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淺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提問”設計的優化策略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新課標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要求學生是學習和發展中的主體,小學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以及語文學科學習的特點,鼓勵學生自主閱讀,在教學中要充分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關注學生的個體需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在傳統的閱讀教學中老師的提問比較單一,常常把自己的思維強加給學生。怎樣提高小學語文閱讀課的教學效率是當前小學語文教師值得深思和探究的問題。這就要求在進行閱讀教學時,老師要對語文課堂提問方式進行創新設計,有創新地呈現教學內容。
  一、形成漸進過度的“提問”層級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提問”,要依據布魯姆目標分類學中的提問水平來確定。一般來說對老師的提問水平可分為記憶類問題、理解類問題、分析類問題、評價類問題、創造問題、應用類問題等,前三類應該屬于低水平層次,后三類是高水平層次,如《一本男孩子必讀的書》為例提問,老師可圍繞“書的來歷、書的內容、讀后感受”設計這三方面的問題,讓步學生先讀課文,有整體的感知,通過記憶水平的提問讓學生尋找回顧“書”的來歷,這樣學生可以在相互聯系的問題中去了解主人公的生活經歷,這些問題是以記憶為主,最后落實到“讀后感受”,由老師拓展到學生主體,這就是高層級水平的提問,在這里應對學生封閉思維要能夠使其發散。針對主人公的言行外貌特征來分析他的性格特征,主人公是一位堅強勇敢的人,到最后是學生進行創造性閱讀的過程。整體一節閱讀課的提問水平是一個層遞的過渡過程,先是低層級提問打好基礎,形成整體性的認識,再過度到高層級問題,讓學生形成發散性思維,問題設置層層推進,最終激發了學生對文本的閱讀興趣。
  二、找準文本核心問題來“提問”
  核心問題就是關鍵問題,是能引發學生對課程目標要求的內容進行關注的問題,文本中所有的問題都是由它生發開去的,它也不會僅限于一個正確答案。閱讀教學中的核心問題并不是獨立的,它之后應該還有輔助性問題,在教學中老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回答效果做出及時的反饋,這能引發學生更深入的進行思考,所有的問題都是圍繞核心問題進行的。比如課文《長征·七律》在進行教學時提問的核心問題設置。老師可以引導學生說出“自己沒有讀懂的地方”,閱讀教學一開始就解決學生沒有懂的內容,然后讓其順藤摸瓜,在后面進行的教學中,就只需抓住一個核心問題作為框架,如詩中的“難、閑”等字的理解,借此讓學生轉換認知,不斷地進行思考,直到所有認知過程完成,這時老師可提問“你從詩中哪里能夠感受到遠征之難”“面對如此巨大的困難,作者毛澤東的態度如何”“紅軍將士能完成漫漫長征,靠的是什么”,這樣圍繞著核心知識,設計了核心問題,一步步解決了學生不懂的內容,閱讀教學過程中老師不斷地圍繞課文重點知識設計出核心問題,然后接以輔助性的問題,漸漸引導學生理解了長征過程中將士們的“喜”與“暖”,老師再適時地提出問題“長征精神”是什么,到最后閱讀完成,學生的情感自然得到升華。
  三、依據文本內容有序進行“提問”
  閱讀教學中的提問是一種藝術和技巧,其中提問的順序更是決定閱讀教學成功的關鍵。一般來說提問順序就是按照學生認知水平的先后排列起來的一連串的問題,這系列問題能夠促進學生對文本的深入思考,應該說提問順序有時比問題類型更加有效果。以《游園不值》為例來看看提問的順序。老師可以先提一個總括性的問題“詩人在不遇中又遇到了什么”,這是一個核心問題,因為它是立足于標題《游園不值》中的“不值”,也就是訪友卻不遇這個話題,這一問題引起了話頭,自然地到了本詩“又有所遇”的具體情境,這樣的問題設計能夠引導學生深入地體味詩歌的意蘊。接下來詩歌閱讀教學中讓學生初讀,有了積累之后,再給出本詩學習的關鍵點“感情”,讓學生緊緊圍繞詩中的三個景物“蒼苔、柴扉、紅杏”,由景入情,這樣層層提問,步步設計問題,最終使詩歌的感情讓學生不言自明。
  四、不憤不啟,選擇最佳時機“提問”
  在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中,當學生對新舊知識產生意識上的強烈沖突時,就會有一種思想上的沖突矛盾沖突處于“憤、悱”的狀態中,老師要抓住時機,捕捉到這個時機已經成熟的關鍵,準確地給出問題,對問題的設計要合理,恰當而有意義,它就能激發學生積極思維,產生了想解決問題的意識。以課文《伯牙絕弦》為例進行適時提問的設計?!恫澜^弦》是淺顯的文言文,對于小學生來說閱讀并不難,但是就文中所表達的“知音”之情來說理解上還是有難度的。因此老師在上閱讀課時要緊緊圍繞文字背后的“深深知音情”來讓學生體驗情感,在上課之前老師可用《悼子期》這首詩引導學生,讓其體味什么是“知音之情”,在閱讀課文時就學生閱讀文章理解的模糊點上進行篇外引詩,老師要適時地進行引導,以詩來解情,不用多費周折,恰到好處即可。在后面的教學中,老師可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營造一種良好的課堂氛圍,讓學生的情有所發,老師要抓住恰當時機,讓學生思考“善鼓、善聽”之“善”,還有“伯牙為什么要絕弦”,這就是文本的關鍵問題這所在。老師要善于找出這篇課文中的核心知識點,在課堂教學的適當時間拋出問題,進行設問導學,到最后讓學生通過誦讀來回味,自然地感受伯牙和鐘子期的“知音之情”,升華了文章的中心,課堂內容結束時,老師再給出“你對伯牙摔絕弦這件事有什么看法”這樣一個高層級水平的問題,進行學生發散性思維的訓練來總結提問收束本節課,這樣一來老師可以說是抓住了提問的最好時機,老師帶動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師生有了情感上的“共情”。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119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