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對話,靈活設計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在我校開展“真活教育”課改大背景下,我將創新教學模式分為三個學習活動:學生自學;小組合作討論;全班展示探討。三個學習活動分別完成學生自我對話、生生對話、師生對話——以此完成發現并解決學生的“相異構想”。
關鍵詞:相異構想;真活;對話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9)03C-0071-02
一、背景
“我講了這么多次,你們怎么還會錯呢?又把我辛苦講的知識還給了我……”原來上課時我總是這樣抱怨。不僅課堂氛圍緊張,也讓自己感覺無助。在我?!罢婊罱逃闭n改的大背景下,我經過不斷探索,領悟到學生不是記不住,而是我忽視了對學生“相異構想”的發現和解決。
教師的講解并不是學習的唯一途徑,學生在學習的時候需要自己構建知識體系,教師的講解有時候會失靈,學生在學習某個知識點之前,已經形成了對事物的看法,形成了一套獨特的思維方式。這個獨特的思維方式可能會幫助他們掌握正確知識,也可能會干擾學生掌握正確的知識。這就要求學生學習知識時“相異構想”——課堂教學關鍵干預因素,正如語文課標所說“學生對語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這個“多元”說的就是“相異構想”。
所以,作為教育者我們應當深刻了解正在成長的學生的心靈,了解他們成長的過程。但是,我們在教學中忽略了這點,僅僅是想讓學生按照我們設想的方向走,忽視學生是成長的個體,忽視學生成長規律,忽略學生對知識理解的多元化,導致我們沒有為學生解決“相異構想”的問題,反而抱怨學生學不會,記不住。
二、探索與實踐
經過一年多的探索,我發現語文課堂更需要解決學生的“相異構想”。
我校的“真活教育”課改提倡“真”——真誠以待的師生關系,真心求知的學習態度;“活”——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我對自己提出第一個問題:如何在“真活教育”基礎上發現和解決語文課堂上的“相異構想”?
經過實踐探索,我得出的答案就是課堂上的“對話”——學生和學生的對話,學生和老師的對話,學生和自己的對話。
這些對話可以幫助我們發現學生的“相異構想”。于是,我對自己提出第二個問題:我們在課堂上怎樣實際操作,讓學生進行對話?
通過教學實踐和探索,在語文課堂上,我的創新教學模式分為三個學習活動:學生自學;小組合作討論;全班展示探討。三個學習活動分別完成學生自我對話、生生對話、師生對話——以此完成發現并解決學生的“相異構想”。以我的一堂語文課《鄧稼先》為例:
第一個學習活動,以學生自學為主,完成學生自我對話:例如,落實課文的生字詞,讓學生自查字典解決拼音,過去的課堂是我出示標好拼音的生字詞,讓學生抄寫,結果到考試或聽寫甚至是做練習題的時候學生就寫錯,怎么都糾正不過來?,F在的課堂是,讓學生先閱讀一遍課文,然后我列出難讀的生字詞,讓學生查字典,學習拼音,然后請同學上講臺在黑板上寫下生字詞的拼音,這個時候“相異構想”就出現了,學生對字詞的讀音讀不準就是“相異構想”的表現,老師發現存在的問題,及時糾正,學生通過查詢對知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糾正了自己的偏差。等到再考查字詞的讀音時,學生的回答全部正確,考試時的正確率大幅提高。
第二個學習活動,以自讀為主,完成生生對話與師生對話。首先,讓學生自己先自讀課文,然后,讓學生發表閱讀感悟,這個時候老師不應該設置太多復雜的問題,這個步驟就是要了解和發現學生對課文理解的“相異構想”,去發現對學生來說這篇文章他是怎樣理解,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解決什么難點。
我設計兩個問題:(1)“讀完課文你如何評價鄧稼先?”(2)“從這篇文章中你學到了什么?”這樣讓學生暢所欲言,學生絕大部分能夠準確評價鄧稼先,但是,不能聯系課文重要內容去佐證自己的觀點,或是對于文章的選材方面、結構技巧、寫作方法沒有意識學習和積累。這個學習活動比較費時間,因為要給足學生發表閱讀感悟的時間,而且是要鼓勵大部分同學起來發言,特別是平時基礎薄弱的學生,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從中發現問題。有時候這個環節我在課堂上會用去二十多分鐘,而且每次發言我都會登記,這次沒發言的下次一定要發言,爭取兼顧每個同學。老師從這個學習活動中就能發現學生的“相異構想”并及時調整糾正學生對課文的錯誤理解。
