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體轉換下的非連續性文本教學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藥品使用說明書”是非連續性文本的一種,引導小學生在閱讀時可通過文體轉換,將其轉換成連續性文本——劇本的方式展開教學,以此降低學習難度,借用連續性文本的優勢,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
【關鍵詞】非連續性文 本連續性文本 文體轉換 劇本化
我們知道,就總體而言,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中出現的文本可分為連續性文本和非連續性文本兩大類。非連續性文本是相對于連續性文本而言的,教材中的絕大部分是連續性文本,非連續性文本只占很小一部分。與傳統的連續性文本相比。非連續性文本在形式上發生了巨大變化,對于已習慣了閱讀連續性文本的大多數小學生來說,這是個不小的挑戰,因為有相當一部分小學生在接觸這類文本之初就顯得有些不太適應。然而有意思的是,現實生活卻充斥著大量的非連續性文本,這是順應了現代生活的需要。作為未來公民的小學生應該也必須學會閱讀非連續性文本,學會從中獲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得出有意義的結論。事實上,非連續性文本的種類有很多,如表格、廣告、地圖等,其中有一類便是“藥品使用說明書”(以下簡稱“說明書”)。這類“說明書”事關健康,閱讀時容不得絲毫馬虎,理解必須絕對正確;一旦用錯藥,后果不堪設想。因此必須讓小學生學會正確閱讀此類“說明書”。在蘇教版語文四年級下冊練習四中就安排了以“清熱解毒膠囊”的使用說明書為例的專門訓練。為此,筆者僅以引導小學生閱讀“清熱解毒膠囊”的使用說明書為例,著重談談嘗試通過文體轉換,將非連續性文本轉換成連續性文本,借用連續性文本的優勢,運用劇本化的方式開展非連續性文本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一、文體轉換有基礎
之所以嘗試采用文體轉換的形式,運用劇本化的方式開展非連續性文本教學,是因為四年級小學生已有一定的知識儲備。能力也有一定的發展,完全可以接受文體轉換這樣的思想,并能投入到具體的實踐活動中。
1.具有一定的文體基礎
在這之前小學生已接觸過劇本,擁有一定的文體基礎。原來劇本先于非連續性文本出現在教材中,在“說明書”之前就已出現了體裁為劇本的文本《公儀休拒收禮物》。通過學習,小學生對劇本已有了初步感知,初步掌握了劇本的一些基本特點。他們對這種首次出現在視野中的劇本有著濃厚興趣?,F在正好可以借用劇本這個平臺,發揮其優勢,為學習非連續性文本提供幫助。
2.具有一定的心理基礎
小學生有著豐富的想象,充滿了活力。他們喜歡表演,有著強烈的表演愿望,活潑好動正是小學生鮮明的年齡特點。將非連續性文本“說明書”轉換成連續性文本,以劇本化的形式展開教學,也就意味著小學生將比原來多獲得一次表演劇本的機會。這就滿足了小學生的表演欲望,符合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有利于小學生的全面發展。
3.具有一定的訓練基礎
其實在這之前小學生已經歷過類似訓練。劇本化教學其實是帶著學生一起去經歷文體的轉換、體裁的變換。對于小學生而言這種形式的轉換尚屬首次,但其他形式的文體轉換早已在悄悄進行。只不過是沒意識到而已。如低年級時常進行的看圖寫話。要求學生根據提供的“圖片”寫出通順連貫的“一段話”,這種訓練用今天的眼光來看,其實就是將以“圖片”為形式的非連續性文本轉換成以“一段話”為形式的連續性文本。而現在的轉換,不過是將以“說明書”為形式的非連續性文本轉換成以“劇本”為形式的連續性文本。從本質上說兩者都屬于文體轉換,不過從難度上而言,本文所述的轉換難度要更大些,可把它看作是“看圖寫話”這類轉換的升級版。
二、文體轉換有條理
劇本化教學的關鍵在于能否將非連續性文本“說明書”順利轉換成有一定質量的、適合小學生閱讀并表演的劇本。但劇本的形成需要有一定的鋪墊,需要適當地分解難度,讓學生有一個逐步適應并接受的過程。因此這樣的文體轉換需要按部就班有條理地進行,筆者就是按照“三步法”帶領學生行進在文體轉換的道路上。
1.研讀文本,獲取信息
