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爐中尋找藝術溫度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玻璃藝術大師王德鴻老人工作側影
清晨八點,王德鴻老人已將爐火燒得正旺。此時,他神情凝重,戴著白手套的雙手緊緊握住一根長鐵棍。棍子前端,是一塊雞蛋大小,已經燒得通紅的琉璃原料。他將琉璃放進火爐,待原料稍稍軟化便立即取出。此時,他已在案頭擺好各種工具,仿佛一位醫生走到手術臺邊一樣,對琉璃進行細致的外科手術。琉璃再次經過烈火炙烤,從硬脆變得柔軟。王德鴻將軟化的琉璃擎在棍尖,臺面上早已備好五顏六色的琉璃顆粒,他將棍尖的琉璃在案頭輕輕一蘸,琉璃瞬間穿上五彩外衣,他像鐵匠一樣反復鍛打、揉和琉璃料塊,將各種色粒深深融合在料中,形成五彩繽紛的斑紋。不一會兒,一只帶著溫度,卻早已晶瑩剔透抑或溫潤似玉的琉璃鼻煙壺在他手中誕生。這些半成品將被送往退溫爐中,用長達三天時間,將上千度的溫度降為常溫,幻化為人們口袋中的藝術精品。
水凳前雕刻時光
——玻璃藝術大師劉濤工作側影
午后陽光射進窗子,一間工作室內,機器在嗡嗡作響,窗外的鳥兒時時傳出悅耳動聽的叫聲。劉濤卻屏氣凝神,手里捧著一只碩大的琉璃瓶,瓶身一側已經顯露出優美圖案。他將上面一朵浮雕的花瓣放在高速旋轉的研磨刀具下,隨著吱吱作響,細小的水流將多余原料沖去,水流之下呈現出一朵盛開的蓮花。
劉濤在做的工作,是琉璃套色雕刻。這不僅是藝術創造,也是體力勞動,一只多層琉璃瓶,自重就達數十斤,雕刻師要將它捧在懷里,并不停旋轉來適應刀具的角度,稍有不慎,就會損壞整幅畫面。休息時間,劉濤拿起多寶閣上另一只綠色琉璃瓶,這只表面呈現綠色的瓶子里,其實還藏著白色、紅色等多層琉璃原料,倘若將這些顏色進行巧妙的搭配,便可呈現出一組優美圖案:或許,皎潔月光下,綠柳蔭中,一位婀娜淑女,身著紅色衣衫;或許,碧波蕩漾下,草荇交橫,一只橙紅色的金魚游弋其間……此時,劉濤已拿出畫筆,將心中所想繪制在瓶身上。數月后,一只精美的琉璃套色雕刻工藝精品,將呈現在人們面前。
心香一瓣
一件琉璃藝術品的誕生,需要藝術家在烈火與時光中錘煉打磨。榮譽的背后,是平凡的匠心,也是傳承傳統藝術精髓的信心。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844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