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約 溫潤 精致 惜料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蘇式課堂,是一種傳統,也是一種創新;是一種地域概念,也是一種文化概念;是一種教育理念,也是一種教育實踐以下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談談個人在領會與實踐蘇式課堂過程中的點滴感悟。
關鍵詞:蘇式課堂 特點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14-0045-01
蘇式課堂有著小橋流水般的婉約,子岡治玉般的溫潤,蘇州園林般的精致,蘇作家具般的惜料……。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我在用心感受著蘇式課堂的精髓,也努力實踐著理解的蘇式課堂。
1.潛移默化,讓課堂教學如小橋流水般的婉約
三尺講臺,為人師表。學生的心靈是樸素的,也是單純的,更是脆弱的。在教學中,教師的態度應該和藹可親,用自己最真摯的愛心、最極大的耐心,春風化雨般的姿態,去感受學生、了解學生,緩緩打動每一個孩子,獲得孩子們的認可。就像那穿行座座石拱橋之下的溪流,溫柔委婉。
例如:在課堂上,教師給予的每一個肯定的眼神;流露的每一個會心的微笑;所說的每一句準確的數學術語;所做的每一次規范的板演示范……都有著無窮的榜樣力量,都會在無形中感染學生,影響學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2.無微不至,讓課堂教學如子岡治玉般的溫潤
每個學生都是一塊璞玉,怎樣去雕琢,都在于教師。每一次褒獎、每一回批評、每一個動作,甚至每一次不經意的談話,都會在學生的心里刻下或深或淺、或美或丑的印記。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效仿明代治玉大師陸子岡。動筆下刀之前,胸有成竹,把每個學生都當作自己手下一件尚未完工的精美藝術品,細心呵護,希望自己給他們留下的每一筆,都是最優美的線條。
3.打磨細節,讓課堂教學如蘇州園林般的精致
蘇州園林,步步是美,處處有景。剛感嘆于那一角飛檐的精巧,才轉身,又驚覺于此處假山的靈透。回顧不暇,轉過一道屏風,滿池荷花的絕美又撲面而來……我想,課堂教學亦是如此。課前,教師好比園林設計師,在每一個不經意的地方都安排不一樣的伏筆,創設不一樣的情境。課中,教師又似旅行團導游,帶領學生漫步在精心設計的課堂中,發現每一個細節,體會每一處亮點。
例如:在設計《量的計量》的復習課時,我創設了如下情境:早晨六點半,聽到討厭的鬧鐘聲后,我趕忙從長2分米、寬1.2分米的床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爬起來,飛一般地穿上老媽用4平方厘米的棉布給我做的新外套。奔到廁所,拿起一支長16米的牙刷,用了3個小時的時間才把牙齒刷得特白。眼看時間不早,早飯來不及吃,只好拽了一盒250升的牛奶,背起1200千克的死沉的書包就往800千米遠的學校沖去。這樣的情境,新穎且引人入勝,搞笑卻發人深思。讓學生帶著輕松的心情開始知識的旅行,以便更好地欣賞沿途的風景,更多地收獲途中的感動。
實踐操作,理解應用。第一,小小計算師:計算冰紅茶盒的大小。友情提醒:測量出的數據保留整厘米數。第二,小小整理員:怎樣擺放,冰紅茶盒占桌面的面積最大?怎樣擺放,冰紅茶盒占桌面的面積最???友情提醒:擺放物品時候,合理利用空間。第三,小小包裝師:制作類似的冰紅茶盒,最少需要多少硬紙片?友情提醒:不計算接頭處的損耗材料。第四,小小設計師:設計用于包裝3盒同樣冰紅茶的外包裝箱。友情提醒:合理選定外包裝箱的長、寬、高。
這樣的布局,簡單而不失亮點,合理而不失情趣。讓學生自由自在地暢游在知識的園林,欣賞著每一處風景,體會著每一個驚喜,收獲著每一絲感動。之后,背起裝載滿滿的知識的行囊,繼續前行。
4.關注全體,讓課堂教學如蘇作家具般的惜料
蘇作家具,以“惜料不惜工”的風格著稱。每一塊木料,都有其適合的位置,或面板、或靠背。有大料時,黃花梨整幅案板,“一塊玉”美輪美奐。僅小料時,桌椅上的陰陽交錯,如同鄭板橋那八分半書,亂石鋪街,同樣的精巧絕倫。我想,課堂教學亦是如此。教師如同家具工匠,應該熟悉每個學生的特點,善于發現每個學生的優點,物盡其用,因材施教。方能將學生各居其位,把課堂糅合成一個完美的整體,讓每個學生均能找到屬于自己的歸屬感,發揮自己內在的最大潛能。
例如:在設計《數的整除》的復習課時,我安排了如下游戲:老師的QQ號碼是九位數,每一位數字的密碼依次是:
1、既是5的倍數,又是15的因數;2、最小的奇數與最小的素數的和;3、最小的合數;4、10以內最大的奇數;5、.有因數2的最大的一位數;6、12和9的最大公因數;7、最小的自然數;8、2和3的最小公倍數;9、最小的偶數。你知道老師的QQ號碼嗎?可以加我哦!
這樣的游戲,富有樂趣,又略帶誘惑;看似簡單,又略帶難度。讓學生自主打開記憶的大門,積極找尋破解的鑰匙,以便更好地認識自己,完善自己。
又如:在設計《平面圖形的面積》的復習課時,我布置了如下作業:王大爺準備用大約314米長的籬笆在自家屋外圍一塊菜地。請你幫王大爺想一想:該怎樣圍,圍出的菜地的面積才最大呢?經過思考,學生想出的設計方案如下:
1、圍成正方形;2、圍成圓形;3、借助外墻,圍成半圓形
通過計算,學生發現“借助外墻,圍成半圓形”時面積最大。這樣的作業,有一點開放,有一點難度。讓學生經歷挑戰的過程,表達自己的想法。最后得到的答案可能參差不齊,取得的進步可能有多有少,但是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在此過程中不同程度地激發自身內在的潛能,此乃足矣。
綜上實乃筆者在領會與實踐蘇式課堂過程中的點滴感悟,愿與君分享。衷心的希望,在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讓蘇式課堂這朵鮮花,在教育這片肥沃、廣袤的土地上,綻放得更加絢爛!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809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