用于周圍環境而獲得平衡的心理能力,具有個體性和社會性雙重屬性。學習適應性是個體“超越學習情境中障礙的傾向”或“個體克服困難取得較好學習效果的傾向”,也即學習的適應能力。關于學習適應性的概念,眾多學者比較認同周步在《〈學習適應性測驗〉手冊》中的表述。他認為學習適應性是個體克服困難取得較好學習效果的傾向,亦即學習適應能力,其主要因素涉及學習態度、學習技術、學習環境和身心健康等方面。學習適應不僅僅表明學習者對教學方式和學習環境簡單被動的順應, 更表現為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以取得持續的學習效能。網絡學習適應性特指學生在網絡自主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地調節自我并適應網絡學習環境、取得較好學習效果的能力和過程。
在我個人看來,網絡教學中的適應性學習就是在網絡教學中,學習者本身認識到在網絡教學中學習所存在的特點,然后揚長避短,并對此因材施教。這就是所謂的適應性,有所適應,有所不適應。又或者說網絡學習適應性特指大學生在網絡自主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地調節自我并適應網絡學習環境、取得較好學習效果的能力和過程。
2.2網絡教學與傳統教學中適應性學習的比較
傳統的教學理念是行為主義分化出來的。在眾多的心理學研究中,行為主義教學者認為,學習是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他們的基本假設是:行為是學習者對環境刺激所做出的反應。他們把環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隨之的有機體行為看作是反應,認為所有行為都是習得的。將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應用在學校教育實踐中,要求教師掌握并熟練運用塑造和矯正學生行為的方法,為學生創設一種特定的教學環境,在最大程度上強化學生的合適行為,消除不合適行為。而網絡教學的教學理論是構建主義分化出來的,主導思想是“以學生為中心”。 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認為:學生是認知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只對學生的意義構建起幫助和促進作用,并不要求教師直接向學生傳授和灌輸知識。建構主義認為學習過程中應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能體現出學生的首創精神;給學生大量機會在不同的情境下去應用他們所學的知識,也即將知識“外化”;還要讓學生能根據自身行動的反饋信息來形成對客觀事物的認知和解決實際問題的各種方案,也即自我反饋。從“以教師為中心”出發,還是從“以學生為中心”出發,將得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教學模式,試列表比較如下:
傳統教學往往從“教”出發,確定教的目標---學生,期望學生通過指定的學習達到一個預定的效果。這種教學模式的優勢有利于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學生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較多的知識。學生在適應這種教學模式的時候不需要做太多自我的主動作用,只需要跟著老師的思維走。從適應性學習的角度來說,傳統教學就忽略了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也忽略了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從而抹殺了學生在某一些方面的能力,使得學生成了一種固定思維的知識型人才。而在網絡教學的適應性學習上,學生是占據主導的作用,換句話說,他們是按照自己的興趣去適應學習,主導作用是網絡教學和傳統教學中適應性學習的一大重要區別。
此外網絡教學與傳統教學的教學方法也有著很大區別。最明顯的,傳統教學的教學方式是板書、講解。網絡教學的教學方式是觀看、體驗、摸索。兩種不一樣的教學方式各自存在著他們的優點和不足。比如在解答一道數學題的時候,老師的講解和板書可以讓學生身臨其境的跟著教師的思維一步一步、一字一句地往下走,或者在解題的過程中,學生會出現一些不同的疑問,這樣得出來的答案和結果就不會在學生看來只是一個得數,心里有一個具體的過程。從這一方面來說,網絡教學欠缺這一點。如果用網絡教學的教學方式來解答一道數學題,教師必定在課前就要做好課件PPT,解題的過程自然也得寫出來,這在無形中就已經將教師的一些思維強加給學生了。當學生看到一個陌生的答案,然后再回過頭去看它的過程,就算看明白了,理解了,那也是教師的思維,學生們只是接受了而已,而不是把難題突破了。但是,在一些感官性比較強的課程上,網絡教學卻占據一定的優勢。比如生物自然課,學生在網絡上自己搜索引擎去認識一些大自然,總比教師在黑板上寫上“大自然”三個字來得形象。由此可見,網絡教學和傳統教學都在一定的基礎上占據了一定的優勢和存在著一些不足,這就需要兩者依據不同的情況,相互結合,相互彌補彼此之間的不足。 三、網絡適應性學習的現狀與分析以韶關學院為例
