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教學環境應用下高校學習者適應性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縱觀世界,推進教育信息化已成為各國促進教育發展的制高點,尤其在“互聯網+”教育環境的支持下,數字化教學環境的應用已深入到學校教育的各個方面。面對教學方法、過程、方式及教育理論等要素都受到不同程度轉變的情況,學習者如何適應數字化教學這種新型教學環境已成為現代教育者共同關注的一大關鍵問題。文章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指導下,研究數字化教學環境下學習者的適應情況,分析數字化教學環境應用的學習者適應性特點及主要表現,探討數字化教學環境支持下學習者如何適應當前教學形式的新思路,并據此提出數字化教學環境下提升學習者適應性的相關策略,以促進高校學習者的學習活動得以有意義的開展。
關鍵詞:“互聯網+”教育;數字化教學環境;適應性
1 選題背景
信息技術與教育的融合,引發了教學體制的變革,給傳統課堂教學帶來了極大的沖擊和挑戰,尤其是在各種新媒體技術的支持下,使原本以教師為中心、面對面的傳統課堂教學轉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數字化教學。這種現代化的網絡教育教學方式,使學習者的個性化學習得到了全新的實踐,也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和教育理念愈發成為教育教學活動的主流形式。
因此,基于教育信息技術的教學方式,與學習者自我學習的主體性、教學環境的開放性、教學組成的交互性和教學方式的多樣性等特點,有效地提高了高校教育教學的質量和發展。高校的教育教學活動核心任務就是培養適合時代需求、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復合型社會人才。數字化教學的發展和應用,更好地迎合當前教育教學的需求,提高教育質量和教學效率。
2 數字化教學環境應用的學習者適應性研究綜述
2.1 數字化教學環境應用的學習者適應性研究必要性
信息技術與教育的融合對高校人才培養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也對學習者提出了挑戰。在數字化教學環境下,更多高校在教學方式、教學觀念、教師角色等方面都進行了一定的轉變。伴隨著社會節奏的進一步加快,人才迭代和更新頻率的大幅度提高,高校學習者更加迫切地需要提升自身面對開放性數字化教學環境的適應能力。
對高校學習者來說,無論是面對何種優質教學環境或接受何種前衛的教學方式,只有不斷提升自身適應能力,才能進行高效的學習,實現自我的社會價值。從根本上來說,學習者的適應能力不僅影響到自身學習的表現,更關系到數字化教學環境建設的真正意義,同時還影響著高校教育的發展與進步。因此,必須要充分重視數字化教學環境應用下學習者適應性這一問題,并從多個維度、多重指標對學習者的適應能力進行解讀,結合當下發展需求,提高學習者適應性,開辟數字化教學環境下的教育新思路,全面提升數字化教學效果,完成相應的教育教學目標。
2.2 數字化教學環境應用的學習者適應性研究理論基礎
“適應”是指通過豐富和發展主體的動作以適應客體變化的過程[1]?!皩W習適應性”是指學習者主體依據學習環境和學習需要,在具體學習情境中完成學習活動任務,通過調整自身條件,形成與學習情境相平衡和相適應的心理與行為的過程[2]。學習適應不僅表明學習者對教學方式和學習環境簡單被動地“順應”,還表現為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主動調整自己的學習動力與行為,提高學習能力,使自己的學習心理和行為與不斷變化的學習環境條件互相協調、取得良好學習成績的能力特征。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適應性理論的內涵也在不斷延伸,并觸及學習、生活、社會等各個方面,逐漸成為一個泛化的概念。
數字化教學環境下高校學習者適應性研究,契合了適應性的理論內涵,本文在數字化教學環境下對學習者適應性進行研究,通過查閱文獻、訪談和觀察等方法,從技術、學習方式、資源和心理適應4個維度出發,重點分析數字化教學環境下學習者適應性特點,并對高校學習者的適應能力給予相應的提升策略。
3 高校學習者數字化教學適應特點及表現
對數字化教學環境應用下的高校學習者進行調查研究,發現學習者的適應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4個方面。
3.1 學習資源適應
不會對各類數字資源進行合理的學習利用,覺得資源多而雜。對各類整合的學習資源認識度不高,在學習過程中不會借助各類學習資源來幫助自己達到學習目標。
3.2 學習方式適應
在傳統的講授型與混合式學習方式上轉變困難。學習動機不強,缺乏主動學習、協作學習的積極性,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
3.3 平臺技術適應
學習者普遍缺乏信息素養,難以適應數字化教學環境下各種學習功能的使用。難以熟練地運用數字化工具來解決各類學習問題。
3.4 心理適應
學習者面對新型學習環境會產生自卑、焦慮、困惑等心理問題,比較缺乏自我管理和學習的能力,這種快節奏的學習生活,給學習者在心理上和學習上帶來了一定的壓力。
4 數字化教學環境下高校學習者適應性提升策略
隨著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如何牢牢抓住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歷史契機,促進教育發展,增進學校福祉已越來越受教育者關注。想要契合時機,促進教育發展,就得針對問題,給予相應策略。
4.1 針對學習資源