第三個學習活動,以學生合作探究為主,對課文進行精讀研討,老師在第二個步驟可以了解學生讀懂的是什么。讀不懂的是什么,根據這些設計課文精讀討論的問題,在《鄧稼先》這篇課文中我就根據學生的“相異構想”設計了如下問題:(1)每個文段的小標題在文章中的作用。(目的:學習文章的結構技巧) (2)文章中對鄧稼先的細節描寫作用。(目的:學習文章的寫作方法)(3)文章第一節為什么要用大量筆墨描寫中國百年來的屈辱經歷?(目的:學習選材方法)(4)用“鄧稼先先生,我想對您說……”的格式,與同學們分享閱讀感受。以上四個問題是根據在學生發表閱讀感悟時,發現學生的“相異構想”后設計的問題,從這幾個方面引導學生體驗。
通過以上三個主要學習活動,我嘗試在語文課堂上發現并解決學生的“相異構想”,當然,我們的語文課堂不拘泥于三個學習活動,我們可以根據不同課題、內容和科目設計課堂學習活動。
例如,我們學習寫景散文《春》時,還可以增加賞析文章語言的環節,我的課堂設計是:學習活動一:快速閱讀課文,利用工具書解決不會讀的生字詞。學習活動二:自由默讀課文。閱讀完,思考一下《春》是一篇什么樣的課文?談談自己的感受(發現學生的“相異構想”)。學習活動三:分段自由朗讀:小組合作并展示,每讀完一段用“這一段寫的是……”說話,小組成員討論一起歸納寫在書本段落旁邊空白處。通過對話解決“相異構想”。學習活動四:摘抄精美詞句。文章中有很多優美的詞句,請你摘抄最喜歡的詞語和句子寫在積累本上。以“我最喜歡 ,因為 ”和同學分享積累感悟。每一個學習活動都是以發現和解決學生的“相異構想”為主要思路,尊重學生的成長規律,正如語文課標所述“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應當盡可能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確立適應時代需要的課程目標,開發與之相適應的課程資源,形成相對穩定而又靈活的實施機制,不斷地自我調節、更新發展” 。
語文課堂的學習活動設計不能僅僅拘泥于一種框架,我們尋求的是靈活多變的方式,充滿活力的課堂氛圍以及師生間真誠相待,在這樣的課堂環境和教學設計中,我們才能發現并解決學生的“相異構想”,讓學生學到有用的學習方法和閱讀手段。
當然,要實施這樣的課堂,教師要注意幾個問題:第一,這樣的課堂是要花費很多時間,需要老師有一定的定力,不怕多用課時,要相信這樣的課堂教學效果是好的。第二,在小組合作討論時,教師要在小組中間不斷巡視,詢問學生,傾聽學生的討論并隨時給予指導。第三,學生展示學習成果時要給足時間,讓學生能夠有機會表達,老師能夠有機會了解學生的想法。
參考文獻:
[1]張人利.后“茶館式”教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
[2]尚永真.對農村中學語文教學中課外閱讀的思考[J].教育革新,2010,(11).
[3]孔大福.應提倡學生寫無思想性記敘文[J].教育革新,2008,(1).
[4]李發雄.也談中學語文教學的生活化[J].教育革新,2015,(10).
[5]程祥.對農村中學語文教學的思考[J].職業教育與區域發展,2016,(3).
[6]許德全.構建中學語文教學學生創新的平臺[J].雅安教育學院學報,2001,(4).
[7]駱曉鳳.談如何發展創新教育,提高中學語文高效課堂[J].才智,2019,(13).
[8]周恒.中學語文四步自讀法淺析[J].學周刊,2019,(15).
[9]范春雷,谷志峰.提升教學智慧打造互動課堂[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9,(6).
[10]王炳信.淺談初中語文如何構建互動課堂培養學生探究能力[J].教育革新,2017,(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824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