為了更好地了解網絡教學中適應性學習的情況,分別在本校的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四個年級分別抽取20名學生進行了網絡的問卷調查,此次調查的對象為隨機抽取,發出問卷80份,收回問卷調查結果80份,有效問卷80份。根據問卷中的問題,問題5到問題16這12個問題是調查學生適應性程度的關鍵所在。以一份問卷為單位,在第5到第16個問題的答案中超過10個表示適應性較弱的選項,則做這份問卷的學生的適應性為較弱;在5到10個之間為適中;小于5個則為較強。調查結果如下:
分析表二,從總體上來看,大二和大三學生的學習適應性適中,趨于比較均衡的階段,而大一相對大四來說,大一學生的學習適應性會比較強。在適應性較弱的這一部分中,大一和大三所占年級中的比例相同,大二相對好一點,大四最差。在次時,我訪問了三位韶關學院教育學院大四的學生,據這些被采訪的同學所說,大四的學生介于一個找工作和學習考試的過渡階段,很多同學的心思都放在找工作上,并沒有全面的心思花在學習上。而作為大學最后一學年的課程,很多學科都比以往具有更大的綜合性和復雜性,可以說是代表著大學四年所學的知識水平。在這些情況下,大四的學生表示網絡學習的適應性有所下降。此外,大一的新生,由學習緊張、積極的高中踏入大學,身上保持著高中積極,刻骨鉆研的勁頭,再加上對大學的憧憬和新鮮感,大一的新生對于剛上手的網絡教學具有比其他年級多的熱情。
但是,總的來說,在大一到大四的學生中,既沒有網絡適應性特別弱也沒有特別強的兩種極端,由此也可以總結出,年級對于學生的網絡適應性沒有太大的影響。
從表三中可以看出,文科學生的適應性是略高于理科學生的。從問卷的詳細情況分析出,之所以文科學生的適應性會高于理科學生的適應性是因為文科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習的專注度和學習的自信心都比理科生強。而理科生卻在學習的技術上略勝與文科生,這是因為在文科生中大多是女生,而理科生比文科生接觸網絡教學的機會比較多。
此外,在調查中還發現,少部分適應性較弱的學生在網絡教學中會出現眼睛疼痛、脖子酸等身體不適癥狀。這說明網絡教學在身心健康上還是存在一些缺陷。
根據這些調查結果和分析,大學生的網絡教學適應性還有待進一步加強。雖然網絡教學在一定的程度上具有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但是在實際的應用中卻仍然存在著大量的問題。
四、提高網絡教學中學習適應性的策略
根據以上的調查結果,綜合各方面的因素,提高網絡教學中學習的適應性,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4.1 構建和諧的網絡學習環境
一個好的學習環境可以讓人在學習的過程中倍感輕松,心情愉快,所以一個和諧的學習環境顯得尤為重要。Moodle平臺是由澳大利亞教師Martin Dougiamas開發的開源課程管理系統,目前被國內外教育教學領域廣泛應用。Moodle平臺的開發和應用同樣離不開一個和諧的網絡環境。一個良好的網絡學習環境應該包括輕松和諧的人文環境、暢通的信息傳輸網絡、豐富的教學資源、完備的網絡支撐環境四方面的內容。從這四方面著手構建和諧的網絡環境就需要教師和學生多進行課堂交流、情感交流,教學網絡管理人員要及時檢查網絡是否暢通,平臺上的教學資源是否適合,能否滿足學生的需求等。
網絡教學也是基于web的一種學習,國內外網絡教學專家研究發現,基于Web的學習系統普遍存在一些缺點。比如學習系統的設計更大部分是在追求頁面媒體的表現完美性。學習系統不能根據學習者的認知水平和認知特點動態生成學習內容;在學習系統中,數字化的學習對象的組織和規劃缺乏科學的教育、心理以及學習理論的指導,這些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也關乎到網絡環境的和諧。網絡教學在教學設計的時候關注到這些方面,學生的學習適應性也會有所提高。
4.2 從學習者自身出發
4.2.1 明確學習目標,拒絕誘惑
有目的、有計劃地去學習可以讓學習者更準確、更直接對自己所要學習的內容進行篩選。在網絡教學中,由于網絡的開放性,學生在自主學習時候往往會偏離教學目標,導致教師不能順利開展網絡教學。網絡中的電腦游戲、網絡圖片、聊天等非學習內容對學生誘惑會轉移學生注意力,例如:學生往往把信息技術課當作休閑娛樂課,偏愛上網、聊天、游戲,沒有感到提高自己的信息素養對當前自己學習生活的重要性,他們沒有學習的需求導致學習興趣很低。學習者這個時候應該明確自己的學習目的,拒絕誘惑,不要浪費不必要的時間。
4.2.2 了解自我,量身打造
首先,在網絡教學中,學生自己是處在一個主體地位,這一點認識很重要。要一改以往等待吸收知識,被迫強化知識的學習態度,網絡教學需要學生以主人翁的身份來進行。再者,從我們的調查結果中顯示,網絡的學習適應性跟專業性質等因素有關。從這一點出發,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專業基礎制定不同的學習計劃和學習模式。在制定學習方案的時候,學生應該先了解自身的特點,比如在哪一方面占據優勢,適應小組探討還是自己個人研究等。綜合性這些方面的內容來為自己量身打造一套完整的學習方案。
4.2.3 適應不同的學習方法
學習者要努力提高自身學習修養,培養自己對不同學習方式的適應性,充分了解每一種學習方法的優缺點,并按照自身實際情況來對各種學習方法進行改進,使自己能夠充分利用不同學習方法的優點增長知識;也可以努力研究其中一種學習方法,能比較完整地理解其精髓所在,然后按照研究所得去學習。