新型教學環境帶來各種豐富的學習資源,但不同學習者對其需求不同。因此,在學習資源的設計上,應考慮不同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差異的學習者個體,提供多元化、多形式的學習資源。利用網絡智能化優勢,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為之推送不同的學習資源,促使學習者在能盡快適應新型的教學環境。
4.2 針對學習方式
學會自主學習和自我管理。面對學習方式的轉變,學習者應根據個人知識經驗,有選擇地進行自我知識建構,有針對性地選擇學習內容,充分結合學生個性化的需求來實現學習內容的“個人定制”,引導學生按照自己的學習需求和學習步驟進行思考和學習。 4.3 針對平臺技術
學習平臺環境的建設對學生的學習有著重要的影響,要善于發揮互聯網的優勢,不斷完善學習內容及功能,構建完整的網絡學習系統。在互動學習過程中,為師生之間構建雙向的互動交流機制,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搭建在線師生互動平臺??偟膩碚f,以學習者為中心,對其給予使用技術上的指導與幫助。
4.4 針對心理方面
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個人特點、學習能力等要素,實現多維度、多層面的教學。要想實現數字化教學環境下學習者心理適應性的提升,就必須從學習內容及教學功能上把握學習者的學習心理和習慣,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3]。
5 結語
數字化教學環境下進行高校學習者的適應性研究,有利于提升學習者的自我管理和自主學習能力。教育信息化的發展,給每一個學習者都提供了更多的學習機會。無論是從學校還是個人的發展來看,數字化教學環境的應用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這也將是改善當前教育公平化的有效途徑。
作者簡介:舒茜(1994— ),女,云南昭通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數字化學習環境與技術。
*通信作者:張國麗(1994— ),女,四川廣元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教育信息化。
[參考文獻]
[1]林崇德.發展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馮廷勇,李紅.當代大學生學習適應的初步研究[J].心理學探新,2002(1):44-47.
[3]張巖,陸夢穎,韓鵬.大學生適應性與手機互聯網依賴的關系研究[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5(10):162 - 165.
Abstract:Throughout the world, the promotion of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has become the commanding point of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various countries. Especially under the support of the “Internet +” education environment, the application of digital teaching environment has penetrated into all aspects of school education. Faced with the fact that teaching methods, processes, methods, educational theories and other elements have been changed to different degrees, how learners adapt to the new teaching environment of digital teaching has become a key issue of common concern to modern educators. Under the guidance of constructivism learning theory, this paper studies the digital teaching environment to adapt to the situation of learners, the analysis of digital teaching environment of the application of learners adap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main performance, discusses the digital teaching environment support learners how to adapt to the new ideas in the form of the teaching, and accordingly puts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to improve learners adaptive digital teaching environment, so as to promote the learners’ learning activities could be carried out meaningful.
Key words:“Internet +” education; digital teaching environment; adaptability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663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