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學習非連續性文本解決中段習作教學難題之一二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本文以小學習作教學缺乏真實性、邏輯性、具體性,學生無話可說,不會進行觀察、思考、感受為研究重點。深度學習非連續性文本,利用非連續性文本中的圖畫激發學生寫作興趣,將思維導圖應用幫助學生構建習作結構脈絡、層次,確定寫法,層層推進,讓文章具有深度。用表格引導學生收集、整理資料,學會取舍,找到重點。最后通過評價,提高學生現有的寫作水平,省時省力,事半功倍。
【關鍵詞】深度學習 非連續性文本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7-0098-01
一、現狀分析
小學習作一直是學生難學老師難教,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這與小學習作教學缺乏密真實性、具體性、邏輯性不可分,教師在學生動筆寫作前,總是擔心學生不會寫,往往習慣于精講、細講,殊不知這樣是“好心辦壞事”,教師的講代替了學生的想,學生不再進行觀察、思考、感受,只能在教師搭建好的框架內寫作,難免會出現“千人一面”的失真現象。如何解決這個難題成了當務之急。
二、方法初探
新部編版中段教材中呈現出多種非連續性文本,如:三年級上冊教材配以精美插圖,用繪本形式幫助學生理解文字內容;四單元第十課課后練習引導學生用思維導圖畫出紅頭在牛肚子里的旅行路線,然后再講故事;五單元第十二課課后練習利用表格進行故事情節的預測;課后補充閱讀鏈接、資料袋;每個單元的口語交際方法和習作要求以條款呈現等等。我們教學中將這些非連續性文本整理歸類,讓學生進行深度學習,利用繪本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積累真實的生活素材,畫思維導圖理清學習思路,表格教學突破重點,引導學生深度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ㄒ唬懤L本,累素材,回歸真實性——深度學習之首要
在兒童感知中最直觀的就是圖形,通過對圖形的感知辨別產生認知思維,并思考和更新頭腦中存有的知識個體,著名的兒童教育家蒙臺梭利曾經提出:“兒童在自然特性前提下,精神胚胎思維能力和創造力在反復觀看圖形或是影像環境造就對知識的吸收?!狈沁B續性文本中的圖畫能很好地幫助學生記錄自己生活中的人、事、物和感受。
?。ǘ┊媽D,明思路,突圍邏輯性——深度學習之二
解決真實性的問題后就是解決學生如何有邏輯地表達。非連續性文本思維導圖的深度學習,可以解決學生有邏輯地表達。我們通過使用一個中央關鍵詞或想法引起形象化的構造和分類的想法;它用一個中央關鍵詞或想法以輻射線形連接所有的代表字詞、想法、任務或其它關聯項目的圖解方式來整理學生的表達思路。教師引導學生找到要求中的關鍵詞,即可作為思維導圖的中心詞。學生敘述過程中出現的人物、地點、時間等基本要素,或故事中的轉折、突發情節、啟示等亦可作為關鍵詞。
?。ㄈ┍硪?,抓重點,寫具體——深度學習之三
解決了材料真實,表達有邏輯的基礎上,我們通過用表格的深度學習實現學生有重點地進行表達。
(四)表評價,評促改,達成目標——深度學習之四
最后一階段是學生通過評改強化真實,有序,有重點地表達。《新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自評可以條款式羅列出習作要求,學生對照條款逐一進行評價,可以簡單地在達到要求的款項后打鉤、畫星或其他符號。
教師利用表格將本次習作要求列出,逐一進行評價,讓人一目了然,學生可以快速有效地進行改進。
三、實驗對比——深度學習之討論
將3、5班共50位學生分為兩組,隨機抽樣,每組25人,同一教師用兩課時教學《編寫童話》。一組采用傳統教學,即:教師講解——學生寫作——教師批改。二組采用非連續性文本教學,即:明確習作要求——提取積累的生活素材教師啟發、引導畫出思維導圖——利用表格整理材料,選擇重點——動筆寫作——回顧思維導圖和表格評價修改。教學完成后進行數據對比:
(一)實驗效果
通過實驗我們不難發現:對同一習作主題學生能在運用非連續性文本的深度學習,選擇的出來的內容真實而豐富,表達的邏輯性更強,重點更突出。
綜上所述,非連續性文本可以很好地激發中段學生寫作興趣,理清寫作思路,突出寫作重點,還可以促進學生自我評價,相互評價,讓教師評價更加生動,以評促改,讓學生融入習作的深度學習之中。由此看來進行非連續性文本的深度學習,較好地解決了我們開篇提出的小學生作文缺乏密真實性、具體性、邏輯性問題。
?。ǘ┐嬖趩栴}
在利用非連續性文本進行習作教學過程中,我發現部分學生對于繪本積累素材很喜歡,也能很好地積累就是比較費時。表格整理時學生能快速找到重點,但怎樣利用表格進行激勵性評價還需思考。以上問題在今后的教學中還需繼續研究。
參考文獻:
[1]蔣志花,思維導圖在小學語文中段習作教學中的運用,課程教育研究,2017(5)
[2]賴淑亮,思維導圖在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的應用[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6(39):130.
[3]張立明,思維導圖在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的應用[J].語文學刊,2015(16):105-10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25307.htm