4.3 從教學者身上出發
4.3.1培養學生的協作學習能力
在網絡教學中,協作學習是教師經常采用的方式之一。協作學習是一種通過小組或團隊的形式組織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策略。在協作學習中,教師首先要給小組分配一定的學習任務,并提示完成任務的關鍵所在,然后指導協作小組借助網絡對學習問題進行合作、探討等。協作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但是協助學習需要借助大量的信息資源。教師可以事先將學生可能用到的信息資源放到網絡的教學平臺,供學生查詢、下載。協作學習的教學設計主要包括由學習的主題確定協作學習的內容、目標、參加協作學習的人數、所依據的學習理論、協作學習系統的性能等。 4.3.2 因材施教
學生的學習能力包括學生的基礎知識、學習的經歷、自學的能力、獲得知識的能力等。每一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在家庭、環境、經歷等因素的影響下,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都是有所差異的。教師在進行教學的最初,可以通過不同的途徑,對學生的性格、基礎實質,興趣愛好等進行了解。然后在交互式課件的設計中,設置深淺不同的習題;在教學平臺上,放置與課程相關的基礎課的內容,供學生參考和學習。鼓勵不同水平的學生主動在網絡中尋找相關的知識,補充自己的不足,使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主人。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教學控制功能對一些基礎較差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提高其學習能力和成績。
4.3.3 以學生為中心
以學生為中心是網絡教學的關鍵所在,在網絡教學的過程中,無論是在時間上,內容上,空間上,學習方法上,都將中心點從教師身上轉移到學生身上,這也是學習者的普遍要求。如果教師的教學方法與某個學生的需求相符合,就會有利于其學習。若不符合學生的需求,則相反。所以教師必須牢牢把握以學生為中心這個重點,注重培養學生認知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
五、結論
本文通過對大學生網絡教學中適應性學習現狀的調查,分析目前影響大學生網絡教學中適應性學習的因素,找出網絡教學中學習適應性目前所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使學生掌握網絡教學中的一些基本的適應性學習策略,提高學生在網絡學習中的學習的效率,完善我國網絡教與學的系統,做到“針對性學習,有選擇的學習,高效率學習”。
在這次的調查研究中還是存在著一些不足,例如調查的對象沒有完全代表本校學生適應性的情況,但是通過此次調查研究也顯示了一些大學生學習適應性普遍存在的問題,例如在進入大學階段,學生的學習適應性相對高中階段會有明顯的降低,學生在對待學習的態度上、行動上都不如高中階段的積極性高。歸結原因,學生在大學階段已經擺脫了高考升學的巨大壓力,各種課程的要求和難易程度也使得學生有松懈的傾向。這些問題都需要得到有關教育部門的重視,采取一些實際性的措施解決這些存在的問題,為我國的發展培養高素質,專業化,現代化的人才。在過去幾十年,從傳統教學到網絡教學,從行為主義到構建主義,一步步發展起來,不斷被認可。雖然目前還是存在著一些尚未解決的問題,但在未來,隨著教育技術的發展,一些新興技術也將會在教學的領域中嶄露頭角,以一種交互式,互補式的方式融入到教育教學中去。例如,視頻VCD技術,CAI軟件技術,雙向實時視頻會議系統 ,虛擬技術,Internet技術 ,自適應測試技術,人工智能技術。一些新的教育技術的出現也必然會引起一些不同程度的適應性的發生,這還有待進一步的試驗和深入研究。
網絡教學中適應性學習策略研究是一項非常具有科學性質的研究,在本次調查研究中,只是作了一部分的隨機調查,不能作為全局代表性的結論,希望可以能給一些教學者和學習者一定的幫助。
參考文獻:
[1]趙世均.網絡學習者的心理障礙分析及對策[J].教育與職業,2005(33):54-55.
[2]張疆琴.如何提高學生網絡教育的學習適應性[J].農業網絡信息,2007(3):84-86.
[3]陳肖生.網絡學習適應性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2003(11):36-40.
[4]余勝泉.適應性學習—遠程教育發展的趨勢[J].開放教育研究,2000(3)12-15.
[5]陳肖生.網絡學習適應性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2003(11):36-40.
[6]孫多.網絡學習的適應性調查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07(7):75-77.
[7]張進良.張克敏.現代遠程教育中的生態失衡及其對策[J].遠程教育雜志,2006(5)16-2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765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