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促進深度學習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提問路徑初探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新課改以來,語文閱讀教學取得較大成績,但仍存在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課堂提問是閱讀教學的重要手段,是師生交往、對話的重要外顯形式。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以問題為主軸推進教學活動是常態?;谡Z文閱讀教學現狀,著眼于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發展,促進深度學習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提問應具有明確的指向性、靈活性和開放性。
  關鍵詞:深度學習 核心素養 提問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12-0162-01
  閱讀是學生發展語言能力,獲得審美體驗和寫作能力的重要途徑。然而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以提問的方式促進課堂生成,因而呈現出“碎片化”的現狀。因此,教師需要以學生閱讀能力的發展為本,借助于深度學習的內涵及特征,通過深度理解文本,以多樣、有效的提問,不斷促進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深度學習的發生。
  1.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
  (1)提問的數量多
  一節語文課上,通常我們可以看到教師不斷提問。過多的提問使得一篇篇課文被分解,師生的問與答沖擊了學生的讀和悟。隨著課程改革理念的不斷深入,教師“滿堂灌”的現象有了很大的改變。但是教師依然是提問的主體,依然對學生的主動學習不放手,教師便通過數量繁多且又細碎的提問來改變“一言堂”講授的現象,其實質依然是“講”。
 ?。?)問題的思維偏低
  教師提出的問題不僅具有引導性,還要具有思維的啟發性。然而教師提出的問題過于簡單淺顯,缺乏深刻思維的引導性。學生的思維力得不到應有的鍛煉,久而久之,還會養成思維的惰性。
  2.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課堂提問問題解決的具體策略
 ?。?)轉變呈現方式,提高課堂提問的靈活性
  新課程倡導“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即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自主探究、體驗感悟知識的形成過程,并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課堂提問要增強生本意識,從學生的視角,精心設計問題,變教路為學路。具體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首先,教師要了解學生的閱讀認知能力。教師要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閱讀認知水平分層設計問題,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從獲取信息的檢索性問題,到理解內容的解讀性問題,再到整合多種信息建構、生成意義的復合型問題,體現提問的序列和層級,指引學生逐漸進入深度思考。其次,課堂提問要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課堂提問要抓住學生的興趣點和關注點,采用活潑、生動的方式,巧妙地設置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愿望,提升學生課堂的參與度,引發學生的思考和探索,以此推動教學目標的達成。再次,教師要關注學生的疑難點。由于學生閱讀水平和閱讀能力不同,他們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課前,教師要對學生可能存在的疑點和難點做好預設,也可以對學生做好前測,收集學生提出的問題,并對問題進行梳理、歸納,讓課堂提問更有針對性,從而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最后,課堂提問要難易適度。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問題要求的知識與學生已有知識缺乏有意義的、本質的聯系時,問題就顯得太難了。如果問題要求的知識與學生已有的知識有密切聯系,又有中等程度的分歧,對集中學生注意力,動員學生積極思考最為有效,那么這個問題就顯得難易適度。所以,教師設計的問題要符合學生認知基礎,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通過積極思考都能解答。
 ?。?)聚焦核心問題,提高課堂提問的開放性
  “整合”是把零散的東西彼此銜接,從而實現信息系統的資源共享和協同工作,形成有價值、有效率的一個整體。閱讀教學中的課堂提問,需要教師一石激起千層浪,化零為整,強化整合意識。整合課堂提問,可以簡化教學過程,還可以減少課堂大量無效的提問,真正把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放到語文教學的重要位置。通過課堂提問,引發學生對文本更集中、更深入地閱讀、發現和探究,教師就要聚焦教學目標,結合目標設計主問題,抓住能夠“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核心問題”。能引導學生思維的問題;能與教學目標保持一致的問題;能從學生那里獲得更多、更豐富的回答的開放式問題。也就是說,教師可以考慮減少問題的數量,增強思維含量,指向高階思維能力培養,把教師的教和問轉化為學生的學與思。如,蘇教版三年級上冊課文《第八次》,課文描寫英格蘭受到外國侵略,布魯斯王子帶領人民頑強地七次都失敗了,后來看到一只蜘蛛結網而受到啟示,帶領人民進行了第八次戰爭,趕走了侵略者。教學這篇課文時,教師重點要引導學生在字里行間感受布魯斯王子是如何受到啟示的。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時,就以“默讀課文,把你認為最深刻的句子畫下來,簡單寫一寫自己的感受?!睘楹诵牡膯栴}展開教學,學生圍繞這一問題或朗讀圈畫、或交流,閱讀實踐與思維活動同時發生。這課的教學還可以通過“曲問”的方式提高提問的包容度,即“對所要解決的問題不作單刀直入、直截了當的設問,而是另辟蹊徑,從‘矛盾’處設問,繞道迂回,從而使學生開動腦筋取得答案”。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僅要為學生創設主動質疑的機會,更要給予具體的指導,指導學生對文本的不解之處提出疑問,對句子深意以及文章的語言形式進行探問,對由課文內容所觸發的延伸性、拓展性問題進行追問。問題的水平直接決定了教學效果,教師要通過不同方式的指導和引導,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質疑、思考、解疑的“學堂”,而不是教師的“講堂”,讓學習真正發生,讓學生真正地深度學習。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81855.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