盡管“非連續性文本”與“連續性文本”有著很大不同,但兩者都是文本。既是文本就值得研讀,從中獲取需要的信息,并在獲取信息的過程中掌握獲取信息的方法。出示文本后提出問題:“你從中獲取了哪些你認為有用的信息?”讓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地閱讀,在交流的基礎上追問:“你的這些信息是怎么獲取的?你認為該怎樣閱讀才能快速而準確地捕獲有價值的信息?”通過這樣的任務驅動,使小學生很快關注到“說明書”中最為重要的“要點”與“概述”這兩大部分,進而形成閱讀這類“說明書”的策略。
2.首次轉換,制成表格
為使獲取的信息更直觀,有必要將“說明書”轉換成表格形式,這是第一次進行文體轉換。表格分二列,第一列是“要點”,第二列是“概述”。轉換成表格其實是將“說明書”從非連續性文本的一種形式轉換成另一種形式。目的是讓小學生一看此表就能知曉“說明書”全貌。通過這樣的文體轉換讓學生明白,非連續性文本間可以互相轉換,我們可以在不同的非連續性文本之間行走。首次轉換的成功,有效激起了小學生再次探索的欲望:那么非連續性文本與連續性文本之間應該也可以進行類似的轉換。這就為接下來轉換成劇本做了很好的鋪墊。
3.再次轉換,形成劇本
在首次轉換順利完成的刺激下,學生抱著極大的興趣投入到了二次轉換之中。于是很自然地進入了本次教學活動的重點之處。也是關鍵之處——將非連續性文本劇本化。為減輕壓力,降低難度,筆者對這二次轉換進行了適當分解:每兩個學生組成一個小組,選擇表格中的某一“要點”,將“概述”內容轉換成奶奶與孫女間的對話。通過模擬對話。把內容清楚地展示出來。將圍繞每個“要點”進行的對話記錄下來,適當潤色后就成為臺詞,于是,劇本的一部分臺詞就誕生了;其他與各“要點”相關的臺詞用同樣的方式產生;將圍繞各“要點”形成的臺詞串聯起來,劇本也就基本成型了。在形成劇本的過程中還出現了一個有趣的小插曲,展示了小學生的閱讀智慧與應變能力。劇本中有個比較特殊的環節,那就是服藥后的“不良反應”。學生提出建議:應把它安排在服藥一段時間之后。因為“不良反應”與其他內容是不同步的,不會在服藥后馬上出現,它需要一定的時間,因此大家約定將“不良反應”的出現放在服藥后的第二天。于是劇本中就出現了第二天奶奶捂著肚子詢問小芳的場景。劇本誕生后就可按劇本組織教學。讓學生在“讀、議、演、評”中達到學習目的。
三、文體轉換有收獲
文體轉換下的非連續性文本教學能取得預期效果是有一定原因的,具體如下:
1.發揮了連續性文本的優勢
與非連續性文本相比,連續性文本有著巨大的優勢,小學生接觸更多的是連續性文本,他們更愿意接受并認同的還是連續性文本。小學生與連續性文本間存在著近乎天然的親近感。相對來說,小學生對非連續性文本就陌生多了。將非連續性文本轉換為連續性文本,采用劇本化教學方式,就是發揮了連續性文本的優勢,揚連續性文本之長,避非連續性文本之短,達到了揚長避短的效果。
2.調動了小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通過這種文體轉換的形式來學習非連續性文本,對小學生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因為這樣的學習方式尚屬首次,成功與否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然而正因如此,也有效調動了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很多小學生顯得相當興奮,表現出了極高的積極性。再說,讓所有的小學生都參與文體轉換、編寫劇本的全過程,大家分工合作完成其中的一部分,學生成了劇本的編者之一。面對親手改編的劇本,親切感油然而生,拉近了學生與“說明書”(非連續性文本)的距離,那么接受非連續性文本也就容易多了。
3.提高了小學生學習的效率
文體轉換的過程就是學習非連續性文本的過程。通過這樣的文體轉換,使原本冷冰冰、毫無情感可言的“說明書”具有了更多的人情味,擁有了更多的語文味,給人以更多的親切感;文體轉換后開展的劇本化學習活動也就更貼近學生,更容易貼近小學生擅長學習連續性文本的習慣,學習起來便會有一種駕輕就熟的感覺,這樣有效降低了學習非連續性文本的難度,有利于小學生理解、掌握非連續性文本的內容,有助于他們更方便地獲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學習效率自然就高了。